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嬋
(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庭,上海 200135)
海上保險中重復保險分攤糾紛相關法律問題研究①
楊 嬋
(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庭,上海 200135)
重復保險分攤糾紛是中國海事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新類型糾紛。目前中國重復保險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足,有必要對重復保險分攤糾紛的相關法律問題作一梳理,以便對相關分攤糾紛作出能夠獲得國內(nèi)外保險業(yè)界廣泛認可和接受的裁判。通過分析重復保險法律效力、構成要件,分攤請求權的法律基礎、成立要件、分攤范圍和分攤方法以及分攤保險人可能提出的抗辯事由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等,提出中國海上保險中的重復保險分攤制度設想,以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225條之規(guī)定。
重復保險;分攤請求權;第一賠付保險人;分攤保險人
在一起海上保險糾紛中,已經(jīng)向被保險人進行賠付的外國保險人(第一賠付保險人)向存在重復保險的國內(nèi)保險人(分攤保險人)主張分攤。此類糾紛在司法實踐中很少見,而中國重復保險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足。關于重復保險分攤糾紛的審理思路(如何審)、審查重點(審什么)都需要加以明確。
目前,中國有關重復保險的直接法律規(guī)定僅有兩條: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第225條——“被保險人對同一保險標的就同一保險事故向幾個保險人重復訂立合同,而使該保險標的的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標的的價值的,除合同有約定外,被保險人可以向任何保險人提出賠償請求。被保險人獲得的賠償金額總和不得超過保險標的的受損價值。各保險人按照其承保的保險金額同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任何一個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額超過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有權向未按照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支付賠償金額的保險人追償?!倍恰吨腥A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簡稱《保險法》)第56條——“(第1款)重復保險的投保人應當將重復保險的有關情況通知各保險人。(第2款)重復保險的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第3款)重復保險的投保人可以就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部分,請求各保險人按比例返還保險費。(第4款)重復保險是指投保人對同一保險標的、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分別與兩個以上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且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睂Ρ壬鲜鰞蓷l法律規(guī)定,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不同點。
(一)《海商法》沒有規(guī)定重復保險通知義務
針對重復保險中的通知義務,《海商法》作為特別法未作規(guī)定?!侗kU法》第56條第1款未規(guī)定投保人違反重復保險通知義務的法律后果,但依據(jù)誠實信用原則,可以理解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當在知道存在重復保險的合理時間內(nèi)履行通知義務,如果違反,應承擔因違反該義務而給保險人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此外,筆者認為,重復保險不應屬于《保險法》第16條規(guī)定的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弑kU費率的重要情況,因為它并不會造成保險標的的風險增加,反而使重復保險法律關系中的各保險人在全額收取保險費對價的情況下僅需分攤損失風險,降低了經(jīng)營成本,因此并不能使保險人產(chǎn)生相應的合同解除權。
(二)《海商法》沒有規(guī)定“同一保險利益”
對比《海商法》和《保險法》對“重復保險”所下定義,《海商法》的定義中缺少了“同一保險利益”這一要素。同一保險標的上可能存在不同的保險利益,不同保險利益代表著不同的損害,對不同損害進行補償并不違反損失補償原則,因此即使被保險人和保險標的都同一,也不一定構成重復保險?!巴槐kU利益”是重復保險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海商法》的規(guī)定似有疏漏,建議在修訂時加以完善。
(三)《海商法》中的分攤方法與《保險法》略有區(qū)別
在合同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有觀點認為《海商法》和《保險法》規(guī)定的分攤方法有所區(qū)別,《保險法》采用的是比例責任分攤方式,而《海商法》采用的是連帶比例賠償方式。[1]但也有觀點認為在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慎用“連帶”的表述,并且在英國法下,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責任形態(tài)是several而不是joint and several(“連帶”的通常譯法),和大陸法概念中的連帶責任不完全相同。從法律效果上看,如果被保險人向其中一個保險人進行全額索賠時,在該保險人知道有其他保險人存在的情況下,依照《保險法》規(guī)定似乎有權僅按比例進行賠付,而依照《海商法》規(guī)定,其應當先行予以全額賠付。
綜上,《海商法》和《保險法》關于重復保險的規(guī)定基本精神一致,細節(jié)上略有差異。根據(jù)“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以及“用盡海商法”的法律適用原則,在海上保險的重復保險糾紛中,應當優(yōu)先適用前述《海商法》的規(guī)定。
對《海商法》第225條的研究資料很少,一是立法資料不多;二是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和執(zhí)法意見;三是沒有公開的相關案例。然通常認為,《海商法》的“海上保險合同”一章移植于《1906年英國海上保險法》,并且海上保險實踐具有顯著的國際一體化特點,而長久以來英國海上保險的立法與司法實踐在世界范圍內(nèi)被廣泛借鑒。另外,英聯(lián)邦獨立成員國澳大利亞的法院與英國法院的裁判歷來有相互借鑒的傳統(tǒng)。因此,英國與澳大利亞兩國作出的司法判例以及對它們研究所形成的權威資料,對理解與適用《海商法》第225條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也是筆者主要的研究資料。
(一)重復保險的法律效力問題
關于重復保險的效力問題,有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認為應當區(qū)別情況,取決于投保人訂立合同時的主觀心態(tài)是善意還是惡意或者是否履行通知義務。善意重復保險的訂立通常是由于投保人出于獲得多重安全保障的考慮、業(yè)務安排的需要(比如買賣雙方都有預約保險合同安排或者一方根據(jù)貿(mào)易術語有購買保險的義務而另一方有長期的預約保險合同安排等)甚至就是因為疏忽而訂立了多份保險合同。所謂惡意重復保險,是指投保人企圖獲得額外利益的情況。多數(shù)國家的立法例都將惡意訂立的重復保險合同認定為無效合同。比如英國認為重復保險是合法的,除非被保險人以騙取保險金為目的。又比如中國臺灣地區(qū)“保險法”第37條規(guī)定:“投保人故意不為前條通知,或意圖不當?shù)美鵀橹貜捅kU者,其契約無效?!盵2]
《海商法》和《保險法》并未區(qū)分惡意重復保險和善意重復保險,而是對保險合同效力和保險人責任作出不同規(guī)定。筆者認為,既然中國法律賦予被保險人向各個重復保險人索賠的權利,就表示法律允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安排重復保險。從可查閱的各國各地區(qū)的立法及司法實踐看,重復保險法律制度的重點在于抑制重復保險可能引發(fā)的被保險人額外獲利的負面作用。目前,如果有證據(jù)表明投保人/被保險人意圖通過訂立重復保險而額外獲利的,可以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致合同無效的法律規(guī)定加以調(diào)整,而此外的重復保險通常都是有效的。
(二)重復保險的構成要件
重復保險在投保人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保險人訂立了多份保險合同的情況下發(fā)生,并需符合下列要件:第一,同一保險標的(same subject matter)。即兩份以上的保險合同保障同一保險標的。第二,同一被保險人(same assured)。但并不要求投保人相同。第三,同一保險利益(same interest)。只有在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為相同或共同的情況下,才能在保單之間進行合法分攤,這一原則為英國1877年的NorthBritishMcrcatilev.LivepoolLondonGIobe*參見(1877) LR3 App Cas 279。所確立。第四,同一承保風險(same risk)。盡管保險利益相同,但承保風險不同的,也不構成重復保險。第五,重合的保險期間(same period of cover)。同一保險事故發(fā)生在重疊的保險期間內(nèi),或者說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兩份及以上保險合同均在有效期間。此外,《海商法》和《保險法》都采用了狹義的重復保險概念,要求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
泉州地區(qū)早年是福建省的竹編重鎮(zhèn),但由于社會的發(fā)展,竹編織品被雨衣、雨傘、帽子、塑料提籃等制品取代,竹編織品的銷路明顯下降,只有少數(shù)的老一代編織師傅還在默默為竹編技藝傳承而努力著,年輕人一般會因為無法承受學習竹編的辛苦而放棄。因此,可以通過創(chuàng)辦竹編藝術文化生態(tài)園來發(fā)展竹編產(chǎn)業(yè),將竹編產(chǎn)業(yè)與旅游相結合,帶動旅游業(y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考慮將竹編教學納入當?shù)芈殬I(yè)教材內(nèi)容,逐步使竹編教學制度化、規(guī)范化,建設竹編藝術之鄉(xiāng)。
放眼國際海上保險的司法實踐,重復保險的分攤原則在250多年前已經(jīng)確立,[3]675曼斯菲爾德勛爵在1758年的Godinv.LondonAssCo.*參見Godin v. London Ass Co (1758),IBurr.489. p.492。中提出,保險人承擔了超過其應負比例部分的賠償?shù)模溆袡鄰钠渌袚儆趹侗壤谋kU人處追償。
(一)分攤請求權的法律基礎
第一賠付保險人和分攤保險人之間并沒有合同關系,也不存在侵權法律關系,但雙方依據(jù)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產(chǎn)生了重復保險法律關系,因此分攤請求權是法定權利。法律原理是由于第一賠付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了全額的保險賠償金,從而解除了重復保險法律關系中其他保險人的賠償責任,因此從公平角度而言,負擔應當分攤。在英國法概念中,被稱為衡平分攤原則(equitable doctrine of contribution)。
(二)分攤請求權的成立要件
解讀《海商法》第225條,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存在重復保險的前提下,判斷第一賠付保險人的分攤請求權是否成立,還應當考慮以下要件:一是第一賠付保險人向被保險人已經(jīng)作出的賠付是合理、謹慎的;二是分攤保險人在其保險合同項下對被保險人也負有賠償責任;三是第一賠付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額超過其在重復保險法律關系下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因此,在重復保險分攤之訴中,第一賠付保險人應當證明在其保險合同項下負有賠償責任,并且已經(jīng)向被保險人實際賠付,同時分攤保險人在其保險合同項下也負有賠償責任而未支付保險賠償金。[3]678
(三)分攤范圍
關于第一賠付保險人是否有權要求分攤其支付的施救費用、公估費、檢驗費等其他因保險理賠發(fā)生的費用,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guī)定?!侗kU法》第57條第2款規(guī)定,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并在保險標的損失賠償金額以外另行計算。那么這部分在保險賠償之外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向被保險人另行賠付的施救費等合理費用,也可以被認為是“賠償金額”。爭議可能會發(fā)生在第一賠付保險人自行產(chǎn)生的公估費、檢驗費等成本。支持分攤者認為,檢驗費用是為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zhì)及損失金額而發(fā)生的費用,系為維護重復保險中不同保險人的共同利益而發(fā)生,且如果當初被保險人選擇向分攤保險人主張理賠的,分攤保險人也必然會發(fā)生此項費用,因此要求分攤公估費的法律基礎和保險賠償金并無不同,并且如不支持分攤,可能導致各保險人為避免承擔檢驗費而互相推諉,不積極理賠的后果。但筆者傾向于認為該部分費用不應進入分攤。首先,《海商法》規(guī)定第一賠付保險人可以主張分攤的是其向被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額,因此分攤檢驗費用的訴訟請求缺乏法律依據(jù)。其次,在重復保險情況下,原告全額收取了保險費,公估費用或檢驗費用是在發(fā)生保險事故情況下原告應當承擔的正常經(jīng)營成本。再次,考慮到在有些重復保險情形下,分攤保險人同樣也會發(fā)生此項費用,對整個行業(yè)而言,保險人都可能成為第一賠付保險人或分攤保險人,這一規(guī)則對各個保險人都一視同仁,會達到動態(tài)平衡,并且如果允許分攤,可能還會產(chǎn)生該部分是否合理的新爭議。
在兩份都是定值足額保險的情況下,保險人之間的分攤相對比較簡單,但實踐中重復保險法律關系中的多份保險合同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保險金額、不足額保險、損失超過約定的最高賠付責任等特殊約定,有觀點認為英國法律上百年來都沒有說清保險人之間應該怎樣在不同的情況下作出分攤。[4]504-505各國對重復保險分攤方法也有不同規(guī)定,主要包括比例責任分攤方式、連帶比例賠償方式、順序責任分攤方式、被保險人優(yōu)先選擇方式。如前所述,《海商法》采用的是連帶比例賠償方式。在保險合同中沒有特別約定分攤方式時,被保險人可以就其損失向任一保險人提出賠償請求,該保險人賠付以后再向其他保險人主張分攤。
(一)訴訟時效
重復保險的不同保險人之間并無海上保險合同關系,因此《海商法》第264條規(guī)定:“根據(jù)海上保險合同向保險人要求保險賠償?shù)恼埱髾啵瑫r效期間為二年,自保險事故發(fā)生之日起計算”并不能適用。筆者認為,在無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當適用民事權利保護的一般訴訟時效規(guī)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簡稱《民法通則》)第135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辈⑶乙罁?jù)《民法通則》第137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痹V訟時效期間從第一賠付保險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存在重復保險的其他保險人時開始起算,并且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相關規(guī)定。
可能會有觀點認為,重復保險分攤請求權應當參照代位求償權起算訴訟時效。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海上保險合同的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日的批復》,“應按照《海商法》第十三章規(guī)定的相關請求權之訴訟時效起算時間確定?!惫P者對此并不贊同,分攤請求權的性質(zhì)與代位求償權不同,不宜類推適用相關規(guī)定,并且,在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情況下,保險人通過審核理賠材料或保險公估檢驗工作,對于存在責任人的情況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而重復保險中的保險人,很可能并不清楚其他保險人的存在,從保險事故發(fā)生之日起算兩年時效可能導致第一賠付保險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
(二)可能構成有效抗辯的特別約定
分攤請求權可以通過事先的合同約定進行修正或者排除,可能影響分攤共保人賠償義務的有效合同約定包括:第一,“禁止他?!睏l款(prohibition of other insurance clause)。在保險合同中有“禁止他?!睏l款的情況下,若保險人發(fā)現(xiàn)被保險人有重復保險而未告知,有權宣布解除保險合同,不承擔保險責任,進而退出了重復保險法律關系,而由其他重復保險人按分攤原則給付保險金。第二,“無分攤條款”(non-contribution clause)或“按比例條款”(ratable proportion clause)。在保險合同中訂有“無分攤條款”或“按比例條款”時,被保險人不能選擇任何一位保險人索賠全部損失?!盁o分攤條款”的先例有SteelcladLtdv.IronTraderMutualInsuranceCoLtd*參見(1984) SLT 304。,這種條文是說明先要向其他的保險人索賠損失,只在其他保險人賠付不足的情況下(例如另一份雙重保險有一個賠償限額),才會去做出賠付。“按比例條款”一種常見的版本在先例CommercialUnionAssuranceCoLtdv.Hayden*參見(1977) 1 Lloyd’s Rep 1。中可見,約定存在重復保險情況下,保險人不承擔超過其承保比例的責任。如果該保險人超出比例賠付的,應當視為自愿賠付,對超出比例的賠付金額不得要求其他保險人分攤。[3]511,[4]681第三,幾種特殊情形。在重復保險下,如果一份保險合同有“無分攤條款”而另一份沒有,被保險人就只能向后者的保險人索賠。但如果兩份保險合同中都有“無分攤條款”,英國法律目前的看法是兩個保險合同中的“無分攤條款”相互抵消,兩個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損失負有連帶賠償責任。如果一份保險合同中有“無分攤條款”而另一份保險合約有“按比例條款”,先例Austinv.ZurichGeneralAccidentandLiabilityInsuranceCompanies*參見(1994) 2 All ER 243。認為這兩個條款無本質(zhì)區(qū)別,所以兩個保險人都要按比例負責。背后的大原則就是既不應該讓被保險人在重復保險中獲利,也不能使其無法獲得賠償。[4]
(三)判斷分攤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是否負有賠償責任的時間點
判斷分攤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是否負有賠償責任的時間點,或者說對于分攤保險人提出的在保險事故發(fā)生以后的抗辯事由能否成立的問題,歷史上存在兩派觀點。認識的不同點主要在于分攤請求權是在損失發(fā)生時即已產(chǎn)生,還是在其向被保險人進行賠付時才產(chǎn)生?澳大利亞法院確立的立場是認為基于衡平法立場的分攤權利,在損失發(fā)生時即已產(chǎn)生,任何產(chǎn)生于損失發(fā)生后和第一賠付保險人作出賠付前的抗辯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英國法院的觀點不太一致。兩派觀點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別是LegalandGeneralInsuranceSocietyLtdv.DrakeInsuranceCoLtd*參見[1992] 1 All E.R. 283。原被告均向被保險人提供機動車保險;被保險人在一起第三人造成的事故中受傷;原告支付保險賠款后向被告主張50%分攤;被告稱被保險人未向其發(fā)送過損失通知,導致保單失效;鑒于被告本來就不需要向被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被告更無分攤責任。上訴法院駁回了被告的抗辯,判定被告不得基于自己的保單條款對抗分攤索賠。和EagleStarInsuranceCov.ProvincialInsurancePlc*參見[1993] 3 All E.R. 1。原被告均向被保險人提供機動車責任險;被保險人遭受損失后向原告提起索賠;被保險人未向被告索賠,這意味著被告可以基于其保單出險通知條款對抗被保險人的索賠(但依據(jù)立法則不可)。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的裁判質(zhì)疑了Legal and General Insurance Society Ltd v. Drake Insurance Co Ltd的判決,轉(zhuǎn)而認為確定分攤索賠的日期應當是分攤提起的日期。但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不是英國法院系統(tǒng)的一部分,所作判決對英國法院不具有約束力。。此后一些案例中,不同法官分別表達了不同立場,未能有所統(tǒng)一,還需結合個案具體情況判斷。但在英國2005年的判例O’Kanev.Jones(TheMartinP)*參見[2005] Lloyd’s Rep. I.R. 174。原告向“Martin P”輪提供船殼險,被保險人應付原告的保費逾期未交,保險經(jīng)紀人威脅取消保單,被保險人害怕原告提供的保單真被取消,又向被告購買了一份保險;出險后,被保險人取消了第二份保單,原告仍然支付了全額保險賠款,并向被告提起分攤之訴。高等法院對《1906年英國海上保險法》第80(2)條的解釋是,分攤的權利產(chǎn)生于損失之日,而不是支付之日。在損失之后解除一個保險合同不影響另一個保險合同保險人主張分攤的權利。中,高等法院認為,由于分攤請求權在損失發(fā)生時即可行使,在損失發(fā)生后,如果被保險人與其中一個保險人達成了取消合同的協(xié)議,另一個保險人的分攤權利也不會受到影響。上述結論采納了LegalandGeneralIns案的觀點,而沒有采納EagleStarInsurance案中的觀點。此外,權威參考書Arnould’sLawofMarineInsuranceAverage第17版支持了TheMartinP和LegalandGeneralIns兩案的判決。比如說第二份保險合同中有出險后的通知時間要求的約定,被保險人選擇向第一保險人報告出險而獲得理賠,從而未再向第二保險人報告出險,則第一保險人賠付后,第二保險人不得據(jù)此對抗第一保險人的分攤請求權。因為第一保險人的賠付行為解除了第二保險人的責任,同樣也正因為第一保險人進行了賠付導致被保險人沒有向第二保險人報告出險,如果以此否定第一保險人的分攤請求權,有違衡平法的精神。[5]
筆者認為,雖然第一賠付保險人必須在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之后才有權提起重復保險分攤之訴,但如同被保險人應當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一樣,判斷分攤共保人在其保險合同項下是否對被保險人負有賠償責任的時間點應當為保險事故發(fā)生時,因為此時,重復保險中的各保險人已經(jīng)有了預期分攤義務。分攤共保人可以援引其保險合同下對抗被保險人的其他合同抗辯,以兼顧合同自由,但與被保險人向其他保險人自由求償?shù)臋嗬麤_突的抗辯除外,例如,因決定向第一賠付保險人索賠而未向分攤共保人提交索賠材料、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與分攤保險人協(xié)議解除第二份保險合同等。
(四)關于分攤請求權與代位求償權的關系
2009年的澳大利亞判例SpenoRailMaintenanceAustraliaPtyLtdv.Metals&MineralsInsurancePteLtd*參見(2009) 253 A.L.R. 364。原告與一家名為Hamersley的鐵軌打磨承包商訂立合同。合同約定由Hamersley向原告提供服務,而原告向Hamersley承諾,如果Hamersley對原告的雇員造成任何普通法下的人身傷害,則補償Hamersley。此外,一份蘇黎世保險的保單向原告承保責任險(但不含人身傷害),并且擴展至Hamersley,作為共同被保險人。有兩名雇員向Hamersley提起索賠并且得到賠償。蘇黎世向Hamersley支付賠款,并向被告要求分攤。被告進而針對原告啟動代位求償程序,試圖代位行使Hamersley針對原告的補償請求權。上訴法院西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判決認為:被告僅僅作為分攤中的保險人,并不享有代位求償權。后來本案上訴至澳大利亞高等法院。澳大利亞高等法院駁回了上訴,但卻是基于另一個理由:本案中并不存在重復保險,Hamersley在蘇黎世保單下僅僅是受益人(而非被保險人)。確立了這一法律規(guī)則:事后被第一個要求做出分攤的保險人是沒有代位求償權的,向第三人索賠的代位求償權只屬于第一個支付保險賠償金的保險人。該案上訴判決中,法官稱:在重復保險的情形下,第一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賠款后,第二保險人(也稱分攤保險人,Contributing insurers)向該第一保險人支付分攤額,迄今為止未有任何案例支持第二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而案例缺失這一事實本身似可說明該等代位求償權并不存在。另外,筆者翻閱的所有著作也未有一字提及該等權利的存在。任一保險人支付保險賠款的行為解除了全部保險人的責任……這就導致向被保險人支付賠款的保險人對其他保險人享有要求分攤的權利。對于同樣負有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義務的雙方而言,分攤權實際是對雙方權益的調(diào)整。也可以說,分攤額參考或者因保險賠償金而產(chǎn)生,但卻不是保險賠償。而代位求償權概念系保險賠償?shù)谋厝缓蠊@就解釋了保險人在行使代位求償權之前須支付保險賠償金這一必要條件。這并不支持擴展賦予第二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結論。
澳大利亞判例中體現(xiàn)的法律規(guī)則有自成一體的法理邏輯,其背后的司法導向也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即鼓勵重復保險的保險人積極參與理賠(可在賠付階段即按比例賠付)以取得相應的代位求償權,并鼓勵保險人提供更有市場競爭力的合同條件比如降低免賠額、提升服務、降低理賠門檻、完善理賠網(wǎng)絡和支付方式等,即提升被保險人獲得保險賠償?shù)谋憬莩潭?。前者主要是在保險人知曉重復保險存在時,自行決定是否與其他保險人協(xié)商后共同賠償或盡早全部支付保險賠償金以獲得相應的代位求償權,后者可以在保險人不知道重復保險存在的情況下,吸引被保險人優(yōu)先向其索賠。從長遠角度而言,上述兩種情況都有利于保險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然筆者通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分攤保險人即使分攤以后也無法取得代位求償權的這一制度設計在國內(nèi)法律界很難被普遍接受,多數(shù)意見認為,雖然分攤保險人未直接向被保險人支付賠償,但其向第一賠付保險人支付賠償也屬于承擔保險責任,因此,重復保險的各保險人在其自身承擔保險賠償責任范圍內(nèi)都應有代位求償權。但依據(jù)《海商法》規(guī)定,應當理解為分攤請求權的行使不以行使過代位求償權為前提,且在分攤共保人未向第一賠付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前,代位求償權應當僅屬于第一賠付保險人。此外,英國法中的TheCommonwealth[1907] P216(CA)先例值得注意,即一旦第一賠付保險人通過代位求償獲得任何損失賠償,都應當在貨物利益方之間進行按比例分配,這一法律原則可避免第一賠付保險人在獲得分攤后又從第三人處獲得超出其分攤比例的賠償從而額外獲利,在設計中國的重復保險分攤制度時值得借鑒。
綜上,對中國海上保險中的重復保險分攤制度擬作如下設計以豐富《海商法》第225條:第一,應當以保險事故發(fā)生時作為判斷分攤保險人在其保險合同項下對被保險人是否負有賠償責任進而負有分攤義務的時間點。分攤保險人可以行使所有合同抗辯,但與被保險人向其他保險人自由求償?shù)臋嗬麤_突的抗辯除外,例如,因決定向第一賠付保險人追償而未向分攤保險人提交索賠材料、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與分攤共保人協(xié)議取消第二份保險合同等。第二,重復保險分攤請求權的行使不以行使過代位求償權為前提。保險代位求償權在分攤保險人未支付賠償前,僅屬于第一賠付保險人。但第一賠付保險人不能損害分攤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益,并且在分攤前后通過代位求償獲得的任何損失賠償,都應當在參與分攤的重復保險各保險人之間按比例進行分配。
重復保險分攤之訴的審查范圍應當有其合理的邊界,不應當對主張分攤權利的誠信理賠的保險人設置過高的法律門檻,以致《海商法》所規(guī)定的重復保險分攤請求權形同虛設。通過市場調(diào)節(jié),被保險人會傾向于向更低免賠額和理賠門檻的保險人主張理賠,因此該制度設計希望向社會傳遞積極的司法導向,鼓勵重復保險法律關系中的保險人積極參與理賠,從而進一步規(guī)范和優(yōu)化航運保險市場服務,引導航運保險業(yè)更加健康有序發(fā)展。
[1]孫雯雯.重復保險合同的效力及保險人責任分攤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4:25. SUN Wen-wen.Validity of double insurance contract and contribution of insurers[D].Dalian: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2014:25.(in Chinese)
[2]傅蓉.論海上重復保險——兼論對我國《海商法》第225條的修改[J].中國海商法年刊,2001,12(1):337. FU Rong.On marine double insurance—reservation of the Art. 225 of CMC[J].Annual of China Maritime Law,2001,12(1):337.(in Chinese)
[3]MERKIN R.Colinvauxs law of insurance[M].10th ed.LONDON:Sweet & Maxwell,2014.
[4]楊良宜.海上貨物保險[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YANG Liang-yi.Maritime cargo insurance[M].Beijing:Law Press,2010.(in Chinese)
[5]GILMAN J,MERKIN R.Arnould’s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and average[M].17th ed.London:Sweet & Maxwell,2008:1552.
Legal issues on double insurance contribution disputes in marine insurance
YANG Chan
(Commercial Marine Disputes Tribunal,Shanghai Maritime Court,Shanghai 200135,China)
Disputes arising out of double-insurance-related contribution have been emerging in recent maritime trial in China.The PRC law however does not provide rules with sufficient clarity in this regard and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is issue so that the relevant court decisions may be appreciated and accepted by the insurance secto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n validity and elements of double insurance,legal basis and constitution elements of contribution right plus contribution scope and method,and the defenses as may be raised by contributing insurers,the author presented the proposition on double-insurance-related contribution,as a supplementation to Article 225 ofMaritimeCod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double insurance;right of contribution;first insurer;contributing insurers
2017-02-21
楊嬋(1980-),女,江蘇太倉人,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庭審判長、審判員,上海市法學會海事海商法學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E-mail:yangchan@sina.com。
DF961.9
A
2096-028X(2017)01-0034-06
① 調(diào)研過程中與楊良宜、司玉琢、尹東年、鄭睿、汪鵬南、李萍、楊樹鋒等學者及律師交流過意見,特此感謝。
楊嬋.海上保險中重復保險分攤糾紛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7,28(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