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明 / 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
河北省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調(diào)查研究
李高明 / 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
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是心理學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本研究隨機選擇河北省5所招收有聽障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對100名聽障兒童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問卷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顯示,聽障兒童總體親社會水平較高,合作行為得分最高,安慰行為得分最低;非獨生子女更加樂于助人;住校生更加善于合作。因此,提出深化聽障兒童安慰意識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獨生聽障兒童助人精神,加強非住校聽障兒童合作能力訓練等建議。
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調(diào)查
聽障兒童在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要獲得所處的社會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并逐步適應社會。在此過程中,親社會行為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社會行為,也是聽障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親社會行為通常指對他人有益或?qū)ι鐣蟹e極影響的行為, 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贈等。親社會行為又稱 “利他行為” 、“向社會行為”。有人將親社會行為分為自主的利他行為和規(guī)范的利他行為。 自主的利他行為即由同情他人或堅持內(nèi)化的道德準則而表現(xiàn)出的親社會行為。 規(guī)范的利他行為指為了避免懲罰或為了獲取報酬或社會贊許而引發(fā)的親社會行為。[1]
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越來越引起發(fā)展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的興趣,并已成為心理學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已有研究大多關(guān)注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如賈蕾(2005)[2]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性別、同伴關(guān)系、認知發(fā)展水平、榜樣學習經(jīng)驗、移情能力、環(huán)境因素都會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產(chǎn)生一定影響;杜春霞[3](2010)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親密度、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預測兒童親社會行為水平;家庭親密度和同伴關(guān)系交互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水平。近年來,親社會研究的關(guān)注點主要轉(zhuǎn)向一些新的研究視角,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跨群體助人研究、群體間助人研究以及志愿者活動研究(曾盼盼,俞國良,林崇德等;2011)[4]??偟膩碚f,理論研究較多,實踐研究較少;關(guān)于健聽兒童的研究較多,關(guān)于聽障兒童的研究較少。
因此本研究擬從實踐角度出發(fā),調(diào)查河北省幾所主要的特殊教育學校,以全面深刻地了解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歸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期為改進特殊兒童親社會行為提供參考。
2.1 對象隨機選擇河北省5所招收有聽力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如石家莊市特殊教育學校、張家口特殊教育學校、唐山市盲聾啞學校等,共抽取小學4年級至初中9年級階段聽障的學生100名作為被試。其中,小學46人,初中54人;男生52人,女生48人。
2.2方法
2.2.1工具《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調(diào)查問卷》是研究者結(jié)合實際情況自行編制的。該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共5題;第二部分為親社會行為狀況,共21題。本問卷選取了親社會行為最典型的幾種行為,包括利他、助人、合作、分享、安慰這五個方面,其中利他是指社會公德方面的行為,助人指在父母、同學或他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的行為。
問卷采用4分制評分法,即按照“完全不符合、有些符合、很符合和完全符合”四個等級,分別賦值為1、2、3、4,每個題目得分越高,表明越有可能做出親社會行為。
2.2.2正式施測 對抽取的學生進行集中,由教師閱讀指導語,講解注意事項,并對各題進行較為準確的手語翻譯,幫助學生正確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測試完畢,問卷統(tǒng)一回收。
2.2.3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對問卷進行逐一審查,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為100%,無無效問卷,有效率100%。采用SPSS1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
3.1親社會行為總體情況
表1 親社會行為的總體情況(N=100)
表1顯示,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五個維度得分的平均值在2.64—3.11區(qū)間,親社會行為總均分為2.70,大于平均值2(采用4點量表,平均值為2),總體親社會水平較高。親社會行為五個維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合作行為(3.11±0.45),最低的是安慰行為(2.64±0.40)。
3.2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3.2.1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差異檢驗
表2 親社會行為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M(SD)
表2數(shù)據(jù)表明,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的五個維度在性別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在平均水平上,男生的利他、助人、合作、安慰行為都比女生得分高,女生的合作行為得分比男生高。
表3 親社會行為在年級上的差異比較M(SD)
表3數(shù)據(jù)說明,聽障兒童親社會行為的五個維度在年級上無顯著性差異,在平均水平上,小學生的利他、助人、分享、安慰行為比初中生得分高,而初中生的合作行為比小學生得分高。
表4 親社會行為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異比較M(SD)
從表4可以得知,相比農(nóng)村學生,城市學生在利他、安慰行為的得分更高,而在助人、分享、合作行為得分上較低,但差異都未達到顯著水平;在助人維度,家庭所在地差異接近顯著水平。
3.2.2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住校差異檢驗
表5 親社會行為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異比較M(SD)
由表5可知,在聽障兒童群體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助人行為上差異非常顯著(P=.008<.01),且非獨生子女得分明顯高于獨生子女;雖然在分享、合作兩個維度上非獨生子女得分高于獨生子女,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在利他、安慰兩個維度上,獨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但差異也尚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6 親社會行為在是否住校上的差異比較M(SD)
聽障兒童在是否住校上的差異顯示(見表6),住校生和走讀生在合作行為上差異顯著(P=.048<.05),住校生合作行為得分高于走讀生;走讀學生的利他、助人行為得分高于住校生,而分享、安慰行為上低于住校生,但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對河北省5所招收有聽力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100名聽障兒童進行調(diào)查后,得到以下結(jié)論:
聽障兒童總體親社會水平較高,在利他、助人、分享、合作、安慰五個維度中,合作行為得分最高,安慰行為得分最低;
聽障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在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助人維度上差異非常顯著,非獨生子女更加樂于助人;
住校生和走讀生在合作行為上差異顯著,相比非住校生,住校生更加善于合作。
5.1 深化聽障兒童安慰意識的培養(yǎng)
社會活動是人際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常常通過安慰他人使他人獲得心靈的慰藉,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所以說安慰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研究顯示,聽障兒童的安慰行為較親社會行為其他維度得分偏低,一方面由于聽障兒童存在聽力缺陷,而語言的獲得與聽覺能力密切相關(guān),所以他們在語言習得上比其他兒童更加困難,相對安慰行為而言,親社會行為的其他四個方面——利他、助人、分享、合作對言語的要求更低,所以安慰行為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另一方面,由于聽障兒童被安慰的需求更多,而其本身可以獲得來自社會、家庭、同伴等各種群體的安慰,習慣了被呵護寵愛,從而主動安慰他人的意識較低。然而,安慰行為有利于聽障兒童親社會水平的提升,因此,培養(yǎng)他們的安慰意識至關(guān)重要。
在學校中,教師要給學生安慰行為的示范,而不單單進行個別安慰。留心安慰事件,恰當進行教育,例如有學生犯錯誤受到教師的批評時,幾乎所有的幼兒都認為是必然的,也不會、不應當去進行安慰。教師在倡導助人、合作的同時,要倡導安慰行為,同時,在集體的場合多給予聽障兒童以具體事件的安慰行為示范,讓他們感受并學習去做。在家庭里,父母要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積極倡導安慰行為,身體力行并及時給予表現(xiàn)安慰行為的孩子以積極的反饋。
5.2 培養(yǎng)獨生聽障兒童助人精神
類似于健聽兒童,獨生聽障兒童比非獨生聽障兒童更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因此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更容易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強勢等特點。本研究中,調(diào)查顯示獨生聽障兒童在助人方面得分比非獨生兒童低,很大程度是受家庭因素影響。
為糾正培養(yǎng)獨生聽障兒童的自私心態(tài),培養(yǎng)其助人精神,可以通過兩種途徑。第一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結(jié)合移情訓練,有很多研究表明移情訓練都是有效的培養(yǎng)助人行為的方法。移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性情緒,也經(jīng)常被稱為“積極的社會性情感”,因為它會使兒童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自覺性,要求自己能使別人快樂、幸福,否則自己會感到不愉快。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兒童能更好、更經(jīng)常的做出親社會行為,對周圍承認和同伴親切、友好;移情能力較貧乏的兒童,親社會行為很少,而消極的、不友好的行為較多。第二是對家長進行教育方式的培訓,組織一些關(guān)于教育方式的講座。同時,家長要做好表率作用,和鄰里相互幫助、相互關(guān)照、和睦相處、禮尚往來。
5.3 加強非住校聽障兒童合作能力訓練
相比住校生而言,非住校生的集體生活更少,因此更加容易孤僻,不合群。本研究中,住校生更加善于合作,這與其集體生活的訓練有關(guān),為加強非住校聽障兒童的合作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首先,要經(jīng)常開展游戲等必須合作的集體活動。游戲是一種集體活動,單個人是無法開展的,在游戲中,大家還必須相互合作,游戲才能順利進行。在游戲中,學生不僅是參與者,還是評判者,又是觀察者。在他們可以在游戲中體驗到合作的意義、樂趣以及不合作的害處。因此,經(jīng)常開展集體性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的非常重要途徑。其次,通過團體輔導等方式對聽障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培養(yǎng)其人際交往自信心,鼓勵他們與其他兒童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同時,在干預的過程中要尊重兒童差異,針對不同兒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差別性干預手段。
[1] 寇或,王磊.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干預研究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4)
[2]賈蕾, 試析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22(2):110-112.
[3]杜春霞,家庭環(huán)境與同伴關(guān)系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幼兒教育,2010(10):43-46
[4]曾盼盼,俞國良,林崇德, 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視角[J].教育科學,2011,27(1):21-26.
[5]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5.
本研究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 “中小學校長專項”課題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