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紅麗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臨汾 041004)
教育公平與家庭背景、性別、地區(qū)差異
——基于CGSS2013的調查數據
衛(wèi)紅麗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臨汾 041004)
教育公平是我國政府致力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之一,長期以來備受大眾關注。研究其影響因素對于推進教育公平有積極作用。通過使用CGSS2013數據,利用描述統(tǒng)計及OLS回歸方法,分析家庭背景、性別和地區(qū)差異對教育公平的影響。研究可知,政府應繼續(xù)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平衡東中西部及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并從加大教育投資、家庭教育和保障女性受教育權利及地區(qū)之間良好互動方面分析,以此減少家庭、性別和地區(qū)差異對教育公平影響。
教育公平;家庭背景;性別;地區(q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使國民總體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同時地區(qū)、城鄉(xiāng)、家庭間不均衡現(xiàn)象也日益顯著,教育發(fā)展非平衡性凸顯。教育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關鍵因素,其發(fā)展失衡不僅會進一步拉大地區(qū)、城鄉(xiāng)等差距,同時還會通過影響人才儲備而放緩經濟發(fā)展速度。教育資源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度不匹配,使地區(qū)、城鄉(xiāng)間教育差距擴大,加之戶籍制度及家庭觀念限制,進一步加重教育不公平性,并引發(fā)系列社會問題,如擇校問題、貴族學校等。雖然國家不斷加強基礎教育建設,但部分偏遠、貧困地區(qū)嚴重缺乏教育資源、教學設施投資不足,且部分家庭收入與需接受教育人數嚴重失衡,使這些地區(qū)出現(xiàn)低入學率、高輟學率、低教育質量現(xiàn)象。2013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zhí)法檢查報告顯示“在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尤其是邊遠、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初中輟學率較高,有的地區(qū)甚至超過10%。初三學生流失嚴重,初中生外出務工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另外,農村教師隊伍仍存在待遇不高、結構性短缺、隊伍不穩(wěn)等問題。”全國有20多萬名代課教師,其中絕大多數工作在農村學校與教學點,工資收入水平低于在編教師,有的甚至不及在編教師工資收入水平的一半[1]。因此,促進教育公平,是建設創(chuàng)新國家、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應有之義。
影響教育公平諸多因素中,初始稟賦影響最關鍵。初始稟賦主要包括影響教育決策的家庭背景,如父母教育程度、職業(yè)、收入、兄弟姐妹數量及家庭戶籍等;還包括個人能力[2]。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不僅影響教育機會平等性,還是導致教育結果失衡的微觀因素。父母教育程度較高、有豐富文化資本的家庭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氛圍[3],家庭資產增加顯著提高父母教育背景向男孩學校教育的傳遞性,而家庭資產與父母教育背景對女孩的大學入學競爭力具有顯著交互影響[4]。通過與孩子有效溝通,參與孩子作業(yè)輔導及學?;顒拥?,有助于孩子提高學習技能[5]。研究認為擁有較多文化資本的家庭將幫助孩子獲得更高程度學校教育,以使其能夠繼承家庭文化資本。教育傳遞有利于國民素質整體提高,且父母對孩子教育傳遞也存在差異[6]。然而,這種背景也可能對兒童成
長造成負影響,可能因過度享受生活或個人能力與父母期望差距較大,而放棄父母為其創(chuàng)造的機會。同樣,家庭收入及教育投資意愿也是影響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與孩子教育水平基本呈正相關,收入水平較高家庭通常可為孩子提供更多及質量較高教育資源[7],教育投資意愿也更強,但此影響可能在低收入家庭中更明顯[8],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情況相對較差,且這種劣勢會不斷積累并持續(xù)惡化,從而影響子女未來發(fā)展。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合理也會影響教育公平性。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展差距會影響教育經費支出情況,進而導致教育發(fā)展不均衡[9-10]。因此,縮小我國地區(qū)收入差距有利于改善教育不平等。然而,這僅在短期內有效,長期則可能因教育資源數量與質量不匹配而使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11]。同時,教育資源在地區(qū)、城鄉(xiāng)間的分配差異,導致不同學生教育機會及學習成績差距。李春玲分析我國1940年以來教育機會不平等狀況,提出1978年以后我國教育機會不平等程度逐步加劇,家庭教育背景和社會制度因素對教育機會的影響力不斷上升[12]。由于優(yōu)勢教育資源往往集中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地區(qū),其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學規(guī)模及教學質量遠高于偏遠及貧困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數與教學規(guī)模不匹配,加之需開設課程與師資力量失衡,使處于不同地區(qū)的學生接受的教育程度及教育質量差距更明顯[13]。簡單地突破地區(qū)、城鄉(xiāng)限制或重新整合教育資源并不一定能提升教育公平程度,只能使更多人選擇教育水平更高的學校,而部分普通學校可能因招生困難或學生數量較少而使教育資源進一步流失。
整理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項目中數據,分析教育公平影響因素及影響因素間關系。其中,主要研究被調查人及父母受教育情況、家庭收入、被調查人性別、父母就業(yè)情況、戶口所在地等指標,借此分析教育公平影響因素。
(一)家庭背景差異
家庭背景不僅是早期教育差異影響因素的微觀因素,同時這種負影響還可能不斷積累,最終影響子女受教育情況。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為子女提供良好學習、獲取知識氛圍,且子女學習能力可能較高,從而有利于子女接受更多更高質量的知識,促使其受教育水平提升。
由表1可知,子女受教育程度與父母受教育程度相關系數較高,且為正相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接受更高層次教育可能性越高,這可能與在不同教育程度下,父母知識儲備不同有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其可能掌握有關照顧、輔導子女的知識,且能較好分配家庭內部資源,進而為子女提供較多教育投入并創(chuàng)造較好學習氛圍。其中,子女與父親受教育年限相關程度略高于母親對孩子影響,表明父親受教育程度對子女學業(yè)影響高于母親。這可能與家庭教育中過度強調母親作用的觀念不相符,雖然母親陪伴子女時間及程度可能高于父親,但其對子女教育影響多體現(xiàn)在幼年時期,而父親受教育程度對子女影響更長遠。此外,農村父母與子女受教育程度相關性低于城市,這可能是由于除該因素外,其他影響因素較多,如家庭收入、兄弟姐妹數量、性別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子女接受教育程度影響。越來越多農村父母意識到教育重要性,為讓子女接受更高層次教育而外出打工,但這種缺少父母陪伴教育的子女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社會問題,進而影響學習。同樣,外地務工人員的子女能否在當地接受教育也是需關注問題。
(二)性別差異
過去受傳統(tǒng)重男輕女思想影響,女性受教育機會程度與男性存在差異。近幾十年,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使教育性別差距逐漸縮小,但農村性別差異問題仍比城市嚴重,見表2。
表1 子女受教育程度與父母受教育程度相關系數
表2 受教育程度的性別與收入差異
總體而言,接受教育的性別差異依然存在,但差距較?。?年左右),男性收入明顯高于女性,可能與受教育程度有關,由于男性受教育年限高于女性,表明其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此外,由表2可知,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城市,但其性別差距高于城市,而這種差距較小,表明獲得教育的性別差異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可能是由于性別差異通過代際傳遞影響后代,在家庭教育投入一定情況下,父母更傾向于將資源投入到男性身上;同時這也會影響女性社會化過程,降低其受教育意愿,此影響可能會延伸到后代,使性別差異持續(xù)。因此如何化解我國(尤其是農村)性別差異對教育平等性影響值得重視。
(三)地區(qū)差異
由于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程度及政府對教育支持力度差異,使教育地區(qū)差異日益明顯。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地區(qū)分布差異問題,促進優(yōu)勢資源在地區(qū)內合理配置是促進教育公平重點。表3主要分析東中西部及農村與城市受教育年限與收入等方面差異。
表3 子女、父母受教育年限地區(qū)差異
由表3可知,東部地區(qū)的子女、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中西部,且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于農村,收入卻與受教育程度變化方幾基本相同。2012年,東部地區(qū)第一產業(yè)產值比重為6%,而中西部則達14%,且相比于城市居民,大部分農民除農業(yè)收入外,還有其他職業(yè)收入,且在被調查人中,中、西部農村居民分別達到70%、79%,而東部僅43%[14],因此,被調查人的選取情況可能造成地區(qū)間受教育程度與收入不匹配情況。東部地區(qū)城市與農村受教育差距最小,但其父母受教育差距最大,而西部教育情況略優(yōu)于中部,表明其基本呈較好發(fā)展態(tài)勢,總體而言,教育的地區(qū)差距仍然存在,東部地區(qū)普通高等學校數占全國40%,政府對教育投入力度更大,教育設施較完善,進而使更多教育資源集中于東部城市,拉大其與中西部差距。因此,政府還需進一步支持中西部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進而縮小地區(qū)教育差距。
(四)回歸分析
通過分析教育公平影響因素,可知家庭背景、性別及區(qū)位均影響被調查人受教育情況,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方程,驗證各因素如何影響被調查人受教育水平。被解釋變量為被調查人受教育年限,其中小學為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學16年等。解釋變量主要有父母受教育年限、性別、戶籍、父親就業(yè)情況及區(qū)位,其中后四個變量為虛擬變量。具體變量設置及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通過回歸檢驗,調整后的R2為0.46,F(xiàn)值為1 230.38,表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且解釋能力較強。由結果可知,解釋變量基本通過顯著性檢
驗,且影響方向基本與上述差異分析一致。父親受教育程度對子女影響高于母親,因此在注重家庭教育同時,也要關注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地位。雖然母親對子女陪伴時間及程度高于父親,但其影響可能多體現(xiàn)在子女幼年時期,由此可見,父親陪伴的缺失可能會嚴重影響子女接受教育情況,甚至影響其未來發(fā)展。女性被調查者受教育年限可能比男性低1.34年,可見獲得教育的性別差異依然很明顯,還需進一步提高女性尤其是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降低教育性別差異。通過檢驗可知,區(qū)位及戶籍仍是教育差距影響因素,其中戶籍對教育公平影響較大,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學高2.73年,而東部地區(qū)與中西部相差不足1年。因此不僅需要平衡東中西部教育資源,更應注重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此外,被調查人14歲時,父親就業(yè)情況也會影響孩子受教育情況。由于14歲是關鍵時期,此時家庭情況對被調查人受教育情況有重要影響。該階段,父親有無職業(yè)影響家庭收入,進而影響家庭教育投資決策及投入量,最終影響孩子教育情況。
表4 回歸結果
提高家庭教育關注度。家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鏈之基礎,是關鍵所在,但也是教育中易被忽視部分。人們往往把過多關注集中于學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一方面,要弘揚和推動良好家風家教的養(yǎng)成,父母要增加陪伴子女的時間,尊重子女興趣愛好,積極營造有利于子女成長的良好家庭氛圍。收入較低且子女數量較多的家庭,也要盡可能尊重子女受教育權利,保證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要關注邊遠貧困家庭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一方面,鼓勵農民工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城市農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同時通過建立寄宿制中小學、創(chuàng)辦托管中心、建立“代理家長”制度等多種途徑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環(huán)境。
突破城鄉(xiāng)教育限制,尤其是落后思想觀念局限,保障女性受教育權利,同時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我國目前正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tǒng)一城鄉(xiāng)戶口登記制度,有利于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重要舉措。但這種城鄉(xiāng)限制的突破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教育差距,如何合理擴展城市教育規(guī)模以滿足受教育需求增長及如何分配城鄉(xiāng)間學校教育資源,還需政府全局考量、合理統(tǒng)籌規(guī)劃。同時,還需進一步提高女性維權意識,保證其擁有平等接受教育權利。
進一步加大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支持力度,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努力解決城鄉(xiāng)特別是農村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我國政府一直重視國民教育問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思想指引下,各級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但是,從我國教育發(fā)展全局情況可見,仍存在嚴重失衡,還需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教育投入。在平衡東中西部教育資源的同時,不僅要促進義務教育在不同地區(qū)均衡發(fā)展,還需重點發(fā)展中西部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其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完善師資培養(yǎng)及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提高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qū)教師待遇,吸引外部優(yōu)勢資源進入,逐步緩解教育地區(qū)差異。當地政府和學校需完善獎助學金機制并開通綠色通道,幫助困難家庭完成義務教育。
[1]王晨.201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zhí)法檢查報告[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14.
[2]熊艷艷,劉震,周承川.初始稟賦、資源配置、教育擴展與教育公平——關于教育不平等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的述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
[3]Bourdieu P,Passeron J C.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Society and Culture[J].Comparative Education,1978(1).
[4]Huang J.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e Role of Household Asset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3.
[5]Guryan J,Hurst E,Kearney M.Parental Education and Parental TimewithChildren[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8(3).
[6]孫永強,顏燕.我國教育代際傳遞的城鄉(xiāng)差異研究——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實證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7]Hill M S,Duncan G J.Parental Family Income and the Socioeconomic Attainment of Children[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7(1).
[8]Blau D M.The Effect of Income on Children Develop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2).
[9]孫繼紅,楊曉江.我國教育公平發(fā)展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10]楊俊,黃瀟,李曉羽.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差距:中國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8(1).
[11]龍翠紅.中國的收入差距、經濟增長與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12]李春玲.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對教育獲得的影響(1940—2001)[J].中國社會科學,2003(3).
[13]金久仁.不同因素對我國教育公平狀況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的數據分析[J].教學研究,2015(3).
[14]段思凡,盧慧賢.教育收益率的地區(qū)、性別差異:基于CGSS2013的研究[J].創(chuàng)新科技,2015(11).
G521
A
1672-3805(2016)05-0030-05
2016-08-28
衛(wèi)紅麗(1979-),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