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雯 盧彪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002)
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的技術文化風險
李蘇雯 盧彪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002)
技術創(chuàng)新是技術史前進的動力,人類每一次社會變革都與技術創(chuàng)新密不可分。技術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新技術不僅帶來各種人工制品,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技術創(chuàng)新是技術史前進的動力,它帶給我們的不止是物質生活的改變,更是一種文化上的沖擊和挑戰(zhàn)。技術文化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靈魂,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操作性文化。這種操作性文化帶來的是多層次的風險。因此,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為技術設定適度的邊界,是我們對待技術應有的積極態(tài)度。
技術創(chuàng)新 技術文化 操作性文化 風險
縱觀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史,沒有哪一個時代的人類生存發(fā)展會像今天這樣更加依賴于技術。在技術給人們帶來富足的物質生活、擴大的人際交往和對未來無窮遐想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技術化生存的風險無處不在。其中,技術創(chuàng)新所帶來的技術文化風險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探究。
技術創(chuàng)新是技術史前進的動力,人類每一次社會變革都與技術創(chuàng)新密不可分。技術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新技術不僅帶來各種人工制品,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正以一種文化角色作用于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習慣。
技術文化是一種操作性文化。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認為:文化是由技術、制度和觀念三個子系統(tǒng)所組成。而技術可以區(qū)分為“操作物體的自然技術、操作人類行為的社會技術和操作概念的思維技術”[1]。在對技術文化的操作性文化本質進行剖析時,我們分別從技術文化的器物層、制度層和觀念層進行論述。技術文化離不開操作性文化,操作性文化是技術文化的核心[2]。然而,操作性文化帶來的是一系列的風險。
2.1 操作性文化帶來形成單一的、片面性的世界觀的風險
操作性文化具有操縱、簡化和合理化的特點,在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現代技術的同時,操作性文化在無形之中重塑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改變著人們的世界觀。在技術的使用過程中,為確保技術的合理性原則和可運行原則,著重強調技術程序的有序性,相反的,就會把任何無序性作為有害和不利于操作的因素加以排除[3]。然而,無序性一方面代表著破壞性,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在技術化生存的時代,技術常常以合理性自居的、無意識的、被普遍化了的簡化和擺布的活動方式出現。
2.2 操作性文化帶來人的“存在的遺忘”
“技術的發(fā)展不止引起解放的過程,它也引起新的人操縱人的過程,或者社會實體操縱人類個體的過程?!保?]對于人類來說,技術的日趨發(fā)達就是我們的異化方式。人們發(fā)明了為人類服務的技術,而人們又使人類處于為這些技術服務的地位。無論后現代主義的反現代性,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技術的資本主義運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技術帶來的操縱文化的危害性。
2.3 操作性文化給整個文化系統(tǒng)帶來風險
一項技術的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往往文化選擇的結果,不符合人們價值觀念價值取向的技術從研發(fā)階段就會被遏制。比如人們禁止一切形式的人體及器官的買賣、禁止一切形式的對于遺傳基因的刻意修改。然而,當新的技術被接受的時候,接受該技術的文化也會發(fā)生激烈的變化。現代社會,技術在生活中廣泛使用,新的技術文化不斷涌現,形成了汽車文化、通信文化和網絡文化等文化形式。顯然這些文化并非純粹的技術文化,其中蘊含著各種社會文化價值,而且,還有很多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價值觀。
3.1 整合技術合規(guī)律性與技術合目的性
技術創(chuàng)新必須以減少人類的痛苦,提升幸福感為最終目標。人性化和生態(tài)化的技術,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因為其符合人類的最終福祉,最終必將導向市場。舉例來說,可降解的塑料袋,雖然生產成本高,短時間內看不到巨大的利潤,但因其是環(huán)境友好型的技術,通過科學營銷必將成為人們主動選擇的產品。相反,如果企業(yè)僅僅看重利潤,開發(fā)廉價、不易降解、對人們身體有害的技術,最終必將面臨被譴責和倒閉的風險。因此,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整合技術的合規(guī)律性和技術的合目的性。
3.2 契合技術操作性與技術人性
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必須主動整合技術操作性與技術人性。也就是說,在技術的研發(fā)階段應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技術越是有機地融入人,就越能被人無痛苦和異化感地接受,也就越能起到內在地幫助人造福自己的效果,從而也就是越人性化的技術?!碑斎唬俗鳛樾袆诱咚呢S富的主觀能動性和中介性,在技術化生存的倫理風險產生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3 融合技術創(chuàng)新與技術文化
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技術與人文之間的對話。一方面,社會各階層和群體對于一項新技術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夠實現各種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無障礙的技術風險溝通,那么就能在技術的研發(fā)階段有效地規(guī)避和預防技術風險,建立起一種良好的溝通平臺是一種值得期待的嘗試。另一方面,一項新技術的產生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的文化系統(tǒng)造成沖擊,加強技術與人文之間的對話能夠平緩地完成這一過程。任何主流技術的形成,必定與一定的文化、制度等互相耦合。技術不能與技術結構相分離,一架機器只有與其他機器共同構成生產系統(tǒng)時才能發(fā)揮其功能。因此,構建新型的技術文化,將尊重人和技術的剛性原則與技術文化的柔性要求并重,是現時代的要求也是技術創(chuàng)新蓬勃發(fā)展的基礎。
[1]董光壁.科學與倫理學——人類價值的重建[J].科學文化評論2004(2):38—46.
[2]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50.
[3][法]埃德加·莫爾.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3,80,81.
[4][蘇]格·姆·達夫里揚.技術·文化·人[M].薛啟亮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