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高考作文可謂是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對于考生的語文成績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對作文教學的重視,為高中生探索高效、實用的作文寫作策略,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根據(jù)高中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個性化教學,讓他們正確認清自己的寫作水平,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進。
一、重視訓練的科學性
高考作文教學需要重視平時訓練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改變學生生盲目寫作的現(xiàn)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升寫作水平。首先,我根據(jù)高中生的實際水平,結合高考考綱對寫作的具體要求,對常見的文體進行概括整理,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逐步解決文體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寫作技巧和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我根據(jù)歷年高考作文真題的命題形式進行訓練,涵蓋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看圖寫作等,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種題型,無論是審題、立意,還是構思、寫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夠有所突破。
如2016年高考語文江蘇卷的作文材料:“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閃現(xiàn)?!边x擇文體的時候,可以選擇記敘文,從正面彰顯人的個性魅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也可以從反面進行諷刺。同樣也可以寫議論文,借助論述闡述“創(chuàng)新”等。
二、留心現(xiàn)實生活
從近幾年的高考來看,作文命題文并不避諱社會熱點問題。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走向生活,善于從生活中汲取知識,從而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影響和制約高中生寫作水平的因素很多,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差異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避免將自己的思想或者意愿強加給學生,影響學生的寫作欲望。
比如2016年在巴西里約舉辦了奧運會,很多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于是我提出了一個作文題目:請以當代偶像人物的成功和模仿者的追隨現(xiàn)象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再比如我國每年都會評選“感動中國”的人物,我就充分聚焦社會現(xiàn)實,要求學生針對感動中國具體人物的行為談談自己的感悟,寫一篇作文。這些作文題目都體現(xiàn)了關注生活、貼近現(xiàn)實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了解國家大事,增強生活積累,擴大知識面。同時,學生要加強閱讀課外材料,堅持每天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報刊散文或有價值的文章,既能提高認識水平,又能培養(yǎng)語感。
三、鼓勵學生發(fā)揮個性
雖然高考作文的最終目的是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高中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定位,鼓勵學生發(fā)揮個性,對每個學生的寫作優(yōu)缺點進行詳細評價,從而提高寫作的整體效益。我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給學生自由的寫作空間,對于平日的作文訓練盡量避免像高考那樣“一錘定音”,而是多給出一些發(fā)展性的評價,以鼓舞學生的寫作自信。
如講解2015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智慧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大部分學生都會抓住前半段當中的某一句話,加以闡述。還有一些學生會把經(jīng)驗、能力、境界作為三個分論點,逐條舉例加以論證。而一些語文尖子生則更加注重后半段的話:“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贝笞匀挥写祟惾ズ侠黹_發(fā)利用,智慧也有待于人們去合理開發(fā)利用。這樣對題目的理解就完整了,立意就高了。
四、結合教材學會變通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主要材料,教材涵蓋了豐富的寫作技巧,是提升高中生寫作水平的關鍵。我在作文訓練時要求學生充分掌握教材中文章的寫作手法和風格,并且學會靈活掌握和運用,以優(yōu)化高中生的思維方式。尤其是高三學生,更要學會變通,培養(yǎng)寫作應試技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南的冬景》,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寫法值得高中生學習。郁達夫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舊詩,以補散文里沒有說盡的余意,沒有抒發(fā)的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顯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詩情畫意。再比如《荷塘月色》,“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法非常值得學生借鑒,疊字疊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富有音樂美。
總之,高中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語文教師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改變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寫作水平,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達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鄭集高級中學(2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