法律語言研究:(主持人: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廖美珍)
自從2005年我應約組織第一個“法律語言學專欄”以來,已經(jīng)過去了十一年。在這一段時間里,同許多其他學科領域一樣,語言學領域發(fā)生了許多重要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法律語言學的快速發(fā)展。在國內,十多年前人們看待法律語言研究,就像改革開放之初國人看來中國的西洋人一樣稀奇。現(xiàn)在,法律語言的研究已經(jīng)步入常態(tài)化了,成為語言學這個大家庭有機的一部分了。比如,我們的語言學年度報告,我們的百科全書的修訂和編撰,都要把法律語言的研究成果和進展采錄進去了。法律語言的研究在國際上的發(fā)展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國際語用學協(xié)會秘書長維索爾倫教授在給拙著《話語語用研究新進展:廖美珍學術論文自選集》一書的序言中說到法律語言研究時,用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詞:“the quickly expanding field”(快速擴張的領域)*維索爾倫,2014年,參見《話語語用研究新進展:廖美珍學術論文自選集》(外研社)之序言。。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一批世界頂尖的出版社紛紛出版法律語言學叢書﹑專著或者手冊,則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法律語言研究的學術地位和影響。
法律語言學的快速發(fā)展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當今在學術研究領域,我們強調﹑重視并且提倡創(chuàng)新。新的語言研究領域和新的研究方向的開發(fā)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法律語言的研究屬于一種學科交叉研究,不同學術(學科)領域的交叉也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新方法。第二,法律語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普遍價值。人類生活在語言之中,人類也生活在法律之中。法律語言的研究不僅具有語言學上的價值,還有重要的法學(法律)上的意義和價值,或者說是社會意義和價值。在我們這個正在大力推行建立法治社會的國家,法律語言的研究就具有更加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法律語言的研究有助于“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義”*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頁。。正是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組織現(xiàn)在這個專欄,旨在進一步推動法律語言的研究和發(fā)展。
專欄由四篇文章組成??沦t兵博士的《“我(不)想X/Y”法庭調解話語策略表達機制研究》專注于法庭調解話語研究。中國的法庭調解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經(jīng)驗”,在中國的司法體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法庭調解話語的研究既能幫助弘揚和發(fā)展這一經(jīng)驗,也能幫助建構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的公平事業(yè)。本文重點探討法庭調解過程中調解參與者是如何通過 “我(不)想X/Y”這一常見的具體的和微觀的調解話語表達形式來闡解話語意圖,揭示法庭調解話語策略,旨在規(guī)范調解意圖話語策略表達,推動調解朝著調解成功或撤訴、促進社會和諧方向發(fā)展。
最近這些年,中國的司法審判(制度)一直在嘗試著各種改革,“溫馨庭審”便是其中之一。而《新疆溫馨庭審話語語用距離分析》便是利用新疆地區(qū)的真實語料,對溫馨庭審的定義、特征和功能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語用距離的定義、分類與互動交際層面,重點分析了新疆溫馨庭審話語的語用距離層級性特征。本文既讓我們了解了溫馨庭審這一新鮮司法現(xiàn)象,也從語用距離層級的角度剖析了這一現(xiàn)象的功能,從而有助于這一創(chuàng)新做法的進一步完善或者推廣。
如果說上述兩篇文章屬于動態(tài)的法律話語語用研究,《漢英立法文本句長比較研究——以中美憲法為例》則屬于相對靜態(tài)的法律語言的句法研究。由于作者的研究對象分屬兩種不同的法系,使用的是不同的語言,因此本文也屬于語言對比(比較)研究,這也是當今在法律語言研究中我們大力提倡的一種研究領域。句長比較廣泛應用于文體分析、作者鑒別、對比語言學等領域,取得了大量值得注意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么在法律語言中的情況如何?一般說來,就普通文體而言,漢英句子長度總體上存在顯著差別。但在法律語言中,由于法律移植等因素,普通法系里不僅大量法律概念、法律原則被中國法律借鑒,其語言載體——法律英語語言的形式特征也難以避免地對法律漢語產(chǎn)生影響。這種法律文化與法律語言的雙重作用有沒有對法律漢語的形式特征帶來變化?更具體的說,法律漢語在句長方面與法律英語有無顯著性差異?本文作者以中美兩國的憲法文本為語料,分別統(tǒng)計其句長,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兩樣本的句長沒有顯著差異。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盡管在普通文體中,英語的平均句長大于漢語,但法律漢語與法律英語在句長特征上趨同。這種趨同演化現(xiàn)象可能是語言接觸和法律移植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果對中國法律的表述及其研究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對這一結論的原因的探索對法律與文化的關系研究,對英漢語對比研究都具有啟示作用。
《譯員調解下的法庭話語權力與控制》則屬于法律(庭)翻譯研究。相對來說,在中國從事法庭翻譯及其研究的學者不多,發(fā)表的成果也不多見。因此,這篇文章是對這個專欄研究內容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作者探討的是法庭審判的譯員如何通過各種介入手段影響權力的分配和實施。法庭話語,作為一種典型的機構話語,時刻體現(xiàn)著各方權力與控制的動態(tài)過程,各方都為自己的話語權力與控制進行努力和抗爭。而當法庭口譯員介入這一過程時,原有的話語權力與控制過程會發(fā)生變化。作者通過對庭審錄音轉寫材料的話語分析表明:連續(xù)傳譯的限制性、譯員的打斷、譯員對原文的更改、其他訴訟參與人對譯員的“授權”等原因都可能促使或導致譯員在各方發(fā)揮、失去、重拾話語權力與控制過程中扮演著“調解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這種調解有可能影響法庭審判的公正。因此這篇文章對涉及雙語法庭審判的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在組織這個專欄時,我們力圖盡可能地體現(xiàn)包容性和代表性。從地域上來說,本專欄文章的作者來自南方﹑北方和中部;從研究范圍來看,研究的法律語言既有靜態(tài)的,也有動態(tài)的,既有口頭即席的,也有書面文本的,題材和話題也不相同。但這絕不是說,這些文章就代表法律語言研究的全部現(xiàn)狀和最高的水平,它們只是反映法律語言研究的一個方面。這些文章也不是完美的,還有可商榷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具有一定的跨學科價值和一定的應用價值。通過這個專欄,我們想進一步表達這么一個意思:我們固然要在語言理論方面大力創(chuàng)新,但是這種創(chuàng)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許多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有鑒于此,我們鼓勵和提倡有更多的學者,特別是年輕學人,更多地從事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更多地從事活的話語的語用研究(特別是漢語的話語語用研究),從事實實在在的實證研究,多做田野調查,努力建構自己的語料庫,培養(yǎng)不怕吃苦、踏踏實實、實事求是的精神,把語言學的成功理論應用于具體的語言使用領域,在應用中去創(chuàng)新,去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去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從而作出對語言學的獨特貢獻;同時盡可能地使自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特別是社會價值,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有鑒于此,本專欄是名副其實的“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