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伯明
【摘要】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設備走進了課堂,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完美的整合在一起,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提高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209-02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既擴展了知識容量,開放了教學空間,又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圖畫、音樂、音像畫面、動畫的引入使所要傳授的知識更加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使客觀事物的形、色、聲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充分展現(xiàn)語文美的因素,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fā)求知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利用網(wǎng)絡,收集信息,喚醒學生探究欲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師的角色也在悄然變化,課前預習顯得更加重要。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課前我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的便利條件搜集桂林山水的資料、圖片……將自己感興趣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分析、整理成簡短的信息、風光片、貼小粘畫……以便課上交流。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分析、整理、編輯,對桂林山水的特點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再理解起課文的內容來就容易多了。這種圖文并茂的預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也喚醒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開啟學生憤悱心理
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強大內驅力,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學習活動就會隨之變得愉快,學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識技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巧妙恰當?shù)爻尸F(xiàn)在學生面前,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喚醒內在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欲望,造成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憤悱心理,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進入自主式閱讀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我先播放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視頻,寧靜悠揚的音樂、寬銀幕的動態(tài)效果、美妙的詩句,讓學生走進美麗的桂林山水世界,迫切想了解桂林山水到底美不美?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探究興致。再加上教師與動畫同步的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學生不僅獲得了視覺美,領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探索的欲望愈來愈強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做了鋪墊。
三、巧用視頻,取長補短,彌補學生理解缺陷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由于受知識、智力、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缺乏與文本對話的深度和廣度,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彌補了學生的這些不足,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設閱讀平臺,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走進文本,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認識、體驗、感悟、創(chuàng)造,促進了學生的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一文時,我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同學們通過多媒體看曹沖稱象的四個步驟,通過這些活動的畫面,學生不但了解、掌握這些步驟,還萌發(fā)了新的想法。有個孩子說:老師,我覺得曹沖的辦法還不夠好,因為石頭很重,士兵們搬來搬去不但費時費力,而且稱起來也不一定準確。我覺得可以直接讓士兵一個個上船,直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讓士兵上岸報出自己的體重,相加起來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嗎?這樣既省時又省力。由此可見,多媒體對拓展孩子的思維確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為學生實現(xiàn)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能更廣泛地拓展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四、借助課件,擴大容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語文教學必須做到大面積、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發(fā)揮和開創(chuàng),達到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加快教學節(jié)奏,將節(jié)約出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讓其自由地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小小的船》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優(yōu)美的夜空動畫---晴朗的夜晚,閃爍的星星在天空一閃一閃的,并配有《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歌曲,調動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學習興趣,在讓學生觀察夜空中缺少什么,在學生的提議下畫出月亮,引導學生填空,并逐漸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在這種情境下導入新課,識字、誦讀課文。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寫作,由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如果依靠老師的一張嘴,即使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無從下筆,寫出來的文章干巴無味。而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 , 則可以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增強作文學習的效果。
又如,教學《想象作文》一課時,我先利用音頻播放動物王國舉行比本領大賽的消息,課件出示大象和猴子比賽的場面,讓學生說一說他們比什么?怎么比?詳細敘述一下比賽過程,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按順序把故事編完整。然后再次出示動物王國的畫面,同桌或小組任選兩種動物編故事,互相點評, 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增強作文學習的效果。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擴大課堂容量,節(jié)約教學時間,能使學生快速進入自主式閱讀狀態(tài),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