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玲
摘要:戲劇通常指以表演為中心,融合文學、音樂、美術(shù)、舞蹈等多種成分的綜合性的舞臺藝術(shù)。幼兒戲劇是戲劇的一個分支,是指以幼兒為對象,適合于他們接受能力和欣賞趣味的戲劇。幼兒喜歡戲劇,雖不可能直接閱讀劇本,但樂于觀賞和參與表演戲劇。西方研究者認為,戲劇對幼兒身心發(fā)展有治療作用??上У氖牵L期以來,社會為幼兒提供的創(chuàng)作劇本太少了,無法滿足孩子們對戲劇的需要。如果未來幼兒教師的幼師生能積極地行動起來,必將是幼兒的一大幸事。
關鍵詞:幼兒戲?。桓木?;劇本;《小蝌蚪找媽媽》
陶行知先生說:“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它可以貢獻社會,換言之,好教育是養(yǎng)成學生技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獨立生活?!毕旅媸俏以凇队變簯騽〉母木?》之“按幼兒戲劇要求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教學實踐中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與同仁共勉。
如果說得體、規(guī)范的劇本文面體現(xiàn)了戲劇創(chuàng)作的“樣兒”,那么“按幼兒戲劇要求進行再創(chuàng)作”則體現(xiàn)了戲劇創(chuàng)作的“味兒”。要想成功的進行再創(chuàng)作,作品不僅要有十足的“樣兒”,還要有十足的“味兒”。
成功的再創(chuàng)作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要在忠實于原作,保留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主題;二是要根據(jù)劇情需要,適當?shù)脑鰟h情節(jié)或人物;三是要改變文本樣式。普通的童話故事大多采用敘述性文字來表現(xiàn),仿佛是老奶奶、大姐姐在給孩子們講故事。劇本則不同,它靠人物的對話、音樂、舞蹈、游戲等綜合藝術(shù)形式來呈現(xiàn)情節(jié)、塑造人物、表現(xiàn)主題的,就像是孩子們自己親眼目睹了一樣。
下面具體談談改變文本樣式。
一、改編開頭的敘述性文字
劇本的開頭部分大致包括說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交代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關系;引出中心事件;補充交代中心事件發(fā)生之前的先行事件;為故事展開做好鋪墊。改編時要以劇本的文面呈現(xiàn),也可以適當?shù)拇┎逵螒蚋栉琛?/p>
例如方慧珍、盛璐德的童話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開頭部分用敘述語言交代了時令、環(huán)境、主要人物。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里爬出來,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蝌蚪,他們在水里游來游去,非??鞓?。”
耿延秋改編的劇本《小蝌蚪找媽媽》是先用舞臺提示交代人物、時間、地點;接著一部分改編成介紹背景的朗誦、大合唱,一部分改編成臺詞、唱詞。
人物 青蛙媽媽 一群小蝌蚪 鴨媽媽和孩子們 金魚媽媽和孩子們 鵝媽媽和孩子們 烏龜媽媽和孩子們
時間 春天
地點 池塘和小河里
先請以為小朋友朗誦歌詞,全班小朋友大合唱:(曲譜 略)
青蛙 呱呱呱,呱呱呱,我睡一冬醒來了。撲通一聲進池塘,伸伸腿兒叫呱呱。
高高興興來玩耍,碧綠水草是我家。生下許多小黑栽,一天一天在長大。
蝌蚪們 (群舞)大腦袋,小尾巴,一天一天在長大。大腦袋,小尾巴,一天一天在長大。
啦啦啦,啦啦啦,小河流水嘩啦啦,池塘里邊是我家。嘿嘿嘿,嘿嘿嘿。(曲譜 略)
這個劇的開頭先朗誦,后合唱,表現(xiàn)了對春天的贊美,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營造了歡樂、溫馨的氣氛。青蛙媽媽的身份介紹采用古代自報家門的手法,既交代了人物,又引出了小蝌蚪的合唱和舞蹈。
當然,有些內(nèi)容還可以用人物的動作和“畫外音”的方式表現(xiàn)。畫外音是臺詞和提示語之外編者有意插入的語言,用于交代情節(jié)人物,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只是不得已時偶爾使用的一種舞臺輔助性語言,不宜多用。例如:
人物 青蛙媽媽 小蝌蚪們 鴨媽媽和小鴨 金魚媽媽和小金魚 鵝媽媽和小鵝,烏龜媽媽和小烏龜
時間 春天
場景 河邊池塘里。陽光明媚,河面微波蕩漾,水草鮮嫩,河底平坦如砥。(青蛙媽媽醒來了,她打了個哈欠,伸伸懶腰,揉揉眼睛,跳進池塘里, 在水草上生下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愉快地游走了。漸漸地,蟄伏在“水草”下的小蝌蚪慢慢地整齊地伸伸胳膊,踢踢腿,長出大腦袋、長尾巴,一齊向池塘中心游去。
再如,【畫外音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里爬出來,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蝌蚪,他們在水里游來游去,非??鞓?。有一天,小蝌蚪在水里劃來劃去,忽然就想起自己的媽媽來了。小蝌蚪你問我,我問你,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呢?”于是,他們就開始了尋找媽媽的旅程。
二、將人物的對話改編成臺詞
戲劇是語言的藝術(shù)。臺詞即劇中人物的口頭語言,含對白(角色對話)、獨白(臺上無人,角色自己說)、旁白(臺上有人,角色避開說),這些都是觀眾在觀賞戲劇時獲得的關于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的重要信息。
人物臺詞盡量要做到動作化、個性化、藝術(shù)化、口語化。
例如《小蝌蚪找媽媽》敘述性原文(節(jié)):
他們一齊游到鴨媽媽身邊,問:“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您告訴我們,她在哪里?”
鴨媽媽親熱地回答說:“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面游去。
一條大金魚游過來了,小蝌蚪看見大金魚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他們想:一定是媽媽來了,就追上去喊:“媽媽!媽媽!”
大金魚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金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nèi)フ野桑 ?
“謝謝您!金魚媽媽!”小蝌蚪又向前面游去。
改編后的臺詞:
【鴨媽媽帶著小鴨上。
蝌蚪們 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您告訴我們,她在哪里?
鴨媽媽 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蝌蚪們 謝謝您,鴨媽媽!
【金魚媽媽帶著金魚上。
蝌蚪們 媽媽!媽媽!
金魚媽媽 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金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nèi)フ野桑?/p>
蝌蚪們 謝謝您!金魚媽媽!
耿延秋改編的《小蝌蚪找媽媽》的臺詞整齊押韻,易記易誦。
【鴨媽媽帶著小鴨們高高興興地走到臺中。
鴨媽媽 (高興地)呷呷呷,呷呷呷,我的孩子真聽話。
小鴨甲 媽媽媽媽咱去哪?
鴨媽媽 池塘里邊去玩耍。【小蝌蚪們跑了過來。
蝌蚪們 (互相問)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呢?
蝌蚪甲 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您知道我們的媽媽長的什么樣嗎?
鴨媽媽 我看見過。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在前面去找吧!
蝌蚪們 謝謝鴨媽媽! 小小的尾巴黑黑的頭,高高興興往前游。
【金魚媽媽帶著孩子們游了過來。
蝌蚪甲 (發(fā)現(xiàn)了金魚頭上有兩只眼睛,高興地喊起來) 媽媽來了?。ǜ吲d地搖頭擺尾)
蝌蚪們 (齊喊)媽媽!媽媽!
金魚媽媽 (和藹地)對不起,對不起,我的孩子是小金魚,正在我身邊做游戲。
快去前面找找看,你們的媽媽是白肚皮。
蝌蚪們 (有禮貌地表示感謝)謝謝金魚媽媽! 小小的尾巴黑黑的頭,高高興興往前游。
高爾基說:“劇本是最難運用的一種文學形式,其所以難,是因為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xiàn)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
改編的幼兒戲劇的劇本,只是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腳本,把幼兒原來熟悉的故事變成可以表演的戲劇,在表演與欣賞中獲得心理的放松與快樂,接受了自然真實的、生動形象的、活生生的教育,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