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
摘要:系統(tǒng)性強、比較枯燥、具有鮮明的抽象性等都是數學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要是在教學方式上單純機械地講述,勢必難以激發(f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如果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則勢必會影響到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學生對深奧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制約了數學教學整體效率的提高。新課程改革已經深入開展,注重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理念,使學生能夠靈活掌握多種學習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直觀的場景和事物相聯(lián)系,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主動思考。這樣一方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 情境教學法 教學應用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基本局限于將課本上的文字信息、概念性的知識硬性地灌輸給學生,這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影響所致。對于學生來講,題海戰(zhàn)術讓人疲乏不堪,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有效拓展,久而久之,勢必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只關注其智力方面的發(fā)展,導致了學生死板的思維和行動能力,極度缺乏創(chuàng)新性:數學的角色對學生而言只是一堆書面表達符號,公式定理不具有靈活性,從而無法產生對此學科的學習熱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在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基礎上,積極發(fā)展愉悅式互動學習方式,提倡對非智力性因素的關注及培養(yǎng),更多地投入于創(chuàng)新思維素質的提升,強調其有效性而非形式。從以上方面來看,傳統(tǒng)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積極倡導學生的核心主體地位,一切以參與,效率為出發(fā)點,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要求其能夠內化為自身思維能力素質,更靈活地運用,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情境教學的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其特有的形式能夠克服傳統(tǒng)講授方式的機械枯燥,采用課堂以外的富有寓意的,簡潔而深刻的情境融入到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可以使教學過程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通過對情境的理解轉而深刻分析其中的知識紋理,借助數學模型的作用,內化知識,同時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學習課程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在實踐過程中深化了自身的知識技能及思維方式的拓展,從而使其自身的整體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產生質的飛躍。下面筆者以現(xiàn)實的案例闡述自身對情景教學方式的切實應用的體悟。
一、情境化導入。帶動學習趣味點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端,這部分不必耗用太多時間,但是列于一堂課來說導人的作用不容忽視。導入是開展教學工作的第一步,對于學生對整堂課的角色扮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常常是奠定整堂課的節(jié)奏和效率的基礎,所以情景化的方式應用很重要。如果機械地以課本文字引入授課主題,學生找不到課程中的趣味點,自身的參與積極性將會被抑制,課堂教學效率就不言而喻。采用情境方式導人,學生對于情境中潛藏的知識紋理身臨其境,自然會激發(fā)其內在的參與意識積極主動地挖掘自身的學習能力追求知識的內化。此處以幾何板塊中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為例,雖然知識本身并沒有多么復雜和深奧,但是如果用生活中海上日出的情景加以描述和比擬,借助現(xiàn)代教學工具多媒體,采用動態(tài)技術演示圓形象的太陽與直線形象的水平線的分離,與簡單地重復課本定理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帶來了更豐富的畫面感,也可以強化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從而使教學工作有了創(chuàng)新性,老師講課熱情將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參與性更強,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效果。
二、情境化教學,激發(fā)探究主動性
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利用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因而情境化教學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老師的主要任務在于為學生投身于學習探究創(chuàng)立一種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角色得以發(fā)揮,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才能達到新課程改革的預期要求。
例如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部分內容時,這種越是簡單的定理常常越難以用語言解釋清楚,而采用靈活的動手操作,自行探究便起到了很好的解釋作用。當同學們在對于這一定律的出現(xiàn)疑惑和不解時,我沒有過多解釋數學家為什么要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及如何得出這一結論,而是鼓勵同學們自己探究這一結論存在的合理性。我主張學生自己親手剪裁出不同種類的三角形并且用測量工具分別測出各自三角形的角度并求出其內角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剪裁、測量、求和,對各自不同的三角形加以總結后和其他同學交流,然后“發(fā)現(xiàn)”了這一定律,不僅豐富了課堂學習的形式,而且學生對于探究結果有了深刻的印象,還帶有一定的成就感,自然而然地解決了其在接受知識過程中可能會存有的疑惑,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加強了學生的合作交流,一舉多得。所以,情景式的教學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其特有的優(yōu)勢,需要課程改革過程中被加以更多的關注和運用。
三、情境化結尾。拓展學生認知緯度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一堂課堂結束,基本上是老師布置作業(yè)、學生收拾書桌的形式。但是隨著教學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視高效課堂的構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采用的課程結束方式對于課程目標達成而言無疑屬于一種浪費,站在課程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必須對此加以革新。例如在圖形展開與折疊中,運用情境化結尾。一只圓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盡快吃到蚊子,應該走哪條路徑?首先是要充分認識新知,課堂的結束應該是對整堂課的精華上的總結和提升,是學生對不同知識板塊之間的有效連接,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結束是本次課堂的進一步延伸和預期。這同樣是需要情景化的總結和預期引導,靈活運用情境化的收尾,為鞏固學生本堂課的知識框架提供思路,闡述知識對于實踐中運用的重要性及其對生活的重要存在意義,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提供指導,激發(fā)學生對于數學在生活中角色扮演的深刻認識,達到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從而促進其非智力因素素質的提升和整體素養(yǎng)的升華。
四、結語
通過大量的教學探索實踐,情境式教學以其獨有的特點征得了廣大教學系統(tǒng)的關注和認可,其自身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生過程,深化學生理解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對于滿足新課程教學改革目標,帶動教學系統(tǒng)結構優(yōu)化升級有著深刻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情境式教學模式對于教學實踐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在與學生的互動中積極運用并且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