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評價語是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質量的課堂評價語是最能提高教學效率、最能激發(fā)學生參與、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但是,在聽課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存在很大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簡單化:要么是繞道而走,對學生的回答不加判斷;要么是鸚鵡學舌,把學生的答案復述一遍;要么是簡單肯定,“好”“嗯”滿天飛。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大打折扣,課堂的有效、高效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筆者覺得很有必要來討論一下關于語文課堂評價語的問題。
一
什么是語文課堂評價語?筆者以為,語文課堂評價語指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文本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認知能力和學習品質等進行評價所使用的以期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的語言,是一種具有情感意向的價值判斷。這里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一是評價標準。既然要評價,就要有標準,具體到一節(jié)課中,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前精心預設的對學生學習的某種預期,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是課堂教學的路標。語文課堂評價語作為課堂評價的重要載體,就是以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為靶向的,也理應將教學目標當成評價的重要尺度。
二是評價對象。由于受到考試制度的制約,有些教師為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會將對學生的評價集中在學科知識技能上,而對學生的學習品質關注不夠。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學習的績效是認知能力和學習品質綜合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學習品質,雖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但直接制約認知過程,對認知能力起關鍵的推動作用,所以語文課堂評價語要綜合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品質的同步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
三是評價目的。語文課堂評價語要“促進全體學生更好發(fā)展”,一方面是指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強化、思維的激發(fā),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是指促進學生習慣的形成、品性的培養(yǎng)、靈魂的塑造,影響學生成長。這和語文學科的教育目標也是一致的。語文課堂除了引導學生能夠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
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要遵循什么原則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評價中要牢牢繃緊“欣賞”這根弦。
欣賞是“積極的響應”,教師要用肯定的、激勵性的語言積極地回應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傳遞的信息,獲得學業(yè)上的滿足感;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fā)進一步探索知識的欲望;有利于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師生關系,形成寬松而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但激勵的指向要明確,“你真棒”“你真聰明”這類模糊籠統(tǒng)的表揚會讓學生迷失,久而久之,欣賞會失效。
欣賞是“柔性的控制”,教師面對課堂中的錯誤和問題要能夠委婉地指出并提出改正建議。筆者覺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非常正常的,這正是考驗教師教學智慧的時機,“化錯誤為神奇”更顯出教師的水平和價值;這正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最佳時機,矯正、挖掘,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準確更透徹,帶來更大的收益;這也正是課堂創(chuàng)生的最佳時機,由一個激起一群,思維的火花在這個時空被點燃。
欣賞還是“規(guī)矩的示范”,教師即時生成的每個詞、每句話都要能夠成為學生學習語言的參照系。一般來說,課堂上使用的教學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是有很大差別的,它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是一種職業(yè)語言。而作為專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科,語文課堂評價語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它需要教師精心組織、認真提煉所用的詞匯和所涉及的知識背景,它的語法結構、邏輯關系較其他學科教師要標準、規(guī)范和文雅。
三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盵1]在語文課堂這個動態(tài)現場中,教師的評價語往往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走向,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那么,針對文章開頭提出的簡單化問題,在遵循“欣賞”這個總體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該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的“升級”呢?
首先,在信息收集上,變單一觀察為基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全方位觀察。一般來說,“提問—回答—評價”是課堂的基本程序,這也說明,評價的起點大多源于問題,那么評價再回到答案應該是沒錯的。但是,學生回答和教師評價之間的聯系并不只是知識這一點,作為成長中的“人”,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任何一個反應,教師都要納入視野,觀察入微,這樣,教師的評價才不會片面而狹隘。當學生在認知上出現短板時,教師需能看到他的投入與努力,這一定會增添他對老師的信任,同時也增強他學習的動力。
筆者在執(zhí)教《冰心詩四首》時,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用詩意的語言抒發(fā)對母親的愛。課上有個從前很少發(fā)言的男生高高舉起了手,他大聲地說:“母愛藏在油條里,吃著它,香噴噴?!比嗪逄么笮?,男生頓時漲紅了臉,不知所措。的確,“油條”這一形象和前幾個學生說的“熱奶茶”“油紙傘”“紅書包”等相比,少了許多詩意。但是我觀察到了“答案之外的東西”:對于這個學生來講,舉手發(fā)言是行為上的突破,說出完整的句子是思維上的突破,積極認真的思考是情意上的突破。當我對該男生的表現表示肯定時,他的臉上露出平靜的神色,緊張尷尬也一掃而光,在后面的學習中頻頻舉手。
其次,在信息梳理上,變單一評判為基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多維度診斷。我們知道,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對問題的見解往往是粗淺的、表面的、碎片化的,沒有什么邏輯可言。因此,在觀察時,教師的大腦也要高速運轉,在上傳信息的同時,迅速地調動起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照教學目標,看學生的回答離教學預期的距離有多遠。特別是課堂產生的超出預期的新問題、新情況,教師要能夠精準地找到突破的評價點,讓學生的思維延伸。當然,這很不容易。
下面是一位教師執(zhí)教《賣白菜》時“簡介作者”的片段:
師:同學們對莫言了解有多少?
生:莫言,原名管謨業(yè),1955年生,山東高密人,當代作家,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紅高粱》《蛙》等。
師:你是借助書下注釋來了解作者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生:《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蛙》于2011年獲得茅盾文學獎。
師:這些有關莫言的成就是你自己查找資料的吧?這也是非常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我們看,教師的兩次教學評價語都向學生傳遞了“回答正確”的信息,但它隱含在課堂評價語當中,這是知識層面的診斷,“借助書下注釋”和“自己查找資料”則是學習方法層面的診斷,“非常好”說明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高度認可,強化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在信息反饋上,變單一告知為基于學生學習行為的立體式描述。因著語文學科的特點,問題的答案往往寬泛且具有不確定性,學生往往會靠近教師的答案,答對了,教師說好,答不對,教師便會直接告知答案。其實,這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教師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品質,應清晰而具體地提供有效的反饋,指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幫助學生發(fā)展自我認知;指出尚需改進的地方,幫助學生修正自我缺陷,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經驗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一步提升。
下面是一位教師執(zhí)教《我驕傲,我是一棵樹》的片段:
生:我擁抱那樣多的小鳥——長嘴的,長尾巴的,花羽毛的小鳥,在我的肩頭做巢。(一片哄笑)
師:這位同學的朗讀好像有氣無力的,可能平常不太善于朗誦,老師希望你能重新來一次。讀的時候,希望你能運好氣,抬起頭來,注意停頓和結尾處的上揚,我先來示范一下。(教師示范)
生:我擁抱那樣多的小鳥——長嘴的,長尾巴的,花羽毛的小鳥,在我的肩頭作巢。(一片掌聲)
師:進步很大,看來只要能有真情實感,再加上聲音技巧的完善,每一位同學都可以享受朗誦帶來的快樂。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朗讀從“有氣無力”到“進步很大”得益于教師課堂評價語的立體式描述,教師明確指出學生沒有讀好的原因是中氣不足、停頓不準和結尾處沒有上揚,這樣的描述使學生豁然開朗,有效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從而收獲“一片掌聲”。
參考文獻:
[1]葉瀾. 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J]. 教育研究,1997(9).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