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博 王亮成/湖南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
“雙引”教育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石 博 王亮成/湖南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和高校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深入,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本文從大學生“雙引”工程的基本內涵入手,分析了其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途徑。以期待為高校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雙引教育;應用研究
21世紀以來,國內外形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當代大學生身處一個嶄新的環(huán)境。就國內來說,我國的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經濟增速放緩。在這種新常態(tài)下,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思想壓力增大。從國外來看,發(fā)達國家發(fā)展穩(wěn)定,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各種文化在中國相互交流、交融和碰撞。多元文化在為大學生帶來開闊視野的同時,也必然帶來多種價值觀念,它們的文化不斷沖擊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觀念,在這種思想的沖擊下,不少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F(xiàn)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從小受到過度的保護,孩子很少有獨立自主的機會,獨立性較差,有些人離開大人的照顧什么都不會做,對社會的依賴性很大,對未來的期待大多表示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認為自己有父母的照顧,對生活表現(xiàn)的十分不積極。此外,素質教育實行多年,但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大多匱乏,人文素養(yǎng)亟需提升。
大學生“雙引”教育,一方面是通過引導真學、真懂、真用來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導,另一方面是通過思想引領和行為引領來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引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項長期工作。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當緊扣時代精神,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開展大學生“雙引”教育,利用各方渠道,依托各方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理念深入思想政治課堂和社會實踐,將示范引領融入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長效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教育引導深入思想政治課堂和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課堂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zhàn)場,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要時刻把握引導學生“真學、真懂”這一主題。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創(chuàng)新,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夯實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于倡導分類教育,面向不同學生群體(例如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拔尖計劃學生、國防生、少數(shù)民族學生)絕不搞一刀切、一勺燴,在教育方式、內容和層次上有所區(qū)分和側重,開展差異化、多樣化的思想政治課堂教育,讓學生真正的實現(xiàn)真學、真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中要時刻把握“真用”這一主題。努力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的機會,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切實地接觸社會。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讓其所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在活動中“真用”,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升華。
(二)示范引領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
1.強化思想引領。
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五四講話,中央反復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也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作為工作靈魂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青年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和培育十分重要。要通過入腦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將中國夢作為青年大學生的共同時代理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標準,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瑰寶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引導大學生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踏實做人,錘煉本領,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真正扣好人生第一??圩?。
2.制度規(guī)范行為,榜樣引領方向。
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是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工程的奠基工程??茖W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行為規(guī)范制度,加強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從全院、二級學院、班級、寢室中分類別、分層次選出優(yōu)秀代表和學習榜樣,讓學生要在行動中以身邊的優(yōu)秀代表為鏡、以身邊的學習榜樣為目標,爭當先進重實踐,升華思想境界、錘煉意志品質,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家長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需要率先垂范、身體力行。
(三)建立“四維”學習評價模式
借鑒傳統(tǒng)的教化理論,從“知情意行”這四個維度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進行評價。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認識,主要評價大學生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情,即道德情感,主要評價大學生對社會道德思想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tài)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fā)的一種內心體驗。意,即道德意志,主要評價大學生為實現(xiàn)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使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為,主要評價大學生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是大學生對的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外部表現(xiàn)。在此過程中,學習評價指標的設定要與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契合,“四維”學習評價模式的總體目標就是要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成長成才。
總之,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緊緊把握學生成長特點和規(guī)律,提升育人水平,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責任感教育和素質教育活動,真正肩負起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
參考文獻:
[1]齊麗麗,耿婧.基于“中國夢”視角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求知導刊,2016,1.
[2]劉創(chuàng),劉紅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學生黨員“雙引”教育的重要思想資源[J].云夢學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