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懿卓 趙立
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在留學生呼吸內科課間實習中的應用
高懿卓 趙立
目的探討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在留學生呼吸內科臨床課間實習中的應用。方法將接受呼吸內科課間實習的留學生共48名,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4名留學生。試驗組采用微課與微信平臺整合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評估兩組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結果試驗組留學生的客觀成績、學生及任課教師主觀評估3部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的教學方法具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及主觀能動性,提高成績的優(yōu)勢,在留學生呼吸內科臨床課間實習中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
微課;微信;留學生醫(yī)學教育;課間實習;呼吸內科
在教育全球化國際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在我國接受臨床醫(yī)學本科教育。作為醫(yī)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課間實習是將理論引入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由醫(yī)學生轉化成醫(yī)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然而,由于醫(yī)學知識復雜性及語言溝通不暢等固有原因:留學生在課間實習過程中一方面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吸收醫(yī)學知識,另一方面無法有效的與教師及患者進行溝通[1]。而呼吸內科患者具有年齡較大、存在使用機械通氣無法交流等特點,加大了臨床實習的難度。以上情況不僅影響了留學生的呼吸內科課間實習效果,更減弱了他們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因此,有效地改進臨床醫(yī)學留學生的實習模式,是目前留學生實習教學中的重要問題,亟待解決和改進。目前傳統(tǒng)臨床實習是以教師為主體:對授課內容進行復習:再帶領同學觀摩1~2個患者:方式死板:導致學生對知識理解及應用十分有限。本研究通過將微課(Microlecture)與微信(WeChat)平臺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課間實習教學模式相比較:探索這種整合模式教學對于留學生在呼吸內科課間實習的學習效果、學習興趣及教學模式滿意度等方面的優(yōu)勢。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校2015年9月—2016年7月進行呼吸內科課間實習的留學生48名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24名留學生。接受微課與微信平臺整合方法授課的學生為試驗組,接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學生為對照組。試驗組中,男性13名、女性11名,學生平均年齡為(22.33±0.70)歲;對照組中,男性12名、女性12名,學生平均年齡為(22.25±0.68)歲,兩組學生均為留學生五年制課間實習學生。兩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學生按照每4人為單位分別按照課程安排進行小組實習;兩組實習病例及授課教師相同。
1.2 研究方法
(1)納入研究的所有課程由相同授課教師完成,課時數(shù)為4學時,時長4 h,授課章節(jié)及病例均一致,均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實習病例相同。所有學生于課程結束后完成隨堂測驗及問卷調查。
(2)試驗組課程設計:授課教師將教師及試驗組留學生建立在同一微信群,在實習課前1天將提前錄制的微課發(fā)布在微信群內。本研究設計的微課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①將實習課程知識重點以英文PPT的形式提供給學生供其預習;②將實習病例的基本特點以英文文字表述結合圖像的形式提供給學生供其討論。課程發(fā)布后關注學生的討論過程,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討論中給予必要的指導,記錄討論結果。于次日完成臨床實習授課,并將微信群內的問題進行解答。
(3)對照組課程設計:在課程前1天講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通知學生供其預習,于次日采取傳統(tǒng)方式完成臨床實習課程。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為期1年,為前瞻性隊列研究。參照既往文獻,將觀察指標設定為學生隨堂測驗,學生調查問卷,教師調查問卷3部分,進行結果評價[2-4]。
1.3.1 隨堂測驗 針對性選取的實習課程內容進行專業(yè)課測試,內容包括理論內容及實習內容,其中包含理論內容5題,實習內容5題,每題5分,滿分50分,測試時間30 min,統(tǒng)計分數(shù)。
1.3.2 學生問卷調查 問卷包括共8題,分別為實習病例基本內容的理解、涉及重點知識點掌握的程度、接診過程中的溝通效果、臨床操作的完成程度、與教師溝通的效果、學生表達的意愿、自主學習意識的提升和總體效果。每項最低分0分、最高分5分,0~5分表示完成度從非常差到非常好,滿分為40分。
1.3.3 教師問卷調查 問卷包括共8題,分別為學生對于病例的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與患者的互動、提高表達能力、臨床思維的養(yǎng)成、激發(fā)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和總體學習效果。每項最低分0分、最高分5分,0~5分表示完成度從非常差到非常好,滿分為4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學習效果客觀評價
試驗組成績?yōu)椋?6.13±1.99)分,對照組成績?yōu)椋?2.63±2.73)分,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學生對課程的主觀評價
試驗組學生對于課程的主觀效果評價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教師對課程的主觀評價
試驗組學生的對于教師主觀評價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醫(y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的臨床醫(yī)生,臨床實習課程可以使醫(yī)學生切身體會作為臨床醫(yī)生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及角色心理轉變等過程。相較于其他學科,呼吸內科課間實習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呼吸內科患者很大部分為中老年或重癥患者,常常需要使用霧化吸入裝置或者機械通氣等治療,無法與醫(yī)生有效地通過語言交流及配合完成重要的肺部查體等內容。另一方面,留學生課間實習教學難度比國內學生更大:一方面留學生在非母語國家,與患者及教師的溝通存在語言障礙,溝通效率低,影響教學質量[5];另一方面,不同于理論教學內容固定的特點,課間實習的內容有具體化和個體化的特點[6]。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留學生理解臨床病例及切身參與臨床工作的需求,學生課后反映課程滿意度低。綜上所述,尋找到一種適合留學生自身特點的新的教學方式對于呼吸內科臨床實習教學的意義十分重大。
本研究將微課與微信平臺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應用于留學生呼吸內科課間實習,將評價指標設定為學生的客觀成績和學生、教師的主觀感受,以問卷的形式將結果量化??陀^成績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采用將微課與微信平臺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直接提高考試成績,提升學習效果。主觀感受結果說明,從學生角度認為這種方式提升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溝通效果;從授課教師角度認為這種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交流效率,大幅度提升教學效果。以上結果說明,將微課與微信平臺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學習成績及學習能力兩方面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微課的概念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 在2008年提出的,其核心資源及載體是“微視頻”,可使用的多媒體素材包括視頻、圖像、聲音、PPT等[7]。教師將課程的重點內容以英文微課的形式提供給留學生,解決溝通效率低的問題,實現(xiàn)了短時高效的提前預習,從而達到提高授課效率及學習效果的目的。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其支持通過網(wǎng)絡快速發(fā)送免費的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8]。微信具有用戶群廣泛,使用不受地點限制,多方實時交流等獨特的優(yōu)勢,也可以個性化的體現(xiàn)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9]。
將微課整合于微信平臺,利用二者獨特的優(yōu)勢,一方面短時高效地傳輸知識,提升了學生們對專業(yè)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提高考試成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提升溝通效率,增加師生互動,從而大大改善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習主觀能動性。很好地解決了目前留學生呼吸內科課間實習課程存在的溝通不暢、知識接受困難、學生參與意識差等問題,本文結果顯示這樣的新型教學方式具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同時也符合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教職成〔2016〕2號)提出:“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新需求,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新成果,聚集優(yōu)質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開放大學辦學模式,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要,建設學習型社會?!钡囊?,為留學生臨床實習教育相關平臺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建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一些局限。(1)本文納入的學生數(shù)相對較少,并未按照不同國家進行分組,仍可增大樣本量減少選擇偏倚。(2)本文僅以一堂課授課內容作為研究對象,代表性略差,可增加不同的課程進行綜合評估。
綜上所述,將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和傳統(tǒng)教學法分別應用于留學生呼吸內科課間實習教學中,并對比二者客觀和主觀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教育模式能夠顯著地提高留學生呼吸內科實習課成績、提高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提升授課教師的授課效果。符合留學生醫(yī)學學習的特點及呼吸內科課間實習的特殊性,可使留學生的呼吸內科課間實習帶來更多的獲益,為今后的留學生課間實習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更多選擇。
表2 兩組留學生對教師主觀評價(±s)
試驗組 對照組 P對于病例的理解 4.79±0.41 4.38±0.71 0.015分析問題的能力 4.79±0.41 4.33±0.70 0.018與患者的互動 4.83±0.38 4.21±0.59 0.001提高表達能力 4.71±0.46 4.21±0.66 0.005臨床思維的養(yǎng)成 4.58±0.65 4.08±0.65 0.005激發(fā)學習興趣 4.71±0.46 4.38±0.49 0.029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 4.63±0.49 4.08±0.58 0.009總體學習效果 4.70±0.55 4.21±0.51 0.009總分 37.63±1.61 33.83±1.81 0.000
[1]周曉明,趙立,于宏. 醫(yī)學留學生診斷學實習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0):11-13.
[2]Engerer C,Berberat P O,Dinkel A,et al. Integrating 360° behavior-orientated feedback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medical undergraduates: concept, acceptance and students' self-rating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 BMC Med Educ, 2016,16(1):271-278.
[3]van de Ridder JM,McGaghie WC,Stokking KM,et al.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feedback: relevant for medical training: a meta-review [J]. Med Educ,2015,49(7):658-673.
[4]Arnaoutakis K,Anders M,Berry K. Simulating Four Essential Conversations with Hematology/Oncology Trainees: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J]. J Cancer Educ,2016,31(1):55-62.
[5]羅靜,暢朋康,王妍華,等. 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留學生語言文化障礙對臨床教學的影響及對策 [J]. 西北醫(yī)學教育,2016,24(4):624-626.
[6]Huang Z,Li M,Zhou Y,et al. Modified Team-Based Learning in an Ophthalmology Clerkship in China [J]. PloS one,2016,11(4):e0154250.
[7]陳丹,尚云曉,趙瑩,等. 微課程在兒科課間實習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33(22):96-97.
[8]李丹妍,曹杰穎.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學習空間構建研究 [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24(10):19-25.
[9]朱楊瓊.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英語移動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 [J].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6(1):26-29.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in the Practice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in Foreign Students
GAO Yizhuo ZHAO Li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China
micro course; WeChat; medic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cess practic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crolecture based on Wechat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teaching of the respiratory clinical medicine.MethodsA total of 48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with a total of 24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he method of micro course and WeChat platform integration,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wo di ff erent teaching methods.ResultsThe objective score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nd teachers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3 par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 ff 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Based on the WeChat plat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of micro cours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 I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respiratory department.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第一呼吸內科,遼寧 沈陽110004
趙立
G642
A
1674-9308(2017)06-0018-04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