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琰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論私有財產的民法保護
孫 琰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法無疑仍脫胎于羅馬法,從羅馬法開始形成的保護私有財產的民法傳統(tǒng),于文藝復興后在政治哲學與法學上得到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并因此而迅速發(fā)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是多方面的,在各國法律中體現(xiàn)為從公權力下保護與從惡意的侵犯者手中保護——實際上是在考驗作為私法的民法的完善程度與效力。
私有財產;財產權;私法;公權力;物權法
從《十二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羅馬法用極大比例的篇幅對私有財產和財產權作出了界定,并規(guī)定了侵犯私有財產之懲罰——當然,羅馬法是以皇帝的意旨和口吻編纂而成的,不可能真正限制公權力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相反卻規(guī)定了“神之所有物不屬于任何公民”、“朕國庫之所有物不能以時效取得”①,對于私有財產之保護絕大部分都是從外國人和惡意的相對人手中保護本國公民的財產。當然,羅馬法年代久遠,尚有奴隸作為可使用之物,亦即私有財產存在,以成文方式固定習慣法中的契約精神已實屬不易。
對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私有財產之保護,無疑從文藝復興開始:“人”,或者說“個人”作為概念在人們的意識和話語中覺醒,此時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蓬勃發(fā)展。作為理性之光的啟蒙運動加強了這一觀念,新興的資產階級尋求將資本固定的辦法,這顯然是直指公權力的,在黑暗的中世紀陰影籠罩之下的希望改變制度的人們領悟到,新制度須要求安全感與“追求幸?!钡臋嗬敖虝?guī)范對于經濟生活的影響……就像國家對于經濟生活的規(guī)制一樣,不啻是一種妨礙”②,然而同傳統(tǒng)的斗爭往往是漫長的,在約翰·洛克于1690年出版《政府論》明確表示對政府干涉?zhèn)€人經濟活動和財產幾乎100年后,在《人權宣言》中“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shù)臈l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削”的話語才開始成為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之原則;或者說,從羅馬法或者條頓式經濟——啟蒙運動中繼承下來對于契約精神的重視,成為一種立法原則,從公民與公民之間的契約到社會契約——即賦予公共權力的條件——顯然是將保護私人的利益和經濟權利從私法擴充到公法,并將公法意義上的保護注入私法中去。
只有立法原則并不能解決保護私有財產的問題,必須要追問的是私有財產究竟其具體內容為何:首先承認的是私有財產至少是關于私人所有之物,亦即財富及其天然增長的孳息,但若單純將其認定為個人所既有的一切財富,無疑并不足以概括動態(tài)的經濟活動,預期可獲得的財產往往被忽略,在此狀態(tài)下“追求幸?!薄鹄闹鲃有允侨毕?,必須賦予“追求”本身以合法的資格,因此一方面財產(物)本身不被侵害,另一方面則是財產權的問題,逐利之資格——我國《憲法》第十三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總括了物與權利,或者說,設置了一條道路即“在固有的合法財產不受侵害的條件下——根據(jù)合法的行為去追逐利益”,民法的內容實際上是為這兩個步驟填補細則。
首先是確定世間之物的歸屬問題,單純的物及其存在并沒有價值可言,亦不能稱為財富,只有對有用之物的所有權附著于物本身方可稱為財產。那么就須劃定,哪些物屬于公共之物,哪些物屬于特定之人,不同的法律或法系可能給出不同的依據(jù)、不同的結論:從《查士丁尼法典》公共之物、團體之物、神圣物和私有物就開始劃分,《法國民法典》顯然是繼受了這一結構的,除了剔除宗教所有物的成分之外,“國家管理的公共之物”屬于國家,其他得私人自有處分的物及其孳息、合法添附屬于私人,并且“任何人不得被強制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列”③?!兜聡穹ǖ洹穭t具有獨創(chuàng)性:與法國民法典不同,所有權不僅僅是“無限制使用、處分、收益”的權利、有合法性的限制,還規(guī)定了“排除他人的一切干涉”——這里的他人,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公權力和私人行為所有不正當?shù)那趾Γo急避險勢必造成他人私有之物損害以外,擅自侵害都是不正當?shù)?。我國總體上繼受了德國民法的精神,單行《物權法》中將國家所有、集體所有和個人所有規(guī)定得非常細致,同時對公權力征收征用做了權限和程序上的限制,以及必須予以補償?shù)囊?guī)定,不僅是對前輩的民法仿照,還是時代發(fā)展和民主的必然要求。
如果說所有權部分是承擔了物的所屬劃分——即確立可保護的對象資格——之責任的話,那么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占有問題和債權債務問題就承擔了“追求幸?!钡臋嗬嗉磩討B(tài)的經濟活動中人們擁有的權利和行為須遵守的規(guī)則。一個很明顯的現(xiàn)象是,所有權屬劃分帶有公法和前提性的意味,而接下來的這些則幾乎完全是私法的內容,規(guī)范公民、法人和社會團體之間的單純經濟活動。意思自治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一方面公權力不能參與到兩個享有經濟自由的私人之間的決定中來,另一方面各方當事人也不能使用欺騙、暴力等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這必然損害對方的財產權,相應地也必然侵害其私有財產。如合同的種類依照成立時當事人的狀態(tài)分為有效合同、無效合同、可撤銷合同、效力未定待承認的合同,其效力受到影響的因素除違反強行法外,就是對他人私有財產具有侵害的可能或者事實,對此侵害行為,除合同本身效力受影響外,侵害之人因其不誠信、惡意有時還要承擔違約責任。
現(xiàn)代民法的考量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在無權處分中,善意的第三人支付了相應的價錢,因此他們同樣值得保護,只是較之受讓物的真正權利人值得保護程度的不同而確定其是否真的可以善意取得。盜贓、遺失物的所有權人無疑更值得保護:他們毫無防備、毫無處分意思,所有之物卻落入他人之手,為了保護他們的私有財產,返還原物權請求權一般不適用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約束(除非再次輾轉善意的第三人須在兩年內行使),為了使第三人的私有財產也不受損失,可向惡意侵害之人追償,即損人利己須付出代價。
這同時包含了一個救濟的問題,一旦私人財產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危險,如何保護它?如果公權力侵害了它,一般是行政法的適用問題,民法一般只能制止和制裁另一個“私人”的行為。一些可以公民自主行使,如追認、撤銷、解除、拋棄,據(jù)其內心真實意思,單方作出即可發(fā)生效力;一些需要依靠仲裁、訴訟來解決,因此仲裁機構、法院必須作出公正裁決,否則私人的合法財產勢必受損——加上自主行使的那一方面,善意或無辜之人的目的,同時也是理應被救濟的目標就是保護自己的合法財產不受損害,回復到原來的圓滿狀態(tài),或者獲得與其價值相當?shù)馁r償或者補償而已。
[注釋]
①[羅馬]查士丁尼,張企泰,譯.法學總論——法學階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②[德]馬克斯·韋伯,康樂,簡惠美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③李浩培,吳傳頤,孫鳴崗,譯.拿破侖法典(法國民法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D923;D921
:A
:2095-4379-(2017)27-0165-02
孫琰(1991-),女,漢族,遼寧沈陽人,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