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波
摘 要: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興趣至關重要,有了興趣才能提供持久的學習動力,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的方法:引起興趣、激發(fā)興趣、調動興趣、鞏固興趣。
關鍵詞:歷史;興趣;培養(yǎng)方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則是產(chǎn)生學習動力的源泉。誠然,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至關重要。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二十世紀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覺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大凡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學者和科學家都將“興趣”作為成功的第一要訣,可見其有多么重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更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提供持久的學習動力,才能產(chǎn)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才能由“教師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蚁矚g學”“我要學”。因此,歷史教師應加強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明確目的,引起興趣
對初中生來說,不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明白學歷史究竟有什么用,延續(xù)陳舊的錯誤認識:“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認為歷史就是“副課”,加之現(xiàn)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心中覺得副課之類,不必掛齒,一心專攻數(shù)理化,這樣很難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教師應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改變歷史是副課的錯誤思想,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一個人要全面發(fā)展,提高整體素質,不僅要有歷史知識,還要有唯物史觀、歷史辯證能力等,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社會和思考人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懂得學習歷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重新樹立學習歷史的信心。
二、真情感化,激發(fā)興趣
初中生剛脫離父母愛的窠臼,情感上需要較多的關心和愛護,教師應給予學生及時貼切的溫暖和關愛,用真情去感化、用真心去打動。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睂W困生給予鼓勵和幫助、對進步生以激勵和表揚、對學優(yōu)生以信任和贊賞,使學生感受到愛的滋潤,便會產(chǎn)生無形的動力。經(jīng)常和學生談心、交流、溝通,深入到學生中間,以淵博的知識、高尚的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做學生生活上的“父母”、學習上的“良師”、情感上的“益友”。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愛歷史老師,定當喜歡歷史老師上的課,定當對歷史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
三、多彩課堂,調動興趣
大多數(shù)學生感覺歷史課枯燥乏味,認為無非就一些時間、人物、事件、性質、意義等,所以產(chǎn)生厭課、厭學情緒,也就對歷史課不感興趣。這要求歷史教師在授課時,根據(jù)課程內容和特點,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趣味講授,變枯燥為生動、變乏味為有味,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
1.巧妙導入,引發(fā)興趣
教師在授課前設計巧妙的導入,一下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情境中,給學生注入學習的興奮劑。比如利用懸念導入法、故事短劇導入法、成語典故導入法等不同形式的導入法,把學生引入課堂學習的情景中來,產(chǎn)生興趣。在講七年級上冊《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一課時,通過講述“楚王問鼎”“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等熟知的成語故事導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講七年級下冊《君主集權的強化》一課時,通過播放視頻音樂《向天再借五百年》,借用鏗鏘有力、氣勢雄渾的音樂感染學生,緊接著提問學生清朝什么時候建立,康熙王朝怎么逐漸強大起來的,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產(chǎn)生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
2.變換教法,強化興趣
教師要深挖教材,通過靈活多變的教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秦王掃六合》一課時,讓學生自編自演歷史短劇,表演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獨霸天下的高傲姿態(tài),自稱“始皇帝”,口語“朕”,屬下稱他“陛下”“皇帝”,朝堂上設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情節(jié),使學生既掌握有關歷史知識,又能感受到課堂的生動有趣,在趣中求樂,樂中求知。
3.精煉的語言,增加興趣
由于歷史課大多講述歷史知識,教師上課必須做到語言精練。言簡意賅、準確恰當、抑揚頓挫、感情充沛,始終用語言牽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表達出明確的愛與憎。朝代興我們興、朝代衰我們哀,人慧我頌、人庸我恨,緊緊抓住學生的每根神經(jīng),讓其活躍起來,處于興奮狀態(tài),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反之,語言平淡、沒有激情的表述,自然吸引不了學生,久而久之覺得歷史課就沒有什么意思,便產(chǎn)生了厭課情緒。所以,歷史教師的語言對課堂的成效也是很關鍵的。
四、課后活動,鞏固興趣
很多教師不重視單元后的活動課,這既不符合教學大綱要求,也不利于鍛煉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更不利于對歷史興趣的培養(yǎng)。比如初三歷史下冊“活動二,戰(zhàn)地采訪”讓學生扮演戰(zhàn)地記者的角色,去采訪、報到反法西斯必勝的事實,既了解了二戰(zhàn)的相關知識,又鍛煉了多方面能力,又增添了對歷史的興趣。除了搞好課本安排的活動課之外,教師設計或者與學生共同設想其他更多的活動,如事件接龍、歷史知識擂臺、猜猜想想、課外閱讀競賽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歷史的強烈興趣。
總之,培養(yǎng)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至關重要,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以便讓學生以較高的熱情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真正變“老師要我學”為“我要學”,以便在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喜梅.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各界文論,2007(4):51-52.
[2]張彩琴.培養(yǎng)主動學習興趣,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