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承
提 要:為了救亡圖存,恢復民族地位,必須恢復和提倡民族主義,恢復和振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作為價值觀的民族主義—國族主義,也就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是民族固有道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及修身、奮斗、調和等精神。不僅如此,還須順應世界潮流,大力提倡自由、平等、民主、民權、依憲執(zhí)政等思想觀念,此乃民族精神的提升更新。
關鍵詞:民族主義;國族主義;固有道德;民族精神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論是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形成發(fā)展的。孫文學說的精髓是三民主義,進一步說,就是用三民主義救中國和改造中國。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恢復和提倡民族主義,恢復和振奮民族精神。
一
《三民主義》一書也叫《三民主義十六講》,是孫中山的代表著作,1924年出版發(fā)行。書中排在首位的是民族主義。仔細研讀,不難發(fā)現《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有兩種含義:一是與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并列對應的關于民族基本問題的學說、理論、主張,這是“民族主義”的廣義;二是作為民族核心價值觀系統表達的“民族主義”,這是狹義。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后者包括在前者之中。狹義的“民族主義”,是“人類圖生存的寶貝”,是“人類生存的工具”。(30頁。按,本文引用孫中山的言論,除特別注明出處外,均見九州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三民主義》一書。以下只注頁碼。)孫中山講恢復和提倡民族主義,用的是這個概念的狹義。
《三民主義》寫道:“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fā)達和種族團結生存的寶貝。中國到今日已經失去了這個寶貝?!保?4頁)“我們鑒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國,要想中華民族永遠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義。要提倡民族主義,必要先把這種主義完全了解,然后才能發(fā)揚光大?!保?頁)“我們現在這樣大的民族,可惜失去了民族思想。因為失去了民族思想,所以外國的政治力和經濟力才能打破我們。如果民族思想沒有丟失,外國的政治力和經濟力一定打不破我們?!保?1頁)而“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2頁)“我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在中國是適當的?!保?頁)這里講的“民族主義”,不是泛指關于民族基本問題的理論、學說、主張(廣義),而是特指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民族主義(狹義)。作為價值觀的“民族主義”,也叫民族思想、民族觀念,指人們具有濃厚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認同感、歸宿感,把民族利益、民族團結、民族尊嚴放在高、大、先、重的位置,積極主動地為民族生存發(fā)展而奮斗、拼搏、獻身,由此形成強大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這個意義上的民族主義,的確是無價之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fā)展、繁榮昌盛,絕對需要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民族主義來支撐。如果削弱、丟失了此民族主義,國家民族必將走向衰敗危亡。
深入推敲,《三民主義》中“民族”這個概念有大、小之分。作為小概念的“民族”,分別指漢族、藏族、蒙族、回族、滿族等;作為大概念的“民族”,指由漢、藏、蒙、回、滿等兄弟民族所組成的中華民族,或者說中華諸民族,此中華民族造成統一的國家叫中國,中國就是中華民族的祖國。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包括漢族和蒙古、回、藏、維、苗、彝、壯、布依、朝鮮、滿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90%以上。我們偉大祖國是人類發(fā)源地之一。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的土地上。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長達四千多年)。傳說中的黃帝和炎帝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中華民族的子孫也叫炎黃子孫(炎黃兒女)。如今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表明自己是中華兒女。海外華僑身在異國,心向祖國,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表達了熱愛祖國、忠于祖國、永不忘本的思想感情。這正是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民族主義—國族主義—愛國主義。
《三民主義》寫道:“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當中參雜的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余人。所以就大多數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同一語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5頁)毋庸諱言,這種說法帶有歷史局限性。準確地說,四萬萬人是一個民族,即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包括漢、藏、蒙、回、滿等諸民族,而以漢族為主體。正確理解的民族主義,不是漢族主義,而是中華民族主義。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其精神實質,還是愛我中華,衛(wèi)我中華,建我中華,振興中華,使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使世界各國平等待我之民族。這不是別的,正是愛國主義。
順便指出,孫中山的思想理論有一個演變過程。他前期的民族主義,主要內容是排滿。興中會和同盟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顯然帶有古代華夏中心主義色彩。1919年孫中山所撰寫的《三民主義》一文,反映了他思想觀念的新變化:“夫漢族光復,滿洲傾覆,不過只是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到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治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睂O中山在《中國革命史》(1923年)中的論述更帶有總結性:“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fā)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對于滿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于中國之內,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之諸民族也。”《中國革命史》還寫道:“對于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發(fā)揮吾國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并驅于世界,以馴致于大同,此為以民族主義對世界之諸民族也?!焙喲灾瑢O中山講的“吾國”指中國,“吾民族”指合漢、藏、蒙、回、滿等各民族為一體的中華民族?!度裰髁x》中,作為民族核心價值觀系統所表達的“民族主義”,也叫“國族主義”;恢復和提倡民族主義—國族主義,也就是弘揚愛國主義。
二
前面提到,《三民主義》講中國失去了民族主義這個寶貝,而民族主義(狹義)與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度裰髁x》寫道:“中國的人只有家庭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保?頁)“中國退化到現在地位的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族的精神。”(42頁)“抵抗外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這種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保?0頁)“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要先恢復民族的精神?!保?1頁)言下之意,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寶貝,恢復和振起(奮)民族精神是關系民族發(fā)展成敗的大事。
民族精神包含豐富內容。大家公認,其核心是愛國主義,也就是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蔡元培說:“人民愛國心之增長,為國運之消長所關。有國于此,其所以組織國家之具,雖莫不備,而國民之愛國心獨無以副之,則一國之元氣,不可得而振興也?!薄肮蕫蹏?,實為一國之命脈。有之,則一切國家之原質,皆可以陶冶于其爐錘之中;無之,則其余皆駢枝也?!薄皭蹏恼撸酒鹩谌嗣衽c國土相關之感情,而又為組織國家最要之原質,足以挽將衰之國運,而使之隆盛,實國民最大之義務,而不可不三致意者焉。”(《中學修身教科書》)蔡元培講的愛國心,也就是愛國主義。它的確是一國之元氣和命脈,組織國家最重要之原質,國民最大之義務和責任。展開來講,對國家(祖國)、民族(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熱愛,對國家民族這一巨大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認可,對國家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銘心鏤骨,對國家民族核心利益(領土、主權、人口、資源、尊嚴、榮譽)的堅決維護,以及本國本族各成員之間的團結合作和血濃于水的感情,這就是愛國主義?!度裰髁x》寫道:“什么是主義呢?主義就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保?頁)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2頁)。他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偉大口號,畢生為此而斗爭,是踐行愛國主義的典范?!度裰髁x》一書雖然沒有直接講“愛國主義”,講的是“民族主義”和“國族主義”,認為“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1頁)——這其實就是愛國主義——既如此,那么恢復和提倡民族主義,就是恢復和振起民族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恢復和提倡民族主義,意味著恢復和振起民族精神。
當今流行觀點認為,中國人歷來熱愛祖國,中華民族的國家觀念和愛國主義傳統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度裰髁x》卻寫道:“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所以中國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因為這種主義深入人心,所以便能替他犧牲。至于說到對于國家,從沒有一次具極大精神去犧牲的。所以中國人的團結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還沒有擴張到國族?!保?-3頁)“外國人常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中國人對于國家觀念,本是一片散沙,本沒有民族團體。”(48頁)孫中山當年的論斷與當今流行觀點判然有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筆者認為:第一,孫中山說中國人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家觀念和國族主義,如同一片散沙,被外國人蔑視和欺辱。這個批評很尖銳,言辭激烈,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旨在喚起國人的覺悟猛省?!八载熤?,實以愛之切也”。當時相當一批仁人志士、先知先覺者,都持類似觀點。
第二,中國人失去民族主義,缺乏國家觀念,是長期封建專制和殘暴政治造成的,不能責怪平民百姓。梁啟超說:“大抵愛國主義,本為人人所不學而知,不慮而能。國民而至于不愛其國,則必執(zhí)國命者厝其國于不可愛之地而已?!薄叭酥猩诖藝玻О倌曜孀谘獨庵评m(xù),丘墓室廬之所棲宅,粥歌哭之所憑借,妻孥云來之所怙恃,此而不愛,孰為人情?況吾國人者,亢宗之念,懷土之情,以校他族,強有加焉,語于愛國,宜無待教誨激厲。然而吾民乃以不愛國聞于天下,豈果吾民之不肖至于此極哉?彼蓋求國之所以可愛者而不可得,故雖欲強用真愛焉而亦不可得也?!保ā锻炊ㄗ镅浴罚?/p>
第三,孫中山認為,中國堅強的家族和宗族團體并非全無是處,它具有二重性,值得加以利用,“可由宗族主義擴充到國族主義。我們失去了的民族主義要想恢復起來,便要有團體,要有很大的團體。我們要結成大團體,便先要有小基礎,彼此聯合起來,才容易成功?!敝袊梢岳玫男』A,便是宗族主義?!爸袊鴩窈蛧医Y構的關系,先有家族,再推廣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國族,這種組織一級一級的放大,有條不紊。”(48頁)當務之急,就是讓“各姓的團體都知道大禍臨頭,死期將至,都結合起來,便可以成一個極大的中華民國的國族團體。有了國族團體,還怕什么外患?還怕不能興邦嗎?”(49頁)言下之意,將家族觀念和宗族觀念擴充放大,在此基礎上形成、確立民族主義—國族主義。只要中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極大的中華民國的國族團體”,就可以消除外患,振興國家。
第四,國人的國家觀念、國族主義之升降強弱,與國運盛衰密切相關。梁啟超說:“夫敵國外患之乘,最足以促國家觀念之發(fā)達,此有生之恒情也。”(《痛定罪言》)蔡元培說:“人民之愛國心,恒隨國運之盛衰。大抵一國當將盛之時,若垂亡之時,或際會大事之時,則國民之愛國心,恒較為發(fā)達。”尤其是“國之將衰也,人人懼祖國之淪亡,激勵忠義,挺身赴難,以挽狂瀾于既倒,其悲壯沉痛亦有足偉者?!保ā吨袑W修身教科書》)鴉片戰(zhàn)爭以后,面對帝國主義列強蠶食鯨吞,民族危機深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寧有完卵?”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國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精神,較之從前正在激發(fā)增長、昂揚蹈厲,這是不爭的事實。黃遵憲寫道:“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wèi)無窮填海心?!绷簡⒊娫疲骸懊蛻浿性驴砂?,蒼黃天地入蒿萊。何心更作喁喁語,起趁雞聲舞一回?!鼻镨嘤性姡骸叭f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备咝褚矊懥艘皇住稅圩鎳琛罚骸叭暌嗍澜缟蠠o價之產物兮,汝豈不足以驕夸!我愿為祥鳳兮,恣披拂掃蕩而莫我遮,以激起汝自由之錦潮兮,以吹開汝文明之鮮花。”這些詩句表達的,正是那個時代民族精神、國族主義的恢復、振奮、昂揚。
第五,在民族精神和國家觀念的有無存失問題上,在恢復、提倡、振奮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這件大事上,有必要引用《三民主義》中的如下思想:社會成員大體劃分為三種人。第一種人叫做先知先覺,是人類中的發(fā)明家;第二種人叫做后知后覺,是宣傳家;第三種人叫做不知不覺,是實行家。“世界上的大事,也都是全靠那三種人來做成的。但是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實行家,都是不知不覺,次少數的人便是后知后覺,最少數的人才是先知先覺。世界上如果沒有先知先覺,便沒有發(fā)起人;如果沒有后知后覺,便沒有贊成人;如果沒有不知不覺,便沒有實行的人。世界上的事業(yè),都是先要發(fā)起人,然后又要許多贊成人,再然后又要許多實行者,才能夠做成功?!保?24-125頁)我們深信,先知先覺帶后知后覺,再教育啟發(fā)不知不覺,發(fā)起人引領贊成人,幫助和依靠實行的人,一定能弘揚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
三
《三民主義》認為,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是民族固有的道德,恢復民族精神主要是恢復固有的道德。“大凡一個國家,所以能夠強盛的緣故,起初的時候都是由于武力的發(fā)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的發(fā)揚,便能成功。但是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蔽覀儸F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能恢復?!保?2頁)民族固有的舊道德,既有維護封建專制并為之服務的一面,也有批判這個制度的一面。它既有民主性精華,也有封建性糟粕。孫中山說“恢復固有的道德”,其實是指恢復傳統美德,而不是恢復古董,率由舊章:“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要保存,不好的東西才可以放棄。”(53頁)這里顯然有批判繼承的意思。
傳統文化中的德是一個內容龐雜的體系,包括仁、義、孝、悌、忠、信、禮、樂、慈、善、誠、正、直、公、剛、和、謙、敬、恕、厚、勤、儉、忍、讓、順、智、勇、貞、廉、恥等。古人還對諸德進行提煉概括,如孔子講“智仁勇三達德”;孟子講“四心”“四端”,即“仁義禮智根于心”;管子和顧炎武講“仁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董仲舒講“三綱五常”,其中“五?!敝浮叭柿x禮智信”;《逸周書》講“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文苑英華》講“榮十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傳家寶》講“八寶”,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三民主義》寫道:“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再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保?3頁)這里把民族傳統美德簡明扼要地概括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字,堪稱獨具慧眼,別開生面,取精用宏,探驪得珠;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下面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孫中山把“忠孝”擺在民族固有道德的首位,寓有深意新意。梁啟超說:“吾中國相傳天經地義,曰忠孝,尚矣!……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二者缺一,時曰‘非人?!保ā缎旅裾f》)在這個問題上,孫、梁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古籍中的“忠”,主要是忠君,所謂“精忠報國”,主要是報效君王和朝廷,也就是對君王忠心耿耿、不懷二心、逆來順受、絕對服從。這分明帶有皇權專制主義的烙印?!度裰髁x》寫道:“現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為到了民國,便可以不講忠字;以為從前講忠字是對于君的,所謂忠君?,F在民國沒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用”,這是誤解?!耙驗樵趪抑畠龋骺梢圆灰?,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忠字可以不要,試問我們有沒有國呢?我們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國呢?我們現在說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說忠于民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犧牲亦所不惜,這便是忠。”“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國,要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保?3頁)這番解釋,不僅是對固有道德的繼承,而且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老樹嫁接新枝。孫中山本人的確做到了忠于國,忠于民,忠于事,“就是把生命去犧牲亦所不惜”。
二、忠與孝密不可分?!度裰髁x》寫道:“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其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在?,F在世界上最文明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保?3-54頁)孫中山推崇孝,講忠孝可以強國,無疑是對的,但對固有道德中的孝缺乏分析批判。筆者認為,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瑕瑜互見,善惡混雜,應加以揚棄?!缎⒔洝穼懙溃骸胺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薄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必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辈澐殖鎏熳又ⅰ⒅T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大類,這難免繁瑣、偏頗、勢利,缺乏真情實感?!缎⒔洝份d有二十四孝故事,廣為流傳。其中郯子鹿乳奉親、蔡順拾桑供親、黃香扇枕溫衾、老萊子戲彩娛親、漢文帝親嘗湯藥等故事,生動體現了孝道,是大善。孟宗哭竹生筍、王祥臥冰求鯉、姜詩家涌泉躍鯉等故事,帶有迷信色彩,善中有惡。至于郭巨埋兒的故事,十分荒唐,不僅扭曲孝道,而且違反人道,虛構了一個天道。它不是善,而是惡,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三、如果對民族固有道德體系做畫龍點睛式的概括,那就是“仁義”二字。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主干的儒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仁義。孫中山把“仁義”二字拆開,定義為“仁愛”和“信義”,其中“信義”一詞重在“信”(守信)。《三民主義》寫道:“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在政治一方面所講愛的道理,有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蔽覀儭鞍讶蕫刍謴推饋恚偃グl(fā)揚光大,便是中國固有的精神”?!爸v到信義,中國古時對于鄰國和對于朋友都是講信的,依我看來,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中國人講一句話比外國人立了合同的,還要守信得多?!薄叭毡镜男帕x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比外國要進步得多。”(54-55頁)筆者認為,古籍中的“義”,除了信義外,還有道義、正義、大義、理義等內涵?;謴凸逃械赖?,用“義”字救中國,除信義外,還應該講“見利思義,以義導利,義中取利”,而“義者,宜也”;還應該講“見義勇為、大義凜然,以義為上,義薄云天”;講“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講“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尤其是在國民革命中,在反對殖民主義者的斗爭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這是義;“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這是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為法西斯賣命,比鴻毛還輕”,這也是義。也就是說,固有道德中的仁義,除《三民主義》講的“仁愛信義”外,還有其他值得繼承弘揚的重要內容,丟掉了實在可惜。
四、在固有道德體系中,“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對禮的論述甚多。先秦人所謂“禮”有兩種含義,一是確認維護分封世襲宗法等級制度,二是舉行冠、婚、喪、祭、燕(宴)、射、朝、聘等儀式;前者支配后者。在古代,禮不僅是道德規(guī)范,更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制度安排和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作為區(qū)分親疏貴賤等級的標準,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農農、工工、商商、士士等各得其所,防止爭和亂,達到和,是禮突出的社會政治功能。它既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wěn)定;又維護等級差別和階級統治,其性質和作用有善也有惡。古代的禮(禮儀、禮節(jié)、禮教、禮制)相當周密詳細,名目繁多,其中不少庸俗的、繁縟的、虛偽的、形式主義的、鋪張浪費的、勞民傷財的,甚至不人道、反人性的東西。禮,旨在用文明代替野蠻,但在其演化過程中,有時恰恰損傷、破壞文明而助長野蠻。人們發(fā)出感嘆:“禮教害人吃人”,“禮呀禮,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三民主義》不把“禮”作為固有道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對古代流傳甚廣、影響極大的“五?!?,只采用其中的仁義智信,唯獨舍棄了禮,這很有見地和勇氣,難能可貴,是對傳統綱常倫理的揚棄,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
四
按照《三民主義》的描述,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國族主義;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從道德角度講)。不僅如此,挽救危亡和振興中華,在恢復和振興民族精神方面,還包括如下一些內容和要求。
一、《三民主義》寫道:“我們舊有的道德應該恢復以外,還有固有的智能也應該恢復起來……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精神,不但要喚醒固有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識也應該喚醒。”尤其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這就是我們的政治探索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保存的……但是自失了民族精神之后,這些知識的精神當然也失去了?!保?6頁)“何以中國要退步呢?就是因為受外國政治經濟的壓迫,推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國人不修身?!币虼吮仨毣謴秃吞岢奚砭??!拔覀儸F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的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后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保?8頁)
二、《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是古人對民族精神的著名定義?!度裰髁x》寫道:“人類要能夠生存,就須有兩件最大的事:第一件是保,第二件是養(yǎng)?!北:宛B(yǎng),意味著競爭、斗爭?!叭祟愐诟偁幹星笊妫阋獖^斗,所以奮斗這一件事,是自有人類以來天天不息的。人類由初生以至于現在,天天都在奮斗之中?!保?4-65頁)由于有競爭、奮斗,世界才能進化。從世界進化史看:“第一個時期是人同獸爭”,“第二時期是人同天爭”。第三個時期是人同人爭,“世界自有史以來,都是人同人爭”。人同人爭,包括國同國爭,這個民族同那個民族爭,人民同君主爭,善人同惡人爭,公理同強權爭等。(69-70頁)由此引申出一個結論,國家、民族要生存發(fā)展,必須天天奮斗,而奮斗精神正是自強不息精神。
三、《三民主義》寫道:“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是愛和平。”“說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這種特別好的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后對于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而且要發(fā)揚光大?!保?5-56頁)與此相聯系,孫中山倡導調和?!度裰髁x》寫道:“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沖突。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謀利益,大多數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保?64-165頁)孫中山對調和的分析是一種遠見卓識,而調和與和平都是“和”。古人一再講:“以和為貴”“和實生物”“和氣生財”“和衷共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流”“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北京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以和字命名,很有象征意義。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讓國內觀眾也讓全世界電視觀眾看到了一個“和”字??梢哉f,“和”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一大特征。
四、中國歷史上封建專制登峰造極,皇權專制主義根深蒂固;只有君權,沒有民權;只有君本,沒有民本(古籍中雖然也講民本,但那是臣民,還不是現代意義的公民)。古代中國人嚴重缺乏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法治等觀念,表明民族精神存在缺失。孫中山說:“三民主義就是平等和自由主義?!保ā度裰髁x是造成新世界的工具》)同盟會曾莊嚴宣布:“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切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薄度裰髁x》寫道:在君權時代,皇帝就是國家,把什么權都拿到自己手里,專制到極點,弄到人民不能忍受。“人民到不能忍受的時候,便一天覺悟一天,知道君主專制是無道,人民應該要反抗,反抗就是革命……民權革命是誰同誰爭呢?就是人民同皇帝相爭?!保?9頁)“世界的潮流,由神權流到君權,由君權流到民權;現在流到了民權,便沒有方法加以反抗?!保?5頁)“權就是力量?!薄懊駲嗑褪侨嗣竦恼瘟α?。”(64頁)“我們要講民權,便不能不先講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名詞?!保?9頁)一定“要把這個大權完全交到人民手內,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權可以直接管理國事。”(145頁)孫中山堅決反對封建專制,大力宣傳倡導自由、平等、民主、民權、法治等思想觀念。此舉順應時代潮流,合乎人群需要,有利于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且能促進民族精神的提升更新。
五
孫中山在談到民生主義時說:“共產主義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的實行。”(175頁)“共產主義既是民生主義的好朋友,為什么國民黨員要去反對共產黨員呢?”(180頁)他還提出了著名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促成了北伐戰(zhàn)爭。孫中山逝世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勝利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期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此過程中,絕對需要極大地振奮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思想觀念、道德倫理、心理氣質、習俗習慣等的集中表現,有應然與實然之分:應然指理想境界,實然指現實狀態(tài),二者之間存在差距。本文講的是作為理想境界的即應然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生存發(fā)展、繁榮昌盛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精神紐帶和精神旗幟。民族精神根植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黨中央提出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英明正確的決策。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形成當代的中華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國精神。中國夢、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三者緊密結合,相互支持、促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中國精神。
弘揚中國精神,不是簡單地恢復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而是對它做繼承轉化創(chuàng)新;相對于《三民主義》提倡的民族精神(內容見上述)而言,也是繼承中有超越和豐富、發(fā)展。關于中國精神的科學內涵(基本內容),理論界正在熱烈討論。筆者根據有關資料,把它歸納為12項內容,即愛國、忠孝、仁義、誠信、中正、自強、包容、和諧、法治、勤儉、務實、創(chuàng)新等精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三十多年中,我們國家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各項事業(yè)取得輝煌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些碩果中都貫穿、體現著中國精神。孫中山九泉有知,他一定會說:“桐花萬里關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長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勝舊人”。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