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些老師實際的作文教學,很少有“循序漸進”的,但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是在按訓練要求“一步一個臺階”,“步步落實”的,認為自己這樣的教學是講究章法,“有板有眼”的。為什么會這樣,我也不太明白。我的教學經(jīng)歷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趣味差異較大,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高一新生入學,有的記敘能力很強,有的發(fā)議論比較深刻,有的已有成熟的個人見解,有的表達很老到,有的則語句不通,有的則為寫不滿四百字而東拼西湊……雖然他們都能通過中考,語文素養(yǎng)卻未必都及格。每個班總會有幾個學生,寫作比一般高三學生要強,因為他們讀書多,“經(jīng)驗”豐富,落筆海闊天空,常有驚人之語;而教到高三,個別學生仍然停留在高一水平,這三年,他在語文學習方面沒什么進展。
學生寫作基礎不一樣,接受能力不一樣,寫作個性不一樣,因此想到,很難以寫作教程按部就班地實施教學,寫作教學序列容納了能力要素,體現(xiàn)參照標準,可以供教師教學選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學生“不整齊”,即使設立“起點”,一段時間之后,新的差異又會出現(xiàn)。每個年級的教學,有個大致要求就不錯,作文教學不是按圖作業(yè),不能膠柱鼓瑟;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可借鑒的思路,往往會有些效果。
學生的寫作,很難用一種方法教出來。也很難對一個教學班用一個既定標準去衡量。
觀察一些教師的作文教學,實際上隨意性很大。有些學校,找到一個“好題目”,便一哄而起,從高一到高三按同一要求做一個題目。也有學校初一進校,就做當年中考作文題,名曰“摸底”,這些做法沒什么道理,竟然習以為常。既然敢于這樣“無序”,又何必強調(diào)“序列化”?與其這樣隨意,不如尊重學生學習個性,設立“自由寫作階段”,至少一個學期,讓學生自由地寫。在這個階段,學生能領略自由寫作的趣味,能有自由表達的意識和熱情,或許能找到“感覺”;至少讓他有些底氣,不怕寫。
學生自己能上樓梯,教師沒必要要求學生“一、二、一”。初三教學要求學生學“一事一議”,而我看到一些學生已經(jīng)會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觀察問題了,謀篇布局時,早就會“然而”“但是”“不過”“退一步說”了,四五百字根本滿足不了他。但老師希望他,“中規(guī)中矩”“格式正確”,認為他沒有按要求,只給他70分。這樣的教學,是阻遏他的進步。教師評價失當,很可能是自己缺乏寫作經(jīng)驗。
看一些初中教師的作文評語,真是辛苦:從內(nèi)容、結(jié)構到表達語言,全面評價,寫了三五行。但如果我是學生,看了這個評語會認為作文太難,怎么總是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呢?不過五六百字的文章,每個方面都有具體要求,“我就混混算了,反正寫不好”——不少學生到高中后和我談起初中作文要求高,會這樣說?!翱偸菍懖缓谩?,和這個“全面要求”有很大關系?!澳芰η笕保菍ψ魑慕虒W要求的誤讀,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未必會使學生成為自覺的寫作者,相反使他喪失寫作趣味。
如何既能考慮教學要求,也能照應學生的作文趣味?
改進作文教學,措施要有靈活性。即如初中寫作教學,要在具體方法方面給學生一點指導,啟發(fā)學生打開思路,多教些辦法。學生有了方法,“點子”多了,即使作文題有變化,要求有不同,他都能有應付辦法,有比較,有選擇,甚至有些自己的創(chuàng)意。比如,寫記敘文,敘述一件事,可以提醒他:其實可以有兩三種不同的開頭方法。他認為構思符合要求了,能不能教他點文學經(jīng)驗,來些“吸引力”和“懸念”?同樣一句話,能不能試試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你寫完了這一篇,估計有些材料你沒用上去,你覺得“用不著了”,它是不是可以成為另一篇作文的開頭?……如果學生有這方面的積累意識,變化意識,有許多可以“換一換”的材料與方法,他在作文時,就能有“靈機一動”的可能性。作文教學如果常有這樣的啟發(fā)引導,學生逐漸掌握一些方法,有思考,有鑒別,那幾乎就不用教了。
有高一學生的作文,開頭一節(jié)很干凈,就一句話,“原定星期二的物理測驗取消了”,這個開頭已經(jīng)不錯了,但自改時,他改成“物理老師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全班一陣歡呼”,這個開頭引人入勝,為什么是這樣?這樣的表達,只有學生懂,局外人未必知道,那句話其實是說——學生發(fā)現(xiàn)物理老師手上沒有捧著試卷。講評時問學生,他這樣改有什么好處?大家說“當時就是那個樣”。這樣的敘述不僅是生動了,而且信息量大:誰都畏懼測驗;氣氛出來了,喜從天降而情不自禁;物理老師和大家關系還不錯(否則要變臉的)……其他地方可不可以有改動?作者說,他本人并不畏懼物理測驗,他做了充分準備,而且考多少分他一向不在乎,可是他認為如果取消測驗的話更好。我說這樣一來你可以寫出點“起伏”了。讀者會關心你為什么會這樣想?下面的事由你說了……我覺得,這樣來自學生作文的例子,教師可以直接和作者“對話”,讓他明白:可以有更多的寫法,也可以改得更有趣?!覀兊膶υ?,全班都在聽,每個人都可能各取所需。也許作文講評中比較難得有可供借鑒的鮮明案例,但發(fā)現(xiàn)了就要及時抓住,如果引導啟發(fā)得當,他就有可能把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經(jīng)驗變?yōu)榕e一反三的資源。
畏懼寫作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有不少是由于沒法寫好一段話(高中生偶爾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而感到困難,如果他能一兩句兩三句地寫,不要先和他強調(diào)“段的意識”,可以讓他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先把“零碎”寫出來,然后再“拼”,“組裝”,——讓他從這一過程中明白文句的“順序”。有教師誤認為這樣不講文章邏輯不行,但學生寫作感到困難時,提過高要求只會讓他喪失信心,甚至放棄;降低要求,做基本訓練,有可能引導他過難關。會寫“段”了,所謂“謀篇布局”才有可能。我在高一課堂上見到冥思苦想而寫不出一行字的學生,我會問:“是不是不會‘開頭’?”學生點頭,我悄悄說:“那你就不要開頭了,直接從第二段寫?!薄伊私鈱W生的心理,我自己寫作有時也有類似情況。下課時學生說:“我寫完了,補了個開頭,擠在稿紙上面了?!蔽艺f:“下次再有這種事,先空兩行不就行了嗎?”——誰規(guī)定過,作文必須“按順序從頭寫到尾的”?
有時要充分發(fā)揮反面教材的作用,把壞例子集中起來,讓學生感受,特別是那些俗不可耐的套路,言之無物假大空的套話,讓他自己讀,讓他感到不舒服,真正體會魯迅說的“不應該那么寫”,逐漸形成他的寫作自覺,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作文不能搞機械訓練,“模仿”只是初級寫作。小學生初學寫作,模仿一些名篇的表達,不是不可以;到了中高年級,就該讓他自己說話,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要從童年開始。讀到初中,仍然讓學生抄寫“好句”,模仿名作或范文的表達,學生作文會有“匠氣”。學生的閱讀積累,不是為了建立“模仿庫”,而是通過大量閱讀,形成“經(jīng)驗”,有了創(chuàng)新的意識,獲得智慧,有獨特的表達意識。兒童睿語,不是他會模仿了成人名人的話,而在于獨特性,像是“不可能由他說出的”,而他竟然說了,其原因在于他有了“思考”。
總是聽到教師喊作文難教,也許他們本以為靠一本語文教科書就能教會學生作文,但怎樣拿教科書去“教”,要結(jié)合學生的寫作實際,了解了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辦法才會出現(xiàn),經(jīng)驗才能起作用。如果我們能客觀地分析一個人表達能力的形成,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文是實踐性極強的思維活動,而且是個“慢活”,是“手工業(yè)”,面對幾十個拿著筆準備寫的學生,教師必須要有無數(shù)的“點子”。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