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騰
摘要:人聲是最自然,最樸實,最親切的“樂器”,它富于表現力,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小學音樂課堂中歌唱教學正因其順應人類的天性而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歌唱教學中音準的培養(yǎng)又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歌唱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讓學生在自信地歌唱中成長。
關鍵詞:小學音樂;歌唱;音準
歌唱是感受體驗審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在眾多的演唱教學內容中,演唱技能(音準)是支持表現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兑魳氛n程標準》中對演唱的要求是: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有表情的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然而,在我們的小學歌唱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現象:學生唱不準音,唱歌發(fā)聲的時候像說話、說歌,沒有高低音之分,不入調;唱歌時音忽高忽低,唱不準組成旋律的每個音。有些學生會自覺臉紅,唱過一遍,從此害怕歌唱,害怕上音樂課;也有學生跑調了也渾然不知,還是繼續(xù)自我陶醉深情地歌唱。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學生音樂表演能力的提高和對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
以上這些現象其實都體現了一個歌唱音準問題,歌唱的音準主要指音高的準確與否,它是唱好歌的首要問題。試想學生連歌曲基本的音準都沒有掌握,又怎么能開展好后續(xù)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活動呢?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能力對于表現和創(chuàng)造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
案例描述:在一年級的一堂歌唱課中,學唱的是歌曲《這是什么》。歌曲的前面兩句歌詞都是“嘀嗒 嘀嗒 嘀嗒 嘀嗒 當 當當”,只是在最后的“當 當 當”音高上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句是“5 5 5 —”第二句是“2 2 5—”??墒菍W生總是把第二句唱成“2 2 5 —”或者是和第一句一樣。于是我對學生說:“同學們,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不一樣的,他們是有區(qū)別的,一個是落在中音的5上,一個是落在低音的5上,我們再來唱一次好嗎?”可是當學生第二次演唱的時候,仍然出現錯音。于是我請學生,先聽鋼琴彈一次,同時在心里跟唱一次,然后再聽我范唱一次,最后再請同學唱一次。我想這樣的多次聆聽應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墒橇钊耸氖牵挥袀€別同學唱對了,而且很多學生出現了疲憊感。
看到這樣的現象,我換了一種方式。我請小朋友們伸出小手來,在空中畫一畫音高組成的小山,再比一比誰畫的最美,唱的最準確。這時,學生們馬上精神起來,伸出小手躍躍欲試。于是我和學生一起來畫小山,音高的時候手指在山頂上,音低的時候手指在山腳下。唱了兩遍之后,學生就準確的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教學反思與分析:新課標中淡化演唱技能,但不是不教。為了提高學生表現歌曲的能力,進行歌唱的基本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音高的正確判斷能力也是音樂的基本素質之一。那么,如何提高歌唱教學中的音準呢?我通過課堂的實踐和前人的經驗,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唱前先發(fā)聲
課堂中,很多學生急于歌唱,沒有開聲隨便喊唱一番,結果是既損傷聲帶,也難免跑音跑調。小學生的歌唱發(fā)音器官的肌肉協(xié)調活動能力發(fā)展相對弱一些,精細聽覺器官發(fā)育也不完善,所以進行發(fā)聲訓練,可以使孩子們充分打開口腔,運用較合理的歌唱呼吸和發(fā)聲共鳴,來克服小學生發(fā)音器官的客觀不足,使小學生稚嫩的發(fā)聲器官能夠勝任演唱,使學生在演唱時不感到緊張,疲勞,聲音連貫柔和,張弛有度,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對歌唱的熱愛,增強他們對歌唱的信心。
發(fā)聲練習曲還要注意合理的設計,要精心根據具體所教歌曲的需求來設計發(fā)聲練習內容,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并能持之以恒,否則結果依然還是跑調,浪費時間。
二、唱前先感受
音樂是聽覺藝術。要感受音樂的情緒意境,只能通過多聽來完成。只有聽得準,才能唱得準。因此要讓學生多聽歌曲范唱,如:整體反復聆聽、段落聆聽、個別句子聆聽。在聆聽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知、辨別音的高低長短,加深對音高的記憶。教學中,為了避免多次聆聽給學生帶來無聊乏味感,可采取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多次聆聽的學習。伴著這些活動,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內心聽覺也為唱好唱準歌曲做了鋪墊。
三、手勢圖式來幫唱
柯達伊在音準教學上充分地運用了手勢圖式這種方法,他化抽象為形象,將音高用手勢顯示出來。此法在音準教學上效果極好,特別是針對個別音符教學時。這種方法更加實用于低年級的歌曲教學。但在中高年級歌唱教學中,碰到的多是節(jié)奏相對密集、音符又較多的樂句,快速地作手勢顯然不合適。與柯達伊手勢法同樣形象的還有圖形譜,還記得全國知名的音樂特級教師劉德昌老師給我們示范的《山谷里靜悄悄》的歌唱教學,還有省音樂特級教師鄔淑穎老師給我們示范的《柳樹姑娘》一課的歌唱教學中都分別巧妙地運用了圖形譜,隨著歌曲的旋律音高走向設計的“白云”圖和“柳樹圖”讓人記憶猶新,它們都使原來只靠耳朵完成的音準教學,發(fā)展到視覺上來共同進行,起到了視覺與聽覺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依賴的作用。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直觀的感受,更降低了學習難度,同時解放了學生手腳,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四、教師范唱做引導
唱不準音、跑調還受到歌唱氣息、歌唱位置、換聲點等的影響。比如唱歌氣息支持不夠、漏氣、聲音發(fā)虛,換聲點沒有充分的準備等都很容易導致聲音位置下移、跑音。對于這些現象,光老師講解提示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多做示范,讓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對比聆聽中學會正確發(fā)聲。因為學生本身沒有正確的聲音概念,如果教師光講解,不示范,那學生更多的還是“云里霧里”,恐怕只會增加他們對歌唱的恐懼心理。
五、及時糾錯不忘掉
在音準教學中,對于教師耳朵的靈敏度有較高的要求。我們有些老師只有專注于彈奏的鍵盤,并未關注學生的歌唱狀況,甚至連學生唱不準音都沒有發(fā)現。這種按教師的預設走過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失去歌唱教學實際意義的。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能快速地捕捉到學生音準錯誤的原因,并通過正確方法的示范和對學生錯誤方法的模仿和分析,使學生較快地改善與變化,使教學更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2]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人民音樂出版社.[3] 《音樂新課程標準解讀》北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