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個人播種行為,即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即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即收獲命運。幼兒期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關鍵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幸福人生的奠基石、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fā)展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將會影響其一生的命運。針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形成規(guī)律,家長需要做的是自己為幼兒樹立榜樣,對不良的行為進行及早教育,切勿放任自流。而教師則可通過在教學中進行誘導、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滲透及平時進行具體行為指導等方法來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關 鍵 詞] 行為習慣;個性品質;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8-0059-03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人生之路,始于孩提;又曰: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道出了人在幼年時期的行為對其一生成長的重大影響。有位哲人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這諭示我們,一個人從小就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定會影響其一生的命運,這是因為:
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幸福人生的奠基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幼兒階段家長往往最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開發(fā),入學后則更多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當然重視這些顯然沒有錯,但大家似乎都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孩子之所以有健康的身體及良好的學業(yè)成績,都離不開一個原因——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身邊有成就的人身上都有許多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業(yè)有成的人平時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專注學習、遵守時間、不丟三落四;事業(yè)有成的人做事則有堅持不懈、自始至終、有條不紊的良好習慣;生活幸福的人有與周圍人和睦相處,有良好的溝通、與人分享的習慣;道德楷模則有助人為樂、拾金不昧、尊老愛幼等高尚的道德行為習慣。如果家長和老師從小就注重培養(yǎng)孩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必定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俗語道:“種瓜得瓜,種豆地豆”,也是應驗了佛教中的“因果關系”。因此,幸福的人生離不開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做好“做人”的教育
要教會孩子做事,首先要先教會孩子做人。做人教育,即引導幼兒成為身心健康、體腦兩健的完整人,引導幼兒成為開朗向上和自律的人,引導幼兒成為求知、主動和創(chuàng)新的人;做人教育就是引導幼兒成為誠實的人、守信的人、關愛他人的人、禮貌友善的人、虛心好學的人、活潑開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熱心助人的人……做人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而是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全方位教育。其中,幼兒行為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應充分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防止空洞的、缺乏情感參與的、無視幼兒現(xiàn)實的行為教育。我們認為,幼兒的行為充分反映了他們參與社會交往,適應周圍世界的能力。而現(xiàn)在仍有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兒的認知教育、智能開發(fā)看成是幼兒教育之本,而把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行為技能的訓練列為其次。這與部分教師的認識有關(不排除有些教師為迎合家長的心理需求而為之),更主要的是與以知識評價為主流的考試制度及升學制度有關。平時我們不難看到,不少幼兒在背唐詩、講故事、猜謎、數(shù)數(shù)時頭頭是道,但一旦讓他去向某人轉述一件事情,或者獨立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時,就顯得有些茫茫然,不知所措。不僅如此,不少幼兒尚沒有初步形成良好的衛(wèi)生、傾聽、閱讀、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戲等方面的基礎行為習慣。而這些方面的基礎行為,恰恰又是幼兒學習做人的基礎。許多人會說,孩子年齡尚小,長大后不用教自然就會了。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為人處世的方式逐漸得到強化和鞏固,進而形成了習慣。若形成了好習慣自然是好,而形成了壞習慣,就難以糾正了。如同長彎的小樹再也難以扶正一樣,與其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矯正惡習,還不如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果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為人處世,知道如何正確面對挫折與失敗、表揚與批評,如何愉快地與人相處等為人處世之道,這必將促進幼兒在知行合一、知行協(xié)同中快樂而健康地成長,為將來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紛擾的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三、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良好的行為是良好個性品質形成的基礎,幼兒時期的行為將決定幼兒今后的個性品質。因為1周歲的孩子出現(xiàn)了運動行為、言語行為,感知行為也不斷發(fā)展。1~3歲的孩子的行為模仿性發(fā)展較快,嘗試行為增多。4~6歲的孩子行為開始向結構化方向發(fā)展,有的行為開始初步定式化、模式化,逐漸自動化,也就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這一時期,幼兒的行為方式與幼兒的人格塑造開始聯(lián)系起來,一些不良行為、問題行為的強化與鞏固都有可能導致幼兒形成不良的個性品質。如有的幼兒存在的厭食、孤僻、說謊、偷竊等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問題行為,若不能得到及時糾正和引導,必將影響幼兒今后的個性品質。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解凍三尺之冰,亦非一日所能及。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人性本無善惡,善惡主要還是后天造就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品質如何,通常是通過其行為的表現(xiàn)而定論。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重要時期,如果我們重視對幼兒行為進行系統(tǒng)的、良好的培育、建構與指導,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直接影響到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同時也會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fā)育、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所以,從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
對于幼兒的發(fā)展,人們在認識上一直存在一種誤區(qū),認為只要讓幼兒具備良好的體質,有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懂得一些生活常識及掌握一些粗淺的知識技能,便可以算是全面發(fā)展了。這實質上只是停留在教育內(nèi)容表面上的全面發(fā)展。其實,幼兒的發(fā)展應該是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和諧統(tǒng)一,應該是幼兒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結構層次上的整體發(fā)展。如果僅僅注重幼兒發(fā)展的內(nèi)容而不注重發(fā)展結構,或只注重發(fā)展內(nèi)容的全面性而不注重發(fā)展結構的和諧性,這都是片面的。就人的發(fā)展結構而言,行為層面更具有整合性、可評價性和社會性的特征。人的行為是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及外部動作的綜合表現(xiàn),人的行為受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發(fā)展的制約和支配,同時反過來影響著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的發(fā)展。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洛克曾說過,人的智慧是從人的動作之中延伸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強調行為對人的認知發(fā)展的作用,從而把自己的姓名陶知行改名為陶行知,來表明自己的理論信仰。由此可見,在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中,缺乏了幼兒行為教育這一層面,都不是真正的全面、和諧的教育,幼兒的健康教育應注重將幼兒獲得的知識和形成的態(tài)度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幼兒在知、情、意、行中更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由于幼兒時期的行為習慣對幼兒一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家長與幼兒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幼兒期行為發(fā)展的特點,同步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行為觀念,形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幼兒時期行為發(fā)展的特點
(1)基礎行為開始逐漸以行為定式的方式得到強化和鞏固,初步形成行為習慣;(2)每個幼兒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行為,如不好好吃飯、多動、攻擊行為、破壞欲、退縮、逆反心理、過分依賴、說謊等;(3)幼兒期是行為技能練習與培養(yǎng)的最初階段。這一時期是幼兒學習基本的身體運動技能、生活行為技能、學習技能以及社會行為技能的良好時期;(4)幼兒期是創(chuàng)造行為的啟蒙階段和萌芽時期。根據(jù)幼兒時期行為發(fā)展特點,教師及家長應趁幼兒年齡小盡早形成幼兒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利于幼兒健康、茁壯地成長。
(二)幼兒期應該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
(1)個人清潔衛(wèi)生行為習慣。如保持手的清潔,飯前便后洗手,勤洗頭、洗澡,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2)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如按時起床、睡眠、學習、盥洗、游戲、鍛煉、飲食、排泄等。(3)公共衛(wèi)生行為習慣。讓幼兒形成保護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安靜,遵守公共規(guī)則的習慣,如不亂丟果皮、紙屑,不隨地大小便,不隨地吐痰,不亂折花草樹木等。(4)心理衛(wèi)生行為。即訓練幼兒良好的心理衛(wèi)生行為,形成其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如不隨便發(fā)脾氣,能與周圍人和睦相處,學會用語言表達出心理所想的,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5)安全行為習慣。如不將手指、鉛筆、玩具等放入口中,不隨便將手指伸入電源插座、不玩火等安全行為習慣。(6)道德行為習慣。如樂于助人、拾金不昧、尊老愛幼等高尚的道德行為。
(三)家長應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行為習慣僅僅在幼兒園得到良好的引導及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行為及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應與家長配合,根據(jù)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guī),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洗漱、排泄等生活習慣。如若能做到家園同步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1.給孩子樹立起榜樣。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幼兒最早接觸和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行為會如同鏡子一樣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因此,要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古言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身上反射出來,在其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切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及早教育。孩子越小對父母的依賴性越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越大,這時父母的誘導也最有效。當幼兒犯錯誤時,要及時進行教育,使幼兒的不良行為得以及時糾正,或當問題行為未出現(xiàn)時提前對幼兒進行引導,這樣可以避免幼兒出現(xiàn)一些不良的行為。
3.切勿放任自流。如今有的家長很信奉讓孩子“自由成長”,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為所欲為,毫無管束,孩子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行為也認為是小事,認為哪個孩子不犯錯?應該寬容孩子,有的則認為對孩子管多了容易引起幼兒的逆反心理;再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被管多了就沒有了創(chuàng)造性,會影響個性的發(fā)展。因此對孩子進行的是“放養(yǎng)型”的教養(yǎng)。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的放縱,是對“自由”的誤解,最終形成的是幼兒無禮、無原則、無底線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及不健全的人格,實乃“養(yǎng)不教,父母之過也”。
4.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每個成員對幼兒的要求都不一樣,幼兒往往不知所措。比如,在吃飯前,父母要求孩子要用洗手液洗干凈手才能吃飯,而老人則認為用毛巾擦擦就行了,沒有那么多的講究。那孩子就不知道該不該洗手了。又如,培養(yǎng)孩子如廁的習慣,父母知道孩子準備要上幼兒園了,需要訓練孩子獨立上廁所的習慣,可老人怕孩子摔跤或蹲不了,堅持用馬桶給幼兒如廁,結果孩子上了幼兒園不習慣蹲廁,就是不愿意在幼兒園大便,總要憋著回家才排便。由此可見,在培養(yǎng)幼兒生活行為習慣上,如果家人不能保持一致的教育方法和要求,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及其不利。
(四)教師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途徑
針對幼兒時期的行為發(fā)展特點,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積極利用多種途徑,努力引導和教育幼兒盡快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措施有四:
1.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做好幼兒的表率。俗話說“身正為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對處于成長期的幼兒,好模仿是幼兒的一大天性,因此教師的表率作用對他們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平時家長常會在家里或幼兒園里聽到孩子們說“我們老師就是這樣說的(或做的)”“我們老師就是這樣教的。”可見,老師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有著具足輕重的影響。
2.加強在教學活動中的誘導。教學活動往往是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直接途徑,教學活動按照以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通過對幼兒有計劃、有目的的強化訓練,運用多種形式使幼兒逐步掌握正確的行為方式。如通過游戲,使幼兒養(yǎng)成如何與同伴之間相互謙讓的習慣;通過值日生工作,教育幼兒熱愛勞動、愛護公物;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教育幼兒講禮貌、守紀律、拾金不昧等。此外,還可運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對幼兒實施教育,寓教于樂,使幼兒學習故事中人物的良好行為品質,明辨是非,讓幼兒形成正確的行為觀念,為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3.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滲透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幼兒在幼兒園生活的時間占據(jù)了一日的三分之一,與教師朝夕相處,一日生活起居皆由老師照顧,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在園的時間,抓住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的教育契機,對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有著利好的條件。如,在來園和離園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幼兒主動打招呼,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禮貌習慣;在玩完玩具后引導孩子主動收拾好玩具并放回原位;在碰到別人或做錯了事情后要向別人道歉;在吃飯時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挑食,飯后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并擦干凈自己的桌子;在領取東西時要排隊,不爭搶、互相謙讓……總之,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蘊含有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只要用心去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么幼兒在三年幼兒園的生活當中便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記得曾有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記者的提問“您認為獲得這樣的成就誰對您的影響最大”時,這位獲獎者居然說道:“是幼兒園老師,他教會我玩了玩具要放好、做錯了事情要道歉、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有好東西要和同伴分享……”可見老師這些平??此莆⒉蛔愕赖慕逃袨閷σ粋€人的成長有著如此重要的影響!
4.通過有趣的方式進行行為練習,鞏固良好習慣。習慣是一系列自覺的動作,是幼兒在掌握動作程序之后,經(jīng)反復練習才逐漸形成的。因此,讓幼兒對已學過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技能要反復練習,加深理解,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如怎樣整理物品,怎樣保持個人及公共場所的清潔,怎樣待人接物,這些都需要老師手把手地一步步教給孩子。但根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學習特點,不能只是進行口頭說教,必須要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教給孩子,可以通過玩游戲、念歌謠的方式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練習。如幼兒玩角色游戲中扮演爸爸或媽媽照顧小寶寶,教寶寶洗手、吃飯、哄寶寶安靜入睡;在體育游戲兩人三足中培養(yǎng)孩子互相合作;在“小醫(yī)院”里扮演醫(yī)生給病人看病,體驗關愛幫助他人的感受……通過教師在情境中的具體示范、具體指導,幼兒的身體力行、反復練習,幼兒不知不覺就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我認為幼兒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健康成長之關鍵所在。愿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伴隨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