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森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對于學校的發(fā)展,直接起到了指引方向、凝聚人心、匯聚人力的巨大作用。承載著擔當與責任的這雙手握著學校發(fā)展的“方向盤”,那么,該選擇哪條路才能將師生帶向幸福的遠方呢?
一、行路“舵手”——秉“用情”之道
要想掌好舵,校長得依“情”而往,隨“情”而為。一是關注“域情”,即對學校所在區(qū)域的情況了然于心,做到“世事洞明”。要多關注“上情”,把握教育發(fā)展動態(tài),捕捉教育發(fā)展信息,與上級步調一致,始終不迷失方向;又要“沉下去”,洞察“下情”,了解教師的工作,知曉學生的所思所想。既要明白“社情”,收集社會各界對學校教育的看法,還要體察“民情”,組織教師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有針對性地落實精準資助和因人而異的家庭教育輔導。二是把握“校情”,即通過對校園文化、職業(yè)操守、專業(yè)素質、學業(yè)規(guī)范、安全防范、后勤保障、考核評價等教育教學相關體系的完善,推出一套能夠促進師生成長的“幸福法則”,讓學校師生自覺成為“跟船人”,用自己管理團隊的“辛苦指數(shù)”換取大家的“幸福指數(shù)”的提升。三是把脈“人情”,即聚合學校人力資源團隊中的各方優(yōu)勢,將人與事、人與物、事與物智慧對接,形成勇于向上、向前的“人緣”關系。
二、終身“學手”——探“恒學”之道
“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應將終身學習理念貫穿工作始終。學政策,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學管理,使依法治校得心應手;學業(yè)務,讓自己的學識“保鮮”。常言道:“讀的書有多厚,走的路就會有多遠”,校長應該有選擇地閱讀專著、名篇、警語以及能夠指導校長工作的書報,并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僅學不思、不干是沒用的,盲干是更沒用的。曾有人這樣描述校長的思考與工作:“當你忙得不可開交時,要反思是不是干了別人該干的事;工作做不好時,要反思是不是沒有聚合團隊的力量;感到自己沒任何進步時,要反思是不是沒有解放思想”……要善于用理論指導實踐,依理而干。善于帶著“干”中遇到的問題回頭來學、回頭來思。真正做到學有所獲、悟有所得、干有所成。
三、教學“能手”——崇“精業(yè)”之道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校長不可能萬事精通,但干一行就得專一行,成為這一行的行家里手。筆者認為:學校的中心工作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環(huán)境、什么生態(tài)下,都應以教學為抓手,校長就得率先“信教”“樂教”“專教”。如特級教師孫雙金剛剛出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時,撇開學校開學的其他事務參加了語文組教研會,竟然在會后就邀請該組全體教師聽他的公開課。第二天他呈現(xiàn)的“絕活”博得了全組人員的喝彩,其行為贏得了學校所有教師的稱贊。又如:一位記者向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提問:講臺有什么“魔力”讓你如此“癡迷”?她說:“我的人生有近30年的時光都是和語文教學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要一站在講臺上,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竇桂梅,這不是我的職業(yè),這已經成為我生命的慣性。教育工作者不能關起辦公室的門搞教育,必須親自走到教室里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老師們的困惑,了解學生現(xiàn)在在想什么,把脈診斷,有的放矢?!边@位把教育當“命業(yè)”、視講臺為人生“主場”的校長,在全國真正“捧起”了一張語文教學的“名片”。
四、成長“推手”——聚“用力”之道
針對教師,校長應借力而扶,聚力促成。除了自身的影響力之外,校長還要用好“三種力”。一是“校力”,即學校的力量。為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習與成長的“場”,少些形式主義,多些內涵發(fā)展,例如:制訂教師專業(yè)成長計劃、實施好“青藍工程”“骨干教師工程”“名師工程”,落實好“獎優(yōu)罰劣”激勵機制等,真正營造出時時都是教師學習與創(chuàng)造之時,處處都是教師學習與創(chuàng)造之地的內部環(huán)境。二是“外力”,即通過外圍的力量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讓教師走出去,與外面的專家零距離接觸,感受大師的教育情懷和教學藝術,讓教師找到差距。讓名師、專家走進來,開展問題“會診”,為教師解疑釋惑,幫助教師確定成長目標。三是“內驅力”,即教師自己在專業(yè)成長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內驅”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基礎,內因才是關鍵。要讓教師自覺增強學習意識,向書報“采蜜”、向名師“探路”、向網絡“問經”,在選擇中到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在批判吸收中呵護自己的教學個性。正如一位校長所說:“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弊屛覀冊诮逃龑嵺`中歷練,在歷練中助推,在助推中最大化地配置和激活自身的“內核”。
五、名利“凈手”——揚“清風”之道
原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不為名而累,曾在生前撰文辭謝“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等桂冠。著名學者錢鐘書不為利而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特邀他講學,待遇極豐,但被其拒絕,此舉令大家折服。大家可能認為他們是名人,其實不為名利所動的平凡校長也有很多,許多鄉(xiāng)村點校的負責人將累與苦牢牢地“扛”在肩上,累并快樂著。例如:原湖北省恩施市新塘鄉(xiāng)河溪小學校長田育才,他在一所不通山村公路的80人的學校工作了12年,用他的背簍背來了3萬多公斤的水泥,央視《新聞聯(lián)播》曾以題為《田育才,“背”出一所山村小學》播出了他的事跡,他用不留名的“憨厚”贏得了社會授予他的“美名”。反之,在學校全面推廣校長負責制的當下,經費使用、項目建設與物資采購等敏感領域往往為少數(shù)“蒼蠅蠶蝕”提供了土壤。若校長一旦“把持”偏離,就會影響教育系統(tǒng)的聲譽,“?!睂⒉恍?,“長”將不長。正如“貪欲之心不除,如飛蛾撲火,焚身方休”。唯有心底為公,行事廉潔,在清風里才能收獲正派,收獲人脈,收獲信賴,收獲力量,一路清風一路歌,帶領著師生駛向幸福的遠方。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市龍鳳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