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龍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就皮影戲而言,這是傀儡戲中的主要一種,具有長遠的發(fā)展歷史以及文化地位。影戲主要來自于“影子”之嬉,也就是通過玩弄影子對戲劇進行表演。其主要是由影戲藝人對紙制或者是皮制的制作,進而形成側(cè)影形象影人,利用燈光把影像在幕布中進行投影,同時配上音樂以及唱念對劇情進行表演。《中國大百科音樂全書·戲劇》對皮影戲進行了解釋,定義為用皮制的平展玩偶對戲劇作一演出的形式。主要是借助于燈光,將人控的玩偶影像在半透明屏幕中進行影射,提供給觀眾欣賞。
由最開始的絲弦鑼鼓伴奏,主要用人接腔,一直發(fā)展到以胡琴鑼鼓伴奏和嗩吶或者是人接唱為主,再發(fā)展到伴奏樂器以打擊樂為主,在最后的階段,又對嗩吶進行了增加,主要目的在于增強演出過程中的氣氛與效果,用其代替人聲的接腔,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階段環(huán)縣道倩皮影中主要的伴奏樂器,嗩吶在環(huán)縣道倩皮影戲的音樂伴奏當中具有非常獨特的風格,其在伴奏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不但具有幫腔的效果,還有過門間奏的效果,時而伴奏,時而接腔,在有些時候即興吹奏普通的民歌小調(diào)對氣氛進行調(diào)侃,形成獨特的環(huán)縣道倩皮影戲的伴奏音樂風格。就幫腔而言,也就是一唱眾和形式的演唱,還有的觀點提出,嗩吶幫腔屬于皮影戲唱腔的音樂范圍,本文將嗩吶納入伴奏的音樂范圍,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體為嗩吶,但是嗩吶在皮影戲當中發(fā)揮比較多的作用是伴奏樂器?,F(xiàn)階段的環(huán)縣道倩皮影戲的唱腔中,除了有短板過門的形式,也就是唱腔當中的第三句運用打擊樂,一句﹑二句和四句都由嗩吶配合打擊樂進行接腔,旋律非常固定,當時嗩吶的接腔往往在唱段最后一句當中的最后兩小節(jié)進入,具有皮影戲音樂伴奏的風格。在生﹑旦﹑凈﹑丑行中,除了有小生和老生﹑老旦和丑角之間的幫腔一致以外,剩余角色均不相同。除此之外,唱丑角與寒調(diào)時也要選擇人進行接腔,主要特點為旋律非常穩(wěn)定,最終實現(xiàn)所需的氣氛與效果。
就打擊樂而言,這是環(huán)縣道倩皮影當中主要的伴奏樂器,所運用的打擊樂器包括大鑼和大釵與小鑼以及馬鑼,還有小釵和板鼓與書鼓以及手板。因為環(huán)縣道倩皮影戲所運用的打擊樂器和其他劇種中的打擊樂器具有差別,所以,演奏起來獨具特色。在分工上是四人演奏。其中,板鼓和書鼓與手板由一個人進行演奏,大鑼和大釵與小釵由一個人進行演奏,剩余的小鑼由一個人演奏,馬鑼也是由一個人進行演奏。司鼓指揮,在其演奏姿勢與各種擊音下,對樂隊本身的“起﹑轉(zhuǎn)﹑收”進行控制,還會對樂隊隊員在演奏中的感情有所培養(yǎng),和前臺演員進行配合,為其伴奏。除了為唱腔進行伴奏之外,還可以為嗩吶曲牌進行伴奏。主要劃分成三個部分,也就是開臺鑼鼓和唱腔鑼鼓與身段鑼鼓。包括“梅花格”和“數(shù)板”與“文出場”以及“武出場”,還有“走場”和“串錘”與“接宮”以及“武打”等二十多種曲牌。其中,第一部分屬于“開臺鑼鼓”,主要在開戲之前進行演奏,目的在于招攬觀眾。演奏過程中由司鼓進行統(tǒng)一指揮,曲目的長短可以自由掌握,同時,篇幅也可以長短隨意,看觀眾的進場情況進行確定,節(jié)奏比較歡快,給觀眾的感覺非常輕快和明朗與緊湊。就開臺鑼鼓來說,可以劃分成下列三種形式:
第一是指鬧臺,指的是在鑼鼓演奏過程中融入嗩吶,主要對當?shù)厝罕姳容^熟悉的一些燈調(diào)進行吹奏,其是把鑼鼓中的各種曲牌看做是主要素材,用嘹子進行過渡曲牌,將鑼鼓牌子進行連綴也即是鬧臺;在很早之前的民間戲班,很多都是多在“高臺”中展開表演。在開演之前有“武場”(由于在武打戲當中打擊樂的表現(xiàn)非常突出,因此“梨園”行俗稱之為是“武場面”,也可以簡稱成“武場”),將其演奏成一通鑼鼓段,用來吸引與召集村民來看戲。這一類型的在開演之前的打擊樂演奏被人們稱為“鬧開臺”或者是“打開臺”。后者中的鑼鼓段子和在戲曲表演當中所配合的動作鑼鼓點存在差異,主要目的是為劇情服務(wù),受制于演員們自身的表演動作;但是前者主要目的是召集與吸引觀眾,演奏氛圍越好,越奇就說明演奏效果越好,一般演奏在30-40分鐘。在大量的音樂實踐過程中,戲班中已經(jīng)有一些精彩的和多樣化的鑼鼓套子形成,如同歷史中元雜劇音樂曲牌聯(lián)套《九轉(zhuǎn)貨郎》的形式,把基本鼓點兒卡看做是框架,在演奏中間,可以對其他鼓點兒進行任意轉(zhuǎn)接,沒有多少限制。第二是加官鬧臺,也可以稱之為亮五件,其不選擇嗩吶中的鑼鼓牌子,除了對加官頭引子與固定化的鑼鼓曲牌使用之外,剩余的大都是嘹子出現(xiàn)反復的變奏,其只在上午開戲之前的演奏當中使用。第三是花鬧臺,指在鬧臺當中選擇嗩吶伴奏,并穿插一些當?shù)厝罕娤矚g的民間小調(diào)進行演奏,第二部分是指“唱腔鑼鼓”,主要在唱腔的起板和間奏與接腔中進行運用。
綜上所述,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主要是利用豐富多樣的文化作為底蘊,歷經(jīng)世世代代皮影大師的仔細研習和薪盡火傳,進而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色彩的地方特色,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生﹑旦﹑凈﹑丑行當較為齊全,唱詞道白雅俗實現(xiàn)共賞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音樂伴奏優(yōu)美動聽,同時,皮影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是美輪美奐,是環(huán)縣道情比較成熟的一種地方性戲劇,深受大眾的歡迎和喜愛。
[1]曾珠.豫南羅山皮影戲音樂調(diào)查與民俗價值探究[D].南昌: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6.
[2]吳存軍.環(huán)縣道情皮影藝術(shù)的民俗文化特色[J].文學教育(下),2014.
[3]黃虎.環(huán)縣道情皮影《過關(guān)戲》表演特征及其文化內(nèi)涵[J].大音,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