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何嘗不能成為語文課堂的審美追求?
我們學校有一塊北宋“花石綱”遺物“瑞云峰”,是國寶,是造化的神異之物,聚天地之精氣,集天地之美于一身。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曾以“瘦、漏、透、皺”四字,概括太湖石的“形”“神”之美,清朝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稱,瑞云峰正是集“瘦、漏、透、皺”于一身的靈異之石。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以為語文教學之道,同樣也要“道法自然”,衍化開來,即“形” “神”與“境”的兼美?!靶巍?“神”兼?zhèn)?,多用于對?chuàng)作的要求,同樣也可以作為教學的追求,即教學審美的神韻必須通過教學形象來表現(xiàn)。
語文課堂可借鑒石之“瘦”,追求明晰精干之美。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彼^“瘦”,就是有“明晰精干”之美。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為:條理分明,思路清晰,簡潔精當,不臃腫,不花哨,不做作,有自己的教學獨特之處,創(chuàng)設有風骨的課堂,這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審美要素之一。
可借鑒石之“漏”,追求留白綿延之美。所謂“漏”,即李漁所說“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本褪且小傲舭拙d延”的美感。我們追求的課堂,是通靈的,不呆板,不機械,不僵化,不程式化,有思考、想象、聯(lián)想的空間。 “漏”,其實是漏而不漏。在通而不塞、氣韻流動中凸顯出來,即努力追求“有常而無常,有形而無形”的課堂教學境界。
可借鑒石之“透”,追求深刻澄明之美。所謂“透”,就是透徹,有“深刻澄明”之美。李漁說:“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這段話用在教學中,對其內(nèi)涵,我們有一個新的界定?!按恕笨梢钥醋魇悄硞€“知識點”,“彼”可以看作某個“情感的升華之處”。課堂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傳授,更是在情感層面的引導,也就是說課堂的指向,是直抵人心的。通過“此通于彼,彼通于此”的教學過程,使同學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結(jié)論性知識,即通過讓同學品讀臺詞,對人物有深入的理解。
還可借鑒石之“皺”,追求曲折生動之美。所謂“皺”, 即計成在《園冶》中所說:“紋理縱橫,籠絡起隱。”有“曲折生動”之美。我們追求的語文審美課堂,是講究疏密、濃淡、節(jié)奏,既富于變化,如峰回路轉(zhuǎn),曲徑通幽,又是渾然天成合乎自然之道的,柳暗、花明,無論道路多么迂回,總是婉轉(zhuǎn)相通的;而幽暗、深邃,更能激起人們無限的想象和探幽覽勝的逸趣。
“瘦、漏、透、皺”如果是課堂教學的“形”,那么“神”就是以崇高的思想啟迪、深沉的情感熏陶和豐富的知識涵養(yǎng)作用于教學主體的心靈,它是潛在的、內(nèi)蘊的,是教學審美、深厚文化底蘊的表達。師生主觀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是起催生作用的?!靶巍笔请x不開“神”的,“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教學過程中,唯有“形”與“神”有機統(tǒng)一,才能形成“境”。而教育的“境”,正是我們所致力追求的教育精神和氣韻。
(作者單位:蘇州市第十中學)
(欄目責編:葛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