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東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在合唱賦格作品中的體現
張東東
(長春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巴赫的賦格以豐富的情感和優(yōu)美理性的結構著稱,他將其應用于宗教合唱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這些作品體現了巴赫對宗教的體驗和世俗情感,以及對合唱賦格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本文以幾首代表性合唱作品為切入點,研究巴赫合唱賦格的藝術特點和規(guī)律,剖析其過程中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問題。同時既是對巴赫賦格研究領域的拓展,也是對當代合唱音樂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巴赫;合唱賦格;人文意識
J.S.巴赫是巴洛克時期偉大的作曲家,他將復調音樂發(fā)展至巔峰。在其作品中,豐富的對位技巧、多彩的和聲手法、復雜的賦格形式、各種各樣的世俗的情感體驗以及對新教教義的理解等因素巧妙地融為一體,為世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巴赫創(chuàng)作了數量繁多的賦格,不但將其用于管風琴眾贊曲等器樂化體裁中,還將其用在以宗教體裁為主的合唱音樂中。
《馬太受難樂》是巴赫最偉大的宗教合唱作品之一,在《馬太受難樂》的第27b分曲中,巴赫應用了較有特點的合唱賦格。這是為兩個合唱隊而寫的四聲部賦格,主題如下:
此主題簡短,同時又富有活力,由男低音呈示。它始于屬調b小調并結束于主調e小調;呈示部(65-81小節(jié)),由兩個合唱隊重合聲部以上四度調性呈示,調性為b-e-A-D-G,最后結束于主調的平行調G大調。連續(xù)上四度調性的布局是此首賦格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部(81-123小節(jié))具有較強的展開意義,分為前后兩部分。第一部分(83-104小節(jié))形成兩個合唱隊的交替對答,具有交替圣歌(antiphon)①的特點。調性布局與呈示部成對稱布局,構成下四度的調性布局,調性為G—D—A-e-b;第一部分結束于兩個合唱隊構成的在平行調G大調上的緊接段中。第二部分(105-127小節(jié)),由較遠關系的#F大調開始,依舊是兩個合唱隊交替圣歌式的布局,但是主題進一步發(fā)展,作了倒影變化,調性布局為上四度變化,調性為#F-B—E—A-e,與呈示部的調性布局遙相呼應。121-127小節(jié)是導入主題再現的間插段。
再現部(127-133小節(jié)),調性為e小調,主題只出現一次,而且在形態(tài)上有較大的變化;最后是五小節(jié)的尾聲。
(一)兩個合唱隊演唱的四聲部賦格。在呈示部中,兩個合唱隊合而為一;在中部,兩個合唱隊形成呼應式的交替布局;在再現部中,兩個合唱隊又形成節(jié)奏模仿的關系。
(二)呈示部的調性布局為上四度;中部第一部分中的調性布局為下四度;而在中部第二部分中調性復為下五度布局。可以說,連續(xù)上四度調性變換的調性布局是該賦格的重要特點。由于再現部較為短?。?17-121小節(jié)),因此呈示部和中部構成了賦格的主體;調性的連續(xù)上四度布局原則構成了此首賦格的內在結構力,這是巴赫在此首賦格中所體現出的最有特點和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調性布局圖示如下:
(三)關于樂隊與合唱的關系,在呈示部中,樂隊以少量樂器與合唱形成對比;在中部的第一部分,管樂和數字低音與合唱形成對比,而其他聲部則以同節(jié)奏支持合唱聲部甚至完全重合合唱聲部;中部第二部分則多強調與合唱聲部的對比;只在再現前的間插段中才有跟合唱隊形成的節(jié)奏模仿;再現時樂隊基本以主調形式支持合唱聲部。
(四)在音樂發(fā)展的過程中,主題不斷發(fā)展變化,比如改動某些音或作自由的倒影變形等。
(一)賦格主題的特點。在巴赫的合唱賦格中,主題的唱詞通常是有重要意義的結論性的寓意,或者具有濃烈情感因素。主題的結構,常與唱詞的結構相統(tǒng)一。
(二)賦格中部的開始調性。在巴赫的合唱賦格中,很多情況下中部主題并不都是直接在平行調上陳述,處理手法靈活多樣。在五首賦格中,只有《馬太受難樂》中的賦格和經文歌第二首賦格是直接在平行調上陳述主題而開始中部的,在巴赫的合唱賦格中,復對位技術還是相當豐富的,如八度復對位、緊接段等。
(三)合唱隊和樂隊編制特點。關于合唱隊和樂隊編制有幾種情況,一是雙合唱隊的賦格,另一個合唱隊只是起著伴奏或襯托,甚至是增加聲部力度的作用;再就是加樂隊伴奏的兩個合唱隊賦格,第二合唱隊不但形成襯托,同時可以對比、呼應等,如《馬太受難樂》中的賦格。
以上通過對巴赫《馬太受難樂》這首具有代表性合唱賦格的簡要分析研究,可以發(fā)現一代復調大師的巴赫,在合唱賦格這種特定復調體裁寫作時的處理手法;它不僅對巴赫合唱賦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還對當代合唱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繁榮提供重要的技術借鑒。同時,在欣賞課的教學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人文音樂古典意識。
注釋:
①見呂常樂碩士學位論文《論巴赫“馬太受難樂”的戲劇性》。
J60-05
A
1007-0125(2016)12-0102-01
本論文為吉林省教育廳項目“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意識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63號)的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