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歷來是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圍繞著自由主義和政府干預,產生過眾多的經濟理論流派。這些理論爭鳴,對于新時期中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具有一定啟示作用。因此,本文根據時間發(fā)展的先后關系,對西方國家有關政府經濟職能的一些學說流派進行歸納和整理,并予以述評。
【關鍵詞】 經濟職能;理論流派;理論述評
一、重商主義階段
重商主義大約興起于15世紀初,伴隨著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形成了近代歐洲最早的主權國家。這些國家的君主們紛紛探尋富國強兵之道,對內掃清封建割據,對外積極拓展貿易殖民。到了15世紀末,地理大發(fā)現最終將世界最后一塊凈土——美洲,納入到世界體系當中,世界市場開始生成。西歐各主權國家,紛紛動用國家的政治軍事力量,發(fā)展本國經濟。重商主義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應運而生。
重商主義提出,政府要積極干預經濟,其主要觀點如下:第一,貨幣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志;第二,大力發(fā)展對外貿易。只有盡可能地保持貿易順差,削減貿易逆差,才能夠使得貨幣源源不斷流入本國,從而增強國家實力;第三,主張政府積極干預貿易,通過制定適合本國貿易的政策,比如,實施財政補貼,征收保護性關稅等手段,保持本國貿易順差持續(xù)。重商主義反映了新興崛起的資產階級積累資本的愿望,在歷史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歐洲近代主權國家由是建立和鞏固,這在一定意義上又為國內市場的擴大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重商主義并未能夠認識到財富真正的源泉,而對于財富的追逐,也相當程度上改寫了近代世界的歷史。
二、有限政府階段
18世紀中葉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初始積累,告別了早期的資本短缺,市場的力量逐步開始壯大,并在價格和競爭領域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先前重商主義所主張的管制經濟,似乎越來越不適合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在政治領域當中,權力限制開始成為焦點問題。這些變化構成了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歷史背景。
事實上,在亞當·斯密之前,法國重農主義的代表人物奎奈,就曾經提出過“自然秩序”的觀點??握J為,自由市場機制比國家干涉更加能夠有效促進財富的增長。而亞當·斯密則發(fā)展了重農主義有關“自然秩序”的理論,以經濟人為假設為基礎,構建起了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的框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市場、自由競爭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及時、靈敏地傳遞供求信息,引導資本的投向。個人利益得到滿足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利益,實現了國民財富的同步增長。
在亞當·斯密看來,市場具備自我調節(jié)的功能,政府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干涉自由市場。政府只需要起到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做好國防建設、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yè)。亞當·斯密所闡釋的古典自由主義,對后世經濟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也開啟了經濟自由主義的先河。但他沒有認識到,人的本性在本質上是由他所處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沒有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市場調節(jié)也會帶來宏觀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
三、全面干預階段
1929年至1933的經濟大蕭條,席卷了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盡管在此之前,英國等國家也發(fā)生過短暫的危機,但是這次擴日持久的經濟危機,還是極大震撼了西方經濟學界。按照古典經濟學薩伊定律,市場會自動達到出清,不會發(fā)生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現實卻與理論推論相差甚遠。這構成了凱恩斯主義革命的現實基礎。
凱恩斯在批判經濟學界無所作為的同時,提出了政府積極干預的理論。但這又與重商主義時期的管制經濟有著極大不同,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復古潮流。凱恩斯認為,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假設了一種理性化的情況。即市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完全對稱的信息;充分競爭的市場;規(guī)模報酬遞減;無外部效應;無交易成本;個人完全理性。完全的市場機制是“看不見的手”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基礎。而這種理想化的市場模式,并不存在于在現實生活,因而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凱恩斯根據推導的三大心理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該理論認為,應該放棄古典自由主義無為而治的做法,當市場失靈,只要未能到達充分就業(yè),政府就應該積極動用財政、貨幣政策,增加投資意愿和有效需求。凱恩斯主義隨后在美國、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受到熱捧,一度被奉為圭臬。但應該看到,政府通過運用政策工具,人為制造出需求,也許在短期之內將有助實現充分就業(yè),但從長期來看,可能會造成資源錯配,不利于市場自動出清,同時還可能大幅度擴大政府權力和規(guī)模,為政治尋租制造空間。
四、混合經濟階段
二戰(zhàn)之后的50年至60年代,被稱作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人們紛紛認為,政府職能的擴張,是解決市場失靈的有效辦法。然而,好景不長。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的經濟紛紛陷入停滯狀態(tài),同時伴隨著物價飛漲和失業(yè)率的攀升。而這是在當時占據正統經濟學說地位的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開始成為主流的指導理論。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是相對于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說而言,它有眾多流派和分支組成,諸如供給學派、貨幣主義學派、新制度主義學派、公共選擇理論學派、產權理論學派等等。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強調市場作用,提倡自由經濟。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經濟滯漲現象的發(fā)生,是源于政府對經濟的干涉,在此過程當中,還伴隨著政府專制權力的擴大,有害于民主制度。再比如公共選擇理論,該理論借助理性經濟人假設,以一種個人主義的分析方法,來分析傳統的政治領域。該理論認為,政府機構并時不是完美道德的化身,政府本身也會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并不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充要條件。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綜合了以往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理論,指出政府和市場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公共產品、解決信息不對稱、消除外部效應、收入再分配以及宏觀經濟等領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私人微觀領域當中,應該注重市場競爭機制的發(fā)揮。時至今日,事實上,已經很少有人宣稱自己是純粹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或者凱恩斯主義學派,各種觀念正在不斷借鑒和融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政府的經濟職能上,逐步走向市場與政府的結合,發(fā)展出一種新型的混合經濟。
五、對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啟示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界的兩大焦點問題,圍繞著這政府與市場關系,產生了眾多的經濟理論學說。事實上,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永恒性,各種理論都是在其特定歷史條件下所產生。中國政府經濟職能的定位,既不是建國初期的全能型政府,也不是西方所謂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簡單地套用西方某一歷史時期的理論觀點,無疑是片面的。對于中國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以及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7.
[2] 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5.
[3]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
[4]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5] 方福前,當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1.
【作者簡介】
劉舒懷(1983-)男,甘肅政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地方政府管理與績效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