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華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愛。它不是基于親緣關系,不是出自個人的需求,而是來源于教師對事業(yè)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具體體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所持有的一種親近感,期望感和為學生而貢獻畢生精力的熱忱。
一、愛學生就是愛祖國
教師愛崗敬業(yè),必須通過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來體現(xiàn)。因為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精髓,是教師最寶貴的職業(yè)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不僅僅利于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從深層次上看也是教師對祖國人民負責的高度責任感的具體反映。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戰(zhàn)略目標能否實現(xiàn)。有了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教育愛才會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教師才會把個人的政治信仰化為愛的實際行動,用寬闊的胸懷去擁抱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愛心的哺育下茁狀成長。
二、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生
教師對所有的學生都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qū)W生的家庭地位、經(jīng)濟狀況以及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私人關系有重點地關心,有選擇地愛護。因為無論學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個性差異都是教師的學生,都需要關心和愛護。只有給予所有學生同樣的關心和愛護,才能體現(xiàn)教育愛的偉大、無私和公正。隨著家長參與教育的廣度,這種現(xiàn)象也成了社會上不大不小的熱門話題。曾經(jīng)有一位家長因為老師冷落他的孩子導致學習下降而頗有感觸地說:“教師如果把付出的愛當成商品去交換而達到個人某種目的,大多數(shù)學生就要倒霉。”這位家長的話應引起廣大教師足夠的重視,教師切忌讓商品交換的原則滲透到師生關系之中。
三、給后進生和留守兒童多一點關心愛護
教師對學生的愛護應當具有針對性,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賦予具體的愛,尤其對后進生和留守兒童多給予一些關心和愛護。因為人們往往愛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容易,愛某方面比較后進的學生困難,愛是后進生轉(zhuǎn)化的基礎和條件,是促進進步的精神動力。諷刺挖苦只能給這些學生帶來心理負擔,容易產(chǎn)生對立情緒。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教授在初中時也有過親身體驗,這給我們教師提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在小學或中學在學業(yè)上、品德上的暫時后進,并不能注定日后會無所作為。在教師的鼓舞和激勵下,他們當中同樣會涌現(xiàn)出蘇步青、郭沫若等馳名中外的科學家、文學家。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后進生的心靈創(chuàng)傷只能用心靈的溫暖來醫(yī)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來洗滌,多給后進生一點愛護和關心,把教育愛融入他們的心田,他們就會感到教師真正地關心他(她),就會接受教師的教誨和勸告,產(chǎn)生追求進步的動機和行動。
四、要多了解學生,加強心理溝通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家要從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學生。”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教育的成效是師生認識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結(jié)晶。教師對全體學生的關心愛護不僅包含了誠摯的情感,也注入了對事業(yè)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學生是教師勞動成果的體現(xiàn)者,教師的勞動成果中也凝聚著學生的目標、理想、信念等主觀因素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就要多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多聽一聽來自童心世界的呼聲,和學生交朋友,加強心理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疏導,破譯學生心理的密碼,排除他們各種心理障礙,體現(xiàn)教育愛的細致和深刻。
愛向來不是單向流動的小溪,而是相互傳遞且可以四處傳播的海洋。我們教師把教育愛有針對性地給予每個學生,就等于打通了每個學生的心靈通道,師生間心理和情感上的距離就會大大縮小;學生就會把教師當成知己,就會把感受到的愛連同自身純潔的情感參與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主動與教師配合。多了解學生,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才能贏得全體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尊重和支持,教育愛才能得以具體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