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
借學習包,賞菊之美
●陶云
教學中,筆者嘗試借力學習包,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F(xiàn)以鄂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菊和蓮》第一課時《菊》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菊》是一則短小精悍、條理清晰、意蘊豐厚、清新怡人的文言文。這則短文雖算不上深奧,但學生閱讀和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學習起來會更加困難。基于這樣的實際,教師把讀出古文韻味、正確理解文意、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學習策略確定為教學目標。
任何一節(jié)課的學習都不應從零開始。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獲取與文本相關(guān)的知識與信息,這樣教學才能有效推進。課前預習就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課前,教師依據(jù)學情精心設(shè)計了課前預習單,具體內(nèi)容包括:“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一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畫出思維導圖;“找一找”——查找課外資料,了解與文言文和“菊”相關(guān)的知識;“思一思”——思考有難度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顏色的預習單,并獨立完成預習任務。預習過程中,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先自主思考與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就寫下來,在課堂中尋求同伴和老師的幫助。
借助課前預習單,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把文章讀通、讀順了。他們在小組中爭先誦讀,還進行PK,比試誰更能將古文的韻味讀出來。不少學生還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出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一起來看這幅圖:
這是一名學生畫的放射式思維導圖。導圖以“菊”為中心,發(fā)散出香味、形狀、顏色、品性四個方面的特點,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精煉概括。
再看下面這幅圖:
這是一幅聚斂式思維導圖。這名學生重點突出了菊花“不畏嚴寒”的品性,從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概括。
在“找一找”里,教師得到了更多驚喜。學生查找到了許多相關(guān)資料,包括文言文的概況、對菊花的介紹、古人寫菊的美文、與“菊”相關(guān)的小故事……
這樣的預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了學習的重點、難點,而且增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完預習單的學習情況后,教師質(zhì)疑:作者用怎樣的語言描寫了菊花的特點呢?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學習包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包括菊的圖片、重點詞句的注釋、文言文的譯文、幫助理解句意的練習題等。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基本上都能通過學習包尋求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
如,學習第一句“菊花盛開,清香四溢”時,不少學生不能準確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學習包中就為學生提供了針對性的練習題——
學生通過反復思考、甄別,準確地理解了“盛”“清”“溢”三個的意思后,句子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在學習第二句“其瓣如絲、如爪”時,學生剛開始不能準確地區(qū)分“絲”和“爪”的不同形態(tài),學習包中及時為學生提供了菊花花形圖片的連線題(如下)。學生看到圖片后恍然大悟,當他們將一根根如頭發(fā)絲般又細又直的花瓣與“如絲”連接在一起時,不禁齊誦“其瓣如絲”;當他們將一根根如鳥獸爪子般、細鉤狀的花瓣與“如爪”相連時,不禁感嘆,“這才是‘爪’的廬山真面目??!”
緊接著,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適時展示了學習包中更為豐富的菊花圖片——
看到這些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各異的菊花圖片,學生發(fā)出一陣陣驚嘆。他們爭先恐后地用文中的比喻手法描述這些菊花——“其瓣如拳”,“如管”,“如發(fā)”,“如針”,“如扇”,“如拳”,“如鉤”,“如球”……教師在驚嘆學生表達個性化的同時,對學習包在豐富教學資源、打開學生思維空間、釋放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學生潛能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學習“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一句時,有一名學生提出疑問:“惟菊獨盛”到底寫了菊花的什么?教師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xù)在學習包中尋找答案。學生閱讀了學習包中對菊花品性的描述、品讀了古人養(yǎng)菊愛菊的詩文故事后有感而發(fā):“百花都凋零了,只有菊花獨自盛開。一個“惟”,一個“獨”,同義疊用,難道不是寫出了菊花凌霜傲放、不畏嚴寒的品性嗎?”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了菊花的美(包括外形美和精神美)。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教師借助學習包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從而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充實了學生對文本的感知。
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利用學習包中的資源提升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對文本的認識。教師順勢而導,鼓勵學生嘗試把這篇文言文改寫成一段現(xiàn)代文,或者用文言文寫一寫“梅蘭竹菊”中的某一種。為了降低習作難度,學習包中為學生提供了“四君子”的文字介紹、圖片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稱頌“四君子”的詩文。
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或沉思,或輕聲交流。沒用多長時間,一篇篇有意思的作品誕生了。一名學生創(chuàng)作的《梅》最有韻味:“梅花盛開,芬芳襲人。其形或仰、或傾、或倚、或思、或語、或舞,美不勝收。其色或白、或粉、或紅、或紫,絢麗脫俗。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梅獨盛。”習作所呈現(xiàn)出來的知識有限,模仿課文的痕跡也很濃,但這有什么關(guān)系呢?所有的創(chuàng)新都始于模仿。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qū)前進二路小學)
責任編輯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