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龐峰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shù)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
陌生化思維在景觀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郭翔,龐峰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shù)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陌生化”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模式被運用到景觀建筑設計中,指導著我們景觀建筑設計行為,將日常的熟悉事物加以改變,使之與審美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使主體獲得陌生感,喚起人們對熟悉事物的獨特感受,增強作品的審美情趣并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本文通過多角度分析陌生化在景觀建筑設計中的運用,表達在景觀建筑設計中應充分并適當運用陌生化思維的中心思想。
陌生化;景觀建筑;設計
1.1 陌生化來源?!澳吧?Defamiliarization)是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文學理論。簡單說“陌生化”就是改變了我們對熟悉的人和事物的定式印象和思維,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人為地改變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并賦予事物新的感覺,讓人們對過于熟悉的事物能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
1.2 陌生化思維。目前不僅在文學、戲劇等領(lǐng)域,在設計領(lǐng)域陌生化同樣得以運用。通過在藝術(shù)設計過程中對于陌生化的大量運用,對于設計藝術(shù)而言,陌生化已成為一種思維模式。陌生化思維更多地從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出發(fā),其基于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并且對熟知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去積極發(fā)現(xiàn)另外一種可能實現(xiàn)的表達方式。
1.3 陌生化思維在設計中的運用。當今社會的各類設計常常是利用陌生化思維來達到創(chuàng)意目的。通過對被設計物體的陌生化,可以使設計作品喚起人們對熟悉事物的獨特感受,增強作品的審美情趣并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美國作家唐納德·A·諾曼在其著作《設計心理學》中對消費者心理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過于熟識或完全陌生的事物都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因為過于熟識可能視而不見,而完全陌生又會產(chǎn)生心理拒斥。諾曼在書中提醒設計師重新看待平常已十分了解的事物,如門把手、水龍頭、檔案柜等,并對這些平日里再熟悉不過的事物提出問題。
2.1 觀看高度與觀看距離的陌生化
2.1.1 熟悉的觀看高度與觀看距離。人眼的生理特性決定了人類最普通、最一般、最熟悉、最習慣的觀看方式。人眼大約相當于50mm焦距的照相機,視野體呈錐狀,水平方向較寬,垂直方向較窄(水平視野約180°,垂直視野約130°)。人站立時視高約1.4~1.6m,視野方向為水平偏下10°,坐姿時的視野方向為水平偏下15°。(圖1)
圖1 人的視野
2.1.2 陌生的觀看高度。改變觀看主體與觀看對象常見的相對高度,可以獲得陌生化的觀看體驗。
(1)降低視點。安藤忠雄設計的水御堂(圖2),主體建筑位于地下,地面上是一個覆滿綠蓮的橢圓形大水池,水池中央有一直跑樓梯,當人們沿著樓梯向下行走,視點與水面的位置關(guān)系便開始發(fā)生變化,某一時刻,人的視線幾乎與水面平行,此時觀景的視點低于常見視點,給人一種新鮮感。
圖2
(2)抬高視點。奧地利的溶洞高山觀景閣(圖3)是一個環(huán)形的玻璃房子,用鋼柱支撐在木制觀景平臺上方。觀景平臺的位置己經(jīng)在海拔956m的山峰上,建筑師還要把人托舉到空中觀看。將觀景視點抬高,使所觀看到的景色異于日常,提高觀景者的觀景興趣。
圖3
2.1.3 陌生的觀看距離。觀景需要適當?shù)挠^看距離與角度,觀看角度往往與視距有關(guān)。研究認為,人在觀看某個物體時,視距為物體高度的2倍,即視角為27°左右時,能取得最佳觀賞效果,既能獲得對物體的整體印象,又能兼顧細節(jié)。當視距為物體高度的4倍,即視角為14°左右時,適合觀看整體效果。(圖4)通過控制觀看距離,使人們在觀看熟悉的景觀時產(chǎn)生新鮮的感受,也是陌生化的一種方法。
圖4 觀賞角度控制(圖片來源:趙曉光《民用建筑場地設計》P115)
2.2 視野形態(tài)的陌生化
2.2.1 比例?;谌说淖匀灰曇?,通常來說,當景框長寬比接近黃金分割比例1:0.618時,人的視覺感受是最舒服的。如果景框采取非常規(guī)的長寬比,將產(chǎn)生陌生化的效果。
(1)大長寬比。大長寬比表現(xiàn)為水平向狹長。大長寬比景框可以突出框景的水平特性,使觀看者的視線有橫向運動的趨勢,對海平面、原野、連綿的山巒等具有水平舒展特性的景觀起強調(diào)作用。
大長寬比景框給人以安全感。如在埃斯特雷拉地區(qū)的門戶古維亞,建立了一座古維亞法院(圖5),在二樓大廳位置開了一個橫向大長寬比的玻璃窗,其既滿足了人們觀賞室外景觀的要求,又帶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并且保證了私密感。
在我國航道管理條例之中明確的規(guī)定了航道所包括的大到沿海、江河等水域,小到一些湖泊與運河等可以通航的水域。航道設施所指的主要包括一些具有協(xié)航導航功能的設施、整治建筑物、過船建筑物、航運梯級以及一些具有其他功能的航道工程設施。與航道有關(guān)的設施所指的主要指會對航道通航條件造成影響的橋梁、閘壩、碼頭、水下電纜、架空電線以及管道等跨河、攔河與臨河的建筑物,并且其中還包括了一些其他類型的工程設施。
當長寬比大到一定程度,即景框成為一道狹縫時,狹縫具有神秘的特質(zhì),將激起觀看者的好奇心,引人“窺視”。荷蘭Ateliereen事務所設計的觀景塔(圖6)成功運用了這一原理,創(chuàng)造了一個吸引人的觀景點。
圖5
圖6
(2)小長寬比。小長寬比表現(xiàn)為豎向狹長。更加突出“暗示遠處的景物”。亞歷山大提出:將狹長的豎向洞口開在走道旁、樓梯轉(zhuǎn)角處等過渡空間或交通空間,于是觀者從窗洞前經(jīng)過時“能夠瞥見遠處的風景”,遠勝過“造大窗讓人在那兒不停地賞景”。
2.2.2 形狀。各種形狀有其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正方形是最人工的一種形狀,而圓形則象征自然,中國自古就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天空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倒扣在大地上的半球體。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則打破了天空的常規(guī)“形狀”,讓人們對有中國意義的建筑產(chǎn)生了新的觀感。(圖7)
圖7
2.2.3 遮擋。在景框前用格柵、穿孔板等構(gòu)件進行一定程度的遮擋,能夠產(chǎn)生陌生化的效果。遮擋構(gòu)件本身與景框中的自然景觀形成疊加,增加了景觀視象的信息量和復雜度。例如位于盧布爾雅那的Kekec幼兒園,這座建筑的玻璃表面還裝有一層可旋轉(zhuǎn)的垂直百葉窗,百葉窗的一面漆有五顏六色的油漆,另一面則保持木材的原樣。(圖8)
圖8
遮擋手法特別適合于處理那些景觀相對勻質(zhì)、單一、缺乏變化的場景,如一片單一品種的樹叢,通過不規(guī)則的遮擋破解景觀的勻質(zhì)性,為視景增加活躍因素。
2.3 其他特殊手段產(chǎn)生的陌生化體驗
2.3.1 反射。反射可以形成戲劇性的觀看效果。
圖9
2.3.2 透視。位于法國的Saint-Denis幼兒園和小學,考慮建筑比例,為避免單調(diào)而固定的立面形式,建筑師設計了木制表層系統(tǒng),木板的下表面涂成橘黃色,上表面涂成蘋果綠,前表面保留原色。正立面進校看起來是綠色,出校時卻變成橘黃色,這種效果是對訓練大腦有著很好教育意義的視覺錯覺。(圖10)
圖10
2.3.3 光學裝置。光是視覺的基礎。巧妙使用某些光學裝置,可以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產(chǎn)生陌生化的觀景體驗。
建筑中使用彩色玻璃并不新奇,但與哥特式教堂、朗香教堂不同,有些建筑的彩色玻璃不是為了給室內(nèi)提供特殊顏色的光線,而是為了觀看外部景觀。有時,彩色玻璃成為濾鏡,看天的窗口加藍色濾鏡,看樹的窗口加綠色濾鏡,使欲強調(diào)的色彩愈發(fā)濃烈。
我國古代園林拙政園中三十六鴛鴦館內(nèi)的藍色琉璃玻璃,夏季晴天時透過普通玻璃看窗外景色時,一片郁郁蔥蔥,而透過藍色琉璃玻璃看窗外的景色時,猶如雪景一般,給觀景人帶來別樣的新意。(圖11)
圖11
3.1 陌生化思維在景觀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在景觀建筑設計的實踐過程中,用陌生化設計手段創(chuàng)造不同的觀景體驗,增加觀景興趣,使日常景觀增加魅力,提升觀景品質(zhì)。具體手法包括:改變常見的觀看位置、視線方向,進行適當?shù)恼趽?,或者利用反射、透視、濾鏡等光學和視覺原理等。
“陌生化”思維究竟如何去指導設計實踐?首先從“看”著手,即如何發(fā)現(xiàn)“陌生”。這里的“看”指看什么、怎么看?!翱词裁础本褪侵竿ǔ1晃覀兒雎缘哪承┈F(xiàn)象與細節(jié),這些形象一旦被提煉,我們就獲得了新的形式美素材?!霸趺纯础敝饕阜浅B(tài)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的周圍環(huán)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視點的轉(zhuǎn)移,另外我們通過儀器設備觀察物體的微觀世界,同樣也能得出新的物象,這些物象對于我們而言同樣是一種陌生化的元素。
3.2 陌生化思維在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3.2.1 注意合理性和適度性。陌生化思維并不是絕對地追求新鮮、奇異,只顧追求奇異而采用完全陌生的事物加以表現(xiàn),會使設計的本質(zhì)出現(xiàn)問題。這其中就要準確把握陌生化的度,“熟悉中的陌生”才可能造就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
3.2.2 注意適宜性。陌生化思維的出發(fā)點必須是適宜的,要保證作品在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時不會產(chǎn)生不良歧義。由于陌生化大多是由原有的、人們熟悉的元素進行重新整合,構(gòu)建新的事物領(lǐng)域,這種新的構(gòu)建如果沒有經(jīng)過詳細合理的推敲,會存在很大的被誤讀的可能,因此要格外注意。
3.3 陌生化思維對設計的影響。陌生化的設計思維雖不完全等同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它強烈地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強調(diào)對現(xiàn)實事物的再思考與重新實現(xiàn)的可能,給人們一種嶄新的面容。陌生化思維既是結(jié)果,又是實現(xiàn)結(jié)果的途徑。陌生化思維為景觀建筑的設計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因此,陌生化思維應在景觀建筑設計領(lǐng)域中被廣泛的應用,且必須運用得當。在景觀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利用陌生化這種思維,通過重新構(gòu)造人們對世界萬物的感受,把一個奇妙的新世界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1]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2] 唐納德·A·諾曼(美國).梅瓊譯.設計心理學[M].中信出版社,2003-10-1
[3] 周至禹.設計與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洪得娟.景觀建筑[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5] 馬輝.景觀建筑設計理念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郭翔(1993-),女,漢族,山東曲阜人,碩士,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藝術(shù)與空間設計。
導師簡介:龐峰(1971.08-),男,漢族,山東青島人,博士,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國家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文化部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山東省傳統(tǒng)民居與老建筑保護改造設計研究中心主任,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室內(nèi)設計研究所所長。
J59
A
1671-1602(2016)20-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