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莉
體驗性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體驗,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和實踐中實現自我領域的充實,在反思中重構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行動策略和方式,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體現教學目標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發(fā)揮實驗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驗過程,給教學帶來幫助。在整個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在實驗過程中注重學生的體驗性,以“溶液組成的表示”教學案例片段談談體會,主要有如下三點:
一、體驗性教學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體驗性教學并非代表教師無須設計絕對不干擾,完全由學生自主思考與動手,若是這樣,就把學生置于了盲目、無助的境地。相反,需要教師精心地設計與引導,指明大方向,能讓學生選擇走不同的路。
例如: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溶液第二節(jié)溶液組成的表示第二部分的內容:濃度的表示方法,書本上的實驗設計為:
實驗一:3g蔗糖加入到20ml水中
實驗二:5g蔗糖加入到50ml水中
數據表格:
此實驗目的在于比較兩個溶液的濃度,引出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若按此設計,全體學生所有實驗都一致,仿佛是書本的操作工,并且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做此實驗的目的,便無法加入思考,甚至會降低對實驗的興趣。
為此,我更改了設計,先把書本實驗分為兩個問題,比較兩種情況食鹽溶液的濃度作為學生預熱環(huán)節(jié),問題如下:
問題一:3g食鹽分別加入20ml水中和50ml水中
問題二:20ml水中分別加入3g食鹽和5g食鹽
學生很容易生成出答案:問題1中加入20ml水中形成的溶液較濃,問題2中加5g食鹽形成的溶液較濃。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學生實驗:自主動手配食鹽水,并且比較每小組配好溶液的濃度。實驗開放性體現在:不規(guī)定食鹽的質量和水的質量,這是與書上實驗最大的差別。此設計的主要意圖是:第一,學生會加入自己的思考,如何把溶液配濃,或者如何把溶液配稀,在思考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回顧上述問題一和問題二,再經過自我分析決定自己實驗中鹽和水的用量;第二,由于數據的不確定性,學生會對實驗更感興趣,想知道自己小組與別的小組配出來的溶液濃度是否不同,帶有對比性質,進而會帶著好奇的心情關注后續(xù)教學活動。
二、體驗性教學需要合理的指導
教師的知識背景遠深厚于學生,本課中,教師知道,在室溫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食鹽,若超過31.6g便無法溶解。為了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食鹽無法全部溶解現象,我在此做了提示:建議學生在實驗中食鹽的質量控制在1g到6g之間,水的質量控制在20ml到50ml之間,在這個區(qū)間里,能保證學生無論取值如何,都確保食鹽完全溶解。這樣的設定完全不影響學生的自主選擇,哪怕有少部分學生不按照這個規(guī)定,對于他的實驗中出現的情況后續(xù)可以特別情況分析。
三、體驗性教學要注重實驗結果分析
體驗性教學得到的數據往往具有開放性,由學生提供,可謂多樣化。如何進行數據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如何進行實驗與知識相連教學的重點。在本實驗中數據處理我給出了空表,抽取4組,讓學生填寫下表并送上相應溶液:
首先,我用數字傳感儀直接測出每組溶液濃度的大小,給予學生直觀感受。接著給出問題:如何從這些數據上分析,引出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是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分數是濃度表示的方法之一,溶質質量分數越大,溶液就越濃。概念出來后,進行鞏固練習,首先演示計算過程,明確計算格式,隨后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數據進行計算。當學生算出自己結果后,任意兩小組之間就可以進行對比,學生很容易辨別哪組溶液濃。
總之,體驗性教學符合新課標提出的“以學定教”的理念,值得更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