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紅
(遼源礦業(yè)(集團)公司總醫(yī)院婦產科,吉林 遼源 136200)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對照
呂 紅
(遼源礦業(yè)(集團)公司總醫(yī)院婦產科,吉林 遼源 136200)
目的探討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在醫(yī)院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間診治的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患者中隨機抽取49例作觀察組研究對象,同期抽選48例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患者作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疼痛程度以及術中出血量。結果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4.08%(2/49),VAS疼痛評分是(2.16±0.43)分,術中出血量是(65.72±5.76)mL;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18.75%(9/48),VAS疼痛評分是(5.01±0.88)分,術中出血量是(95.82±6.21)mL。2組上述指標組間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或P<0.01)。結論相較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少、疼痛輕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優(yōu)勢,安全有效,可作為子宮肌瘤首選術式。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疼痛;并發(fā)癥;術中出血量
子宮肌瘤作為婦科最常見良性腫瘤之一,好發(fā)于30~50歲育齡期女性。然而,子宮肌瘤可伴隨患者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大,癌變率雖僅有0.4%~0.8%,對此仍需保持警惕[1]。目前,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子宮肌瘤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且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分為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兩種。本研究為明確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對兩組分別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組間對比,現(xiàn)報道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疼痛程度與術中出血量如下。
1.1 臨床資料:納入本次研究的97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均為醫(yī)院自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已經宮頸細胞學或B超檢查明確診斷為子宮肌瘤,排除合并子宮內膜或宮頸惡性病變者、手術病史者、藥物過敏史、意識不清者以及手術禁忌證患者,97例患者均就此次研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通過隨機抽樣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是49例和48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為25~42歲,平均年齡為(33.47±4.16)歲;腫瘤直徑是4~7 cm,平均腫瘤直徑是(4.79±1.04)cm;病灶位置:子宮肌壁間肌瘤28例,漿膜下肌瘤21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6~42歲,平均年齡為(33.46±4.14)歲;腫瘤直徑是4~8 cm,平均腫瘤直徑是(4.80±1.02)cm;病灶位置:子宮肌壁間肌瘤26例,漿膜下肌瘤22例;兩組患者進行年齡、腫瘤直徑、病灶位置等基線資料對比,其差異顯示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即叮囑患者保持仰臥位,予以全身麻醉后,對術區(qū)皮膚消毒。在患者臍孔下方邊緣取長約1 cm 的縱向切口,使用氣腹針進行穿刺處理,并將患者氣腹壓力控制于14 mm Hg左右;取10 mm腹腔鏡鏡鞘并成功穿刺入患者宮腔,將腹腔鏡置入后,改變患者體位為頭臀高位30°。取患者左下腹恥骨與反麥氏點聯(lián)合上方邊緣處,分別穿刺入5 mm、10 mm腹腔鏡鏡鞘,置入手術器械后開始手術操作。在患者子宮肌瘤切口處注入垂體后葉素12 U,應用電鉤橫向或斜向分離肌瘤表面,應用有齒抓鉗妥善鉗夾住肌瘤作牽引,將肌瘤分離開后予以電凝止血處理,最后剝除腫瘤,予以粉碎器旋切處理,最后取出患者子宮,以1-0可吸收線予以縫合。應用生理鹽水清洗患者腹腔,確定其無滲血與排氣情況,則取出手術器械并縫合切口,術后予以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時肌注縮宮素。
對照組應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給予患者腰硬膜聯(lián)合麻醉,常規(guī)開腹并進入患者腹腔,在其腫瘤突出位置取切口,將腫瘤漿肌層切開后剔除腫瘤,縫合腫瘤腔后閉合腹部。術后應用抗生素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統(tǒng)計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記錄其術中出血量;②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評估2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其評分范圍是0~10分,0分為無痛,10分是劇烈疼痛,其分值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淺,反之則表示越深。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中資料均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表示,其組間率(%)對比則通過χ2檢驗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應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2組正態(tài)計量資料對比則通過t檢驗;P<0.05表示2組數(shù)據對比有顯著差異。
2.1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中49例患者中,并發(fā)切口感染者1例,皮下氣腫者1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4.08%(2/49);對照組中48例患者中/,并發(fā)切口感染者3例,皮下氣腫者4例,血管損傷者2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18.75%(9/48);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χ2=5.19,P=0.023)。
2.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觀察組VAS疼痛評分是(2.16±0.43)分,對照組VAS疼痛評分是(5.01±0.88)分,其對比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t=6.187,P=0.018)。
2.3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是 (65.72±5.76) mL,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是(95.82±6.21)mL,其對比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t=8.140,P=0.000)。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良性腫瘤之一,又可稱之為子宮平滑肌瘤[3]。本病通常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宮頸肌瘤、黏膜下肌瘤和闊韌帶肌瘤等,以月經過多、排便或排尿困難、下腹部包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4],嚴重威脅患者生殖健康。據調查顯示,女性青春期子宮肌瘤極為少見,而絕經后子宮肌瘤可萎縮、消失,以30~50歲女性為本病高發(fā)人群[5]。當前,臨床上普遍認為子宮肌瘤的產生與孕激素、雌激素等密切相關,包括藥物療法、手術等。其中,藥物療法存在易復發(fā)、療效不明顯等缺陷,而手術具有根治性優(yōu)勢。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作為臨床上最初使用的肌瘤切除方法,適用于數(shù)量多、肌瘤體積大、位置特殊的子宮肌瘤患者[6],適應證較少。據統(tǒng)計,開腹手術對于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嚴重,且容易并發(fā)盆腔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伴隨腹腔鏡技術的持續(xù)改進和廣泛應用,腹腔鏡子宮剔除術逐漸成為子宮肌瘤手術治療“金標準”。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如下優(yōu)勢:①該手術在可視狀態(tài)下進行,可準確切除肌瘤,避免患者宮腔內正常組織受損,降低患者并發(fā)血管損傷的概率,同時減少其術中出血量;②切口微小,瘢痕不明顯,符合女性“美觀”要求,其有助于患者手術切口早期愈合;③可從多個角度觀察患者宮腔,徹底剔除患者子宮肌瘤,避免其復發(fā);④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由本次研究結果得知,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也較對照組少,充分證實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同時,觀察組VAS疼痛評分也低于對照組,進一步印證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微創(chuàng)、無痛、安全等優(yōu)勢。
[1] 彭瓊.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TVM)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LM)的臨床對比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6,6(2):212-213.
[2] 完卓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配合[J].當代臨床醫(yī)刊,2016,29(1):1844-1845.
[3] 沈思津,蔡瑞芬.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68例臨床應用體會[J].當代臨床醫(yī)刊,2016,29(1):1828-1829.
[4] 張怡.微創(chuàng)手術在子宮肌瘤治療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23):9-10.
[5] 毛紅梅,師紅麗,任麗芳.不同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9):52-53.
[6] 喬江麗,趙恩鋒,彭紅梅,等.三種子宮肌瘤剔除術式的比較[J].河北醫(yī)學,2012,18(6):732-734.
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27-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