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營造氛圍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dāng)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真似幻。面對如此美景,真讓人忍不住要出門去好好欣賞一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蘇軾去承天寺,一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提問:同學(xué)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的這篇精美短文,文題該怎么讀呢?(記/承天寺/夜游)題目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這是一篇游記以及游賞的時間和地點)
二、逆向推讀,揣摩試讀
既然是游記,作者就會抒發(fā)游覽觀賞的感嘆。在短文中抒發(fā)感嘆的是哪幾句呢?“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ń忉專骸暗薄伴e人”“吾”,引導(dǎo)學(xué)生讀出反問和轉(zhuǎn)折的語氣)
既然是游記,一定有景。哪一句是描寫景物的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解釋:“空明”“交橫”“蓋”“也”,蓋——欣喜,之前呢,似真似幻,引導(dǎo)學(xué)生讀出那種縹緲朦朧、如夢似幻的夜景)
這樣的月色,作者并不愿一個人孤芳自賞,哪幾句可以讀出來?“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解釋:“念”“遂”“亦”“相與”“步”,引導(dǎo)學(xué)生讀出作者孤獨——忐忑——驚喜等心緒的變化)
作者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想到去找張懷民的呢?“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解釋:“解”“欣然”,在“欣然”之前呢?引導(dǎo)學(xué)生讀出東坡內(nèi)心的落寞無聊)
在對內(nèi)容準(zhǔn)確感知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梳理了關(guān)鍵詞語,還初步領(lǐng)會了朗讀的語氣。現(xiàn)在請大家齊讀一下。
三、品析比讀,感受心緒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的心緒不僅反映在行蹤里,也投射在月景之中。試在對比中揣摩。
1.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原句)蓋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也。(改句)你認為這樣調(diào)換語序后寫景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句是兩句,先寫看到的,再寫想到的,由感性到理性,更能表現(xiàn)月色的朦朧縹緲。讀起來也更有韻律感,更能表達心情的閑適。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改句)原句就多了一個“蓋”字,抒情效果有什么不一樣呢?“蓋”,表示“原來是”,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驚喜。這兩句意思相近,它們所抒發(fā)的感慨又有怎樣不同的效果呢?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原句)夜夜有月,處處有竹柏。唯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改句)兩“無”一“少”,流露出一種卓爾不群的自得之意,一種看破紅塵寵辱不驚的清高自許。
通過變換語序、刪減字詞、正反對照,我們品味到了語言的凝練雋永,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復(fù)雜微妙。
四、反復(fù)誦讀,品味語言
幸好有懷民陪伴,今夜才不太孤獨。高山流水遇知音,讓我們在想象中踏著文字一起散步、賞月,一起來走進作者那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吧。
女生齊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男生齊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ハ?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自主展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ハ隆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示聲音延長,朗讀的停頓可以因理解而異,這里的停頓只是其中一種,也可能有不當(dāng)之處)
五、拓展閱讀,體會心境
如果說有一個字是開啟作者心扉的鑰匙,同學(xué)們,是哪一個字呢?(閑)作者自謂閑人,作者的“閑”體現(xiàn)在哪兒呢?(身閑,心閑)蘇軾為何而得“閑”?哪些“閑人”在被貶謫后還能在一個普通的月夜有如此的興致?(用文中的短語回答:如吾兩人)
這是怎樣的兩個人,短文只有84個字,沒有提及,但文如其人,寓情于景,你能從這幾句中找到線索嗎?
月、水:空明清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心明如月,心靜如水。
竹、柏:四季常青,不管歲月如何變幻,它們總是一身翠色面對風(fēng)雨。
同學(xué)們的分析結(jié)合了文中景物的神韻,到底對不對呢?請看這則材料——張懷民:(元豐五年)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wù)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品格清高超逸。
情景交融,景如其人??梢娡瑢W(xué)們的分析很有道理啊!那么我們再看看另外一位,也就是我們的作者。你覺得蘇東坡內(nèi)心深處愿不愿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閑人呢?(出示蘇軾資料??释üαI(yè),然而在黃州,他卻只能在深夜對明月敞開心扉)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tài),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p>
蘇軾居黃州四年,按年份選取有代表性的四首詩詞,請四個小組分組朗讀。從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在黃州四年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呢?(“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可以看出其心理變化過程:“悲涼—釋然—振作—豁達”。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那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
在黃州他寫出了四篇精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guān)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謫居黃州的蘇軾,拋卻了功名利祿,疏遠了官場,陪伴他的只有十畝荒地,一間雪堂,但是他在清風(fēng)明月間卻真正享受到了自由生命的快樂,心游物外。黃州賦予了詩人感悟生命的靈氣,詩人充實了黃州的文化內(nèi)涵,蘇軾與黃州,演繹了一段名留青史的傳奇。課后,請閱讀林語堂《蘇東坡傳》等。
(作者單位:南京東山外國語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