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袁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呈現的新特點,提出了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創(chuàng)新途徑。要利用大數據構建亦師亦友的和諧師生關系;與時俱進,開拓視野,提升個人素養(yǎng);利用大數據積極開展學生工作。同時,要正確認識和預防大數據的隱患。
【關鍵詞】 大數據;高校學生工作;創(chuàng)新
一、引言
自Internet普及以來,互聯網遇到任何名詞都會發(fā)生化學反應。毫無例外,當互聯網遇到學生工作也為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開拓了新局面。大數據作為互聯網技術的衍生物,它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成為新發(fā)明和新服務的源泉。高校的管理部門和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如:學生管理部門、教務管理部門、后勤管理部門、餐廳等都在利用網絡信息系統管理學生的各項事務,這些系統每天都產生大量的數據;2015年3月中國新聞網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率已接近100%。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是各種信息平臺使用的主力軍,由于他們對于互聯網數據的使用和獲取敏感度很高,因此也漸漸成為高校大數據的產生者。如何利用大數據幫助高校輔導員有效處理繁雜多變綜合性強的學生工作將是新常態(tài)下對于輔導員工作的新要求。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呈現的新特點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高校學生已實現人手一部手機,甚至有的學生同時擁有手機、電腦、平板等上網終端設備。隨著 WiFi 覆蓋面的擴大,當代大學生真可謂足不出戶便可盡覽天下事?!?0后”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每天接觸海量網絡數據信息,這使他們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
1、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范圍擴大
大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新近國內外實時資訊,可根據個人的興趣點去選擇接觸新知識。這不僅拓寬了學習途徑而且開闊了學習范圍,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學生個體思想差異拉大
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自由學習,發(fā)表言論,抒發(fā)個人訴求,接收不同思維模式。由于不同學生興趣點和關注點的不同,導致他們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這樣無形之中拉大了個體間的思想差異。
3、敢于挑戰(zhàn)傳統,創(chuàng)新思維
互聯網每天有大量的新思想涌入,在這些新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當個人有新的想法和靈感時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去闡述個人看法與見解并得到他人的評價。這極大的鼓舞了他們向傳統思維挑戰(zhàn)的勇氣。
4、平等意識、自我意識和情感意識增強
“90后”大學生在社會和網絡的影響下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網絡的互動性使他們可以自由的發(fā)表、宣泄個人情感,面對許多組織、制度建設、條例規(guī)定等他們有了更多話語權。因此,在任何事物面前他們具有強烈的平等意識、自我意識和個人感情色彩。
面對這些新特點,傳統的由教師主宰的上行下效式思政教育方式不僅會遭到學生內心抵觸,而且也在日漸破壞輔導員教師在學生中的公信力,甚至出現學生與輔導員脫節(jié)等現象?;ヂ摼W產生的大數據時刻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模式、生活價值和價值觀。當下高校輔導員面對以上的學生特點,如何高效處理學生事務呢?這就需要輔導員回歸大數據,利用大數據挖掘出潛在的工作規(guī)律,這樣不僅能知學生所想,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還可以游刃有余的處理繁雜的學生工作。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創(chuàng)新途徑
在大數據馳騁的今天,高校常規(guī)性的輔導員工作對于“90后”的學生來說已不陌生。高校大學生教育占主體地位,面對學生的一系列新特點、新現象,輔導員作為管理者與教育者要與時俱進,擁有高屋建瓴的氣魄與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就業(yè)等難題。
1、利用大數據構建亦師亦友的和諧師生關系
輔導員角色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深入學生內心深處,與學生交流、溝通,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益友,明白學生所知、所想、所需和所求,才能根據學生個性化差異分而治之。那么輔導員就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開拓工作渠道。辦公地點不僅限于辦公室和宿舍,要將辦公“陣地”分散到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如QQ、微信、微博、空間、貼吧、論壇)和常規(guī)信息記錄系統(學生卡記錄系統等)中去。通過這些渠道加強師生交流互動,了解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對于學生工作要做到未雨綢繆。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生命歷程的方式。輔導員和學生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順應時代發(fā)展個性,得到完美的情感體驗而且還可以使輔導員工作走向專業(yè)化。
2、與時俱進,開拓視野,提升個人素養(yǎng)
跟得上社會發(fā)展潮流是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大數據時代輔導員要培養(yǎng)自己與時俱進的能力,保持對新技術、新產業(yè)、新領域的敏銳嗅覺。首先,需要提高個人的網絡覺悟,以開放的胸襟去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保持強烈的渴求欲,主動學習優(yōu)秀的思想、成果、方法,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其次,培養(yǎng)數據意識。這里的數據泛指information。數據=信息=價值,輔導員要能有效地抓取各種數據并運用新技術挖掘數據中的潛藏價值。最后,敏銳的預判能力。心里學家阿德勒認為,個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現在的果,必有之前的因,當下的行為,是過去理念與思維的反映。時下高校突發(fā)性事件時有發(fā)生,任何事件的發(fā)生先前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是可以追索的。如果輔導員能積極主動培養(yǎng)出敏銳的預判能力即可減少一些悲劇的發(fā)生,確保整個校園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
3、利用大數據積極開展學生工作
(1)積極主動獲取大數據。數據=價值,farecast系統借助大數據幫助美國預測國內航班的票價。數據是一手資料,高校學生工作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學生數據,但大都是零散的,碎片化不成體系的數據,而且都是根據各部門的需求來采集的。對于學生在互聯網上面產生的數據關注度也較少。因此這些數據就像太空中的星系一樣,零散的漂浮在宇宙之中,缺乏統一的收集與整理。一切皆可量化,輔導員針對學生建立數據庫,平日里主動將收集到的數據都存到數據庫。其中包括學生的一些基本個人信息,網絡平臺如QQ,微信,微博,空間,論壇,博客中的一些言論和情緒數據,平時參加集體活動、競賽、考試、社會實踐等一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數據。
(2)利用數據推進工作創(chuàng)新。擁有了數據就擁有了價值,正如維克托所說數據的真實價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這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絕大部分都隱藏在表面之下。傳統學生工作中輔導員只能通過與學生交流、談話,觀察學生已經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或考試成績來主觀的評價學生的思想特征,在評獎評優(yōu),黨員發(fā)展,困難生認定等方面信息來源單一,缺乏公眾說服力。合理科學的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便可挖掘出那些潛在的價值。結合工作需求實時動態(tài)分析學生大數據便可準確把握學生各方面信息,進而為各項工作提出決策性指導意見:
一是將數據分析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大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也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長久以來一些反動勢力利用大學生尚不成熟的愛國熱情和反腐觀念等好的愿望大做文章,加之大學生在事件中認識不清楚、情緒易激動、缺乏思考容易導致一些惡劣事件的發(fā)生。如搞集會、游行示威等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情況發(fā)生。輔導員可利用大數據提前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預判學生的行為措施。及時利用網絡平臺,班級活動,甚至私人談話等一切可行方式去對學生進行疏通引導,進而平息事態(tài)。
二是量化平時表現,推進評獎評優(yōu)、黨員發(fā)展等工作進行。一切皆可“量化”,在傳統的評獎評優(yōu),黨員發(fā)展,困難生認定機制中借鑒大數據分析結果,綜合推選不僅為自己的工作提供了學理支撐還提供了數據支撐。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們追求平等、公開的訴求也可逐漸提升輔導員公信力度。
三是尋找差異注重個性化發(fā)展。目前高校輔導員基本上每人帶200多名學生甚至更多。地多農民少,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無法顧及單苗的發(fā)展,只能集體施肥、灑水。如何促進單苗的優(yōu)質發(fā)展,大數據就是這“滴灌技術”。大數據能分析出每個同學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新近生活學習狀況。輔導員可根據分析結果因材施教,選任班委進行班團建設,幫助其尋找生活、學生和就業(yè)的興奮點,幫助學生順利走出迷茫期,明確未來的方向。發(fā)現“學困生”及時同學生溝通,幫助聯系專業(yè)老師或者優(yōu)秀學生給予指導,預防學業(yè)警示和退學警示的悲劇發(fā)生。
四、正確認識大數據的隱患
大數據并不是學生工作中的靈丹妙藥,可以解決一切疑難雜癥。它的自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例如:大數據是整體數據,魚龍混雜含有噪音,這就要求輔導員在使用數據時不能全部照搬,要將其與傳統經驗結合雙向驗證。大數據會或多或少的關系到學生個人的隱私,保護隱私數據才能保證一切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科技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大數據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同時也在啟迪著高校的工作人員。將大數據應用于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健康預測、黨員培養(yǎng)、困難資助等日常學生工作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時代精英的管理者與教育者我們要與時代并行,要針對學生個體成長發(fā)展的特征和需求特性,順應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借助新時代的新技術在傳統工作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寬輔導員專業(yè)化職業(yè)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7.
[2] 向紅.“微”時代輔導員與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路徑管窺[J].科技展望,2016.12.331.
[3] 黃俊.論大數據時代輔導員的新素養(yǎng)[J].大學教育,2015.5.34-36.
[4] 舒娟.新媒體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J].亞太教育,2016.13.222-223.
[5] 王宜娜,張娟萍,楊丹偉.淺析互聯網+的學生管理工作新思考[J].北極光,2015.11.91.
[6] 蓋東芳,崔月政.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的新特點及其對策[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報,2009.2.50-52.
[7] 譚紹峰.互聯網思維下的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J].亞太教育,2015.3.249.
[8] 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14-119.
[9] 姜慧敏.輔導員應用網絡媒體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科教導刊,2016.1.177-178.
[10] 趙慧.高校學生日常事務精細化管理探析[J].新西部,2016.17.118.
[11] 諶湘閩.論大數據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J].新聞傳播,2016.1.22-24.
[12] 王佳琪.試論大數據視域下高校學生事務的精細化管理[J].華夏教師,2016.3.12-13.
【作者簡介】
馮 倩(1988.08-)女,陜西洋縣人,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現為陜西師范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云計算、大數據.
袁 冰,女,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