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オ?
[摘要]當前教學模式下,更加強調課堂學生的主體性,常常采用各種形式的自主活動,試圖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同時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但是,由于學生受到年齡、眼界、知識儲備、自主研究時間的局限,并不能真正讓語文課堂達到課標要求,因此,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就不得不引發(fā)我們再度思考。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講授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60006
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分為兩種:接受式和探究式。在接受式學習中,學習內容以固定形態(tài)呈現(xiàn),而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更多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強調知識的掌握,常常忽略了學生自身的發(fā)現(xiàn)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忽略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現(xiàn)實意義。新課程改革至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種形式的自主和合作研究充滿了語文課堂,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深挖,融入個性化解讀的再創(chuàng)造……這些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應該避免只注重探究式學習而忽視接受式學習。
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必須依賴于足夠的信息材料支持才能真正進行,這些材料不僅僅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個性化體驗,更包含大量理性知識的積累,對作者本身的了解,對時代的明確掌握,對語文各種手法的明了,這些理性的語文知識,對于處于求知階段的學生,更加需要去掌握。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不能徹底忽視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正如有研究者指出:“接受式學習是一種最基本、最基礎、最常用的學生學習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主流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并不排斥接受式學習(但同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而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接受式學習?!?/p>
一、教師的獨特優(yōu)勢
高中語文學習要求學生閱讀大量文學作品,而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需要閱讀者具備足夠的知識積累的。教師作為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熟練閱讀者,擁有相對較多的知識儲備和文本處理能力,并且在文本講授之前,做過比較充分的文本相關知識準備,因此所具備的該文本知識必然更加全面和有深度。而學生受到年齡、眼界、知識儲備、自主研究時間的局限,對于文本本身,只能根據原有的經驗思考,參照身邊小范圍的生活體驗,因此,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存在很多局限。這就需要教師能動地參與到學生的閱讀理解中,用自身的理解在課堂上與學生對話,讓學生的心靈產生觸動,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學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貝爾曼先生對瓊珊的無言的關愛,通過樹葉的變化之景含蓄地呈現(xiàn)了出來。如果教師把自己對人性的理解與描寫樹葉變化的環(huán)境描寫相結合,融入課文的講解之中,學生就更能體會看似無理的付出背后,所蘊含的人性的光輝,而這種體驗,是學生目前能力下,無法感受到的文本深刻內涵。這樣的文學作品,讓涉世不深、閱歷短淺的中學生自己體味,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
二、師生的平等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在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同時,還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里的平等,是指師生在人格層面的互相尊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由于人生閱歷、知識積累及處理信息能力的差異,真正做到平等對話是很難的。我們很多時候認為的課堂平等互動,都是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小組交流、發(fā)表觀點、課本表演、文章點評等,這些看似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與老師平等的角度呈現(xiàn)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但其實都是形式層面的平等互動,也是在教師的安排布置下,填充課堂時間的一種方式。
真正的平等互動,應該是師生針對文本的精神層面互動。教師在講授文本時,如果能讓學生有所觸動或感動,乃至震動,同時有主動舉手發(fā)表觀點的愿望,有主動訴諸筆端的寫作渴望,那么即使課堂沒有非?;钴S的氛圍,教師的講授也引發(fā)了學生平等的碰撞和互動。精神層面的引領,是高中語文老師最值得重視的關鍵。
三、信息的高質量傳播
我們常常排斥傳統(tǒng)的“講授式”課堂,是因為教師在“講什么”和“如何講”上,不能給學生更深刻的知識體驗。而如果在以講為主的講授式課堂上,教師能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讓信息質量和傳遞手段都提高到一定層次,就同樣能夠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文本信息能否高質量傳播,是決定講授式課堂成敗的關鍵。
要想達到信息的高質量傳播,首先需要教師具備優(yōu)秀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語言生動、表達精彩、富有感染力的講授模式,自然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使學生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中。其次,教師還需要對文本具有獨到而精辟的見解,只有這樣,教師的講授才能體現(xiàn)其智慧的思辨能力,學生也才能在這樣的課堂上體會到語文的樂趣和思維的深度。
學生探究式課堂生動、活潑, 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但是在課堂呈現(xiàn)時,常常只有幾個富有思維的學生在和老師真正對話,更多的學生只是熱鬧地在討論、活動,而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也無從獨立形成和挖掘自己思維的深度,因此,一堂看似熱鬧的語文課,最后留給學生的卻是甚少的收獲。講授式課堂,如果做到知識容量大、信息密集度高、教師表達精彩、學生可以獲得思考的啟發(fā),那么即使完全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也不會厭倦,同時,教師對作品的精彩分析,也催生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感知和閱讀興趣。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