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保
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論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的完善
論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的完善(2015cxsj107)。
周傳保
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刑事訴訟目的決定刑事訴訟構造,各國在刑事訴訟目的的追求上不同,所采用的刑事訴訟構造也就不同。我國從上世紀末開始研究刑事訴訟構造,產生了“等腰三角形”、“倒三角形”、“正三角形”訴訟構造模型,但沒有在刑事訴訟目的理念的支持下進行,刑事訴訟包含偵查、審查起訴、審判以及執(zhí)行程序,在各個階段都應當存在訴訟構造,而不僅僅局限于在審判階段的控辯審式的訴訟構造。刑事訴訟構造的研究應當在刑事訴訟目的的支持下進行,國家對刑事訴訟目的的追求決定了訴訟構造的模式,同時,應當構造完整的刑事訴訟構造,刑事訴訟程序從偵查到執(zhí)行都應當有相應的訴訟構造。
刑事訴訟構造;刑事訴訟目的;偵查中心主義
刑事訴訟是國家機關為了追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所配置的資源的總稱,而相關主體在刑事訴訟中地位及其關系稱為刑事訴訟構造,刑事訴訟構造又可稱為刑事訴訟結構、刑事訴訟模式等,集中體現(xiàn)為控訴、辯護和審判之間的地位及其關系。
對于刑事訴訟的構造,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展開研究,龍宗智提出兩重結構理論①,即三角結構和線形結構,三角結構的頂點分別針對控訴、辯護和審判,而根據(jù)“三機關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規(guī)定則形成了線形結構,也就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的“流水線”作業(yè),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一種產品,從原料制作、加工到形成產品。馬貴翔在三角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刑事訴訟構造,并對線形的訴訟構造提出了質疑,“正三角結構,實際上體現(xiàn)不出審判中心或司法至上的原則,因為在正三角結構中,作為審判之外的控訴、辯護也同時是頂點,是居中的,而控訴牛心或辯護中心顯然與訴訟結構的功能不合。這么說,三方組合只能是一個等腰三角結構,審判至控訴的距離與審判至辯護的距離是相等的,但不等于控訴至辯護的距離②?!钡妊墙Y構的訴訟構造的提出是為了體現(xiàn)“司法至上”原則,強調審判機關在訴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裴蒼齡肯定了三角結構的刑事訴訟構造,認為其反映了刑事訴訟的本質,但對線形訴訟構造提出了挑戰(zhàn),并提出了倒三角結構的訴訟構造③。該學者提的倒三角的訴訟構造與其對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所承擔的任務相聯(lián)系,而非從訴訟流程的角度來理解整個訴訟結構。李心鑒從刑事訴訟目的角度闡述了刑事訴訟構造④,該學者認為,如果追求的是積極實體真實主義,那么就要強求犯罪行為毫無遺漏的進行追究,此時偏重控訴式,可以采用混合式訴訟構造,如果追求的是消極實體真實主義,那么就要求對被告人人權進行保障,此時偏重辯護式,可以采用辯護式訴訟構造,而我國的在汲取兩種訴訟構造的基礎上可以采用控辯式訴訟構造。當然也有學者從克服“偵查中心主義”的角度提出了橫向訴訟構造和縱向訴訟構造⑤,縱向訴訟構造是為了確保偵查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加強對偵查活動監(jiān)督與制約。
刑事訴訟構造是刑事訴訟的重要課題,以上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刑事訴訟構造概念以及適合我國刑事訴訟程序的訴訟構造,但也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未能從刑事訴訟目的的角度闡述刑事訴訟構造
實體真實主體學說認為刑事訴訟目的可以分為積極實體真實主義和消極實體真實主義,積極實體真實主義是指凡是出現(xiàn)了犯罪應該毫無遺漏追查到底,不放縱任何犯罪分子,刑事程序以發(fā)現(xiàn)絕對的真相為要。消極實體主義主張刑事程序應當發(fā)現(xiàn)真相,但本身應當力求避免無罪之人不受處罰,為了不冤枉無罪之人寧可放縱一個有罪之人。又由于刑事訴訟目的決定刑事訴訟構造,不同國家遵從的刑事訴訟理念不同,也就造成刑事訴訟的構造需要擇取不同方向。遺憾的是,絕大多數(shù)學者只能從刑事訴訟程序的流程提取訴訟構造,也只有李心鑒在學習和研究國外刑事訴訟構造過程中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其未能深入的研究刑事訴訟目的,沒有刑事訴訟目的的指引,刑事訴訟構造就顯得零散。
(二)未能構建完整的刑事訴訟構造
刑事訴訟程序包括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和執(zhí)行程序,但在多數(shù)研究者只是從審判階段研究刑事訴訟構造,也就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行使控訴、辯護和審判職能的地位和關系,缺少偵查和審查起訴過程中的訴訟構造。另外,在推進審判權和執(zhí)行權分離的情況下,執(zhí)行權也是刑事訴訟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執(zhí)行過程的訴訟構造也應當進行研究。
刑事訴訟構造決定于刑事訴訟目的,刑事訴訟目的不僅在于打擊犯罪,同時應當保障人權,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刑事訴訟構造既包括審判階段的訴訟構造,也應當包括偵查、審查起訴和執(zhí)行階段的訴訟構造。
(一)確立刑事訴訟的目的
通說認為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秩序,直接目的在于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其他也有主張犯罪控制模式、正當程序模式、家庭模式等。我國1979年《刑事訴訟法》被有的學者稱為“超職權主義模式”,在這種訴訟目的的支持下,刑事訴訟的目的基本上是打擊犯罪服務,談不上自身的獨立價值?!靶淌略V訟程序最重要的機能就是抑制犯罪,即為了維護公共秩序,犯罪行為必須被置于嚴格的統(tǒng)治之下⑥?!痹?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對于人權保障上有所改觀,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即可聘請律師的規(guī)定,改革了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等。直到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刑事訴訟保障人權的目的理念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即“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訴訟目的的確立會影響刑事訴訟的構造。為了實現(xiàn)刑事訴訟的目的,不同國家選擇不同的刑事訴訟構造,也就是確定控訴、辯護和裁判之間的地位與關系,沒有刑事訴訟目的的支持,刑事訴訟構造就成了無本之末。我們所確立的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訴訟目的,決定了刑事訴訟控辯審的訴訟地位及關系。
(二)構建完整的刑事訴訟構造
刑事訴訟程序包括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和執(zhí)行程序,在每一個階段都會產生訴訟構造。有學者提出,“公訴案件的基本訴訟構造表現(xiàn)為,在偵查、起訴、一審階段都存在或應當存在控訴(包括偵查機關)、辯護(包括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裁判(包括檢察院、法院)三方法律關系的組合,都存在或應當存在三角構造⑦。”本文并不贊同這一說法,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并沒有作為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的介入,無法在形成控辯審的訴訟構造。本文所認為,可以通過以下路徑解決三方構造的問題:由于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每一個程序過程都可以實施監(jiān)督權,在這里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權僅僅具有建議性質,并沒有實質上的裁判性質,但因為是一種監(jiān)督權力,具有建議性質,可以認為它是廣義上的裁判性質,因此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會形成三方結構,但具體的三方結構的主體有些區(qū)別。
1.偵查階段
偵查機關的目的在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固定證據(jù)及緝拿犯罪嫌疑人到案,并將案件移送審查起訴機關。在偵查過程的訴訟構造有三方,即控訴、辯護和監(jiān)督,但由于控訴的職能過于強大,因此《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在第一次被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就可以委托辯護人,目的在于幫助犯罪嫌疑人行使訴訟權利,對抗偵查過程的權力侵害,維持兩造對抗的平衡狀態(tài)。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在于可以對于偵查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應當立案的情況(僅僅指的是公安機關立案的情形),先要求偵查機關說明理由,后通知公安機關立案或者不立案,以及對偵查過程中的違法行為為辯護人、被害人提供救濟性權利等。
2.審查起訴階段
審查起訴的目的在接受偵查機關移送的案件,通過審查辦理案件的真實性、合法性,將犯罪嫌疑人訴到審判機關,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由此變成被告人,要求審判機關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此時三方的訴訟構造為對偵查機關的監(jiān)督權、辯護權以及檢察機關的控訴權,同時為了辯護權的實現(xiàn),在審查起訴時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3.審判階段
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強化法院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偵查中心主義的弊端,成為當前刑事訴訟的熱點。審判階段的訴訟構造最為完整,控辯對抗,法院居中裁判,因而我國的刑事訴訟既不是職權主義,也不是當事人主義,而是控辯式訴訟構造。首先,控審分離,控訴和審判分別由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分別行使;其次,控辯平等對抗,行使控訴職能的檢察機關通過提出被告人構成刑事犯罪,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證據(jù),證明犯罪行為是被告人所為,而辯方則通過指出控方證據(jù)中的瑕疵,如果控方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則控訴一方敗訴;最后,審判中立,審判機關通過審查雙方的舉證,聽取控辯雙方陳詞,必要時自行調查取證,以此裁判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
4.執(zhí)行階段
被告人刑罰的執(zhí)行主體有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社區(qū)矯正機構、監(jiān)獄等,此時的訴訟構造是執(zhí)行主體、服刑人員和檢察機關的三方結構,執(zhí)行主體依據(jù)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執(zhí)行刑罰,而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院可以對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決定,減刑、假釋的裁定時時地進行監(jiān)督,此時對于上述不當?shù)那樾慰梢韵蚍ㄔ禾岢鰰婕m正意見。因此,本文認為,在執(zhí)行階段,刑罰執(zhí)行機關、服刑人員和人民檢察院形成了三方的訴訟構造。
有了明確的刑事訴訟目的,即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才能確立我國的刑事訴訟訴訟構造,刑事訴訟構造不僅在審判階段,在偵查、審查起訴乃至執(zhí)行程序都存在相應的訴訟構造,只有構造完整的刑事訴訟構造才能實現(xiàn)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目的。
[ 注 釋 ]
①龍宗智.刑事訴訟的兩重結構辨析[J].現(xiàn)代法學,1991(3):14.
②馬貴翔.刑事訴訟的“兩重結構論”質疑與龍宗智同志的商榷[J].現(xiàn)代法學,1991(6):21.
③裴蒼齡.刑事訴訟結構論[J].訴訟法論叢,1998(3):101.裴蒼齡認為,控審都是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其處于同等的地位,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辯方則在控審對立面,因而形成的是倒三角的訴訟構造.
④李心鑒.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的兩大現(xiàn)代課題——訴訟目的與訴訟構造[J].中外法學,1991(1):20-21.
⑤陳少林,顧偉.刑事訴訟構造之二重形式論[J].法學評論,2008(5):52-53;宋英輝.論合理訴訟結構與我國刑事程序的完善[J].湖南社會科學,2003(4):59-61.
⑥梁欣.權力集中型刑事訴訟模式評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7):69.
⑦榮曉紅.論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以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為視角[J].時代法學,2014(5):70.
[1]榮曉紅.論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以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為視角[J].時代法學,2014(5).
[2]梁欣.權力集中型刑事訴訟模式評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7).
[3]陳少林,顧偉.刑事訴訟構造之二重形式論[J].法學評論,2008(5).
[4]宋英輝.論合理訴訟結構與我國刑事程序的完善[J].湖南社會科學,2003(4).
[5]裴蒼齡.刑事訴訟結構論[J].訴訟法論叢,1998(3).
[6]龍宗智.刑事訴訟的兩重結構辨析[J].現(xiàn)代法學,1991(3).
[7]馬貴翔.刑事訴訟的“兩重結構論”質疑與龍宗智同志的商榷[J].現(xiàn)代法學,1991(6).
[8]李心鑒.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的兩大現(xiàn)代課題——訴訟目的與訴訟構造[J].中外法學,1991(1).
周傳保(1991-),男,漢族,安徽阜陽人,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刑法。
D
A
2095-4379-(2017)15-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