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蘭 (廣東省廣州市廣東實驗中學,510055)
年輕教師上體育公開課的現狀分析和建議
曾靜蘭 (廣東省廣州市廣東實驗中學,510055)
1.對開設公開課的目的存在有認識上的偏差
公開課教學開設于20世紀50年代,教師們歷經長期實踐和經驗總結基本形成共識,開設公開課的目的是為探討教學規(guī)律、研究教學內容和方法、推廣教學經驗、開展教學改革試驗、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等。而當前教育部門和很多學校不斷豐富公開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強調了公開課在評定教學成績、選拔教學能手、晉升職稱及檢驗學校辦學水平等方面的“評優(yōu)”功能,體育教師對開設公開課的目的就產生不同看法,部分年輕教師因此滋生公開課教學為“任務教學”、“選拔教學”、“榮譽教學”等思想認識,功利化思想趨向嚴重。
2.對公開課教與學的關系處理不恰當
公開課是一種“觀摩教學”的特殊形式,是通過教師授課、同行或專家觀摩評課的方式實現的教學交流活動,在教與學的關系處理上容易產生3個誤區(qū):一是過分夸大“表演”功能。為觀摩而演,非為學而教,公開課逐漸演化成“表演課”、“作秀課”,甚至還出現“公開課”作假的現象;二是過分美化課程設計。為做“示范”課、“標準”課而設計課程,過于注重教學組織形式而忽略學生的學習效果,脫離教學實際,遠離常態(tài)教學;三是過分強調“教”的過程。變教師的教學“主導”為教學“主體”,“教”與“學”的過程不明顯,違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規(guī)律,公開課上成整齊劃一的體能訓練課。
3.與上好公開課應具備的素質還有差距
上公開課考驗教師在選課、設計、做課的過程中的教學基本功,包括理論基礎、講解示范、組織調動、總結評價等各方面能力素質。年輕教師主要教學經驗上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學基本功不扎實。例如,口令不準確、講解方法選用不當(先示范再講解,還是一邊示范一邊講解),隊伍的調動方法、時機不恰當等;二是預定教學目標掌握不好。不同年級不同教材不同類型的課,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如新授課和復習課比較,新授課教的時間肯定比復習課時間長,復習課的練習密度和強度要大過新授課;解決的教學難點、重點問題也各不相同,如不同學生運動量的大小、對動作的難易程度掌握等;三是對隨機問題的出現預計不充分。在學生對課程的興趣狀況、對運動負荷的適應能力、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場地設施的使用等各方面缺乏預計偶發(fā)事件出現的方法和經驗,以及利用策略或調控處理辦法。
1.準備工作充分
年輕教師都能認真做好公開課準備工作,認真設計教案,教案編排精美,能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動量等方面全方位考慮,同時安排場地設計、器材使用、音樂配合的都有一定特色;能夠主動開展課前磨課、說課,積極進行課后反思、看評課、反復修改教案。
2.教材內容多樣
有籃球、田徑、足球、武術、跳繩、排球、健美操等內容,在教學風格上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各校的體育教學特色和風格,展示了校風、學風,展示了教師和學生的風采。
3.教學手段豐富
教師們?yōu)榱藢崿F教學目標,選用不同的教材內容,根據不同年級自己學校學生特點,采用了很多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達成目標。如掛輔助練習器材在籃筐下,讓學生體會徒手行進間上籃動作;又如雙手擊標志物,體會立定跳遠向上擺臂動作;在鞋內側貼標志,體會腳踢球位置等。
4.教學展示亮點多
在上課過程中,年輕教師充分發(fā)揮各自特色,有的教學基本功扎實,口令、隊列隊形操練漂亮,精神面貌佳;有的組織到位,教學流暢,示范標準,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并且運動量、練習密度都恰當,教學效果好;有的課堂常規(guī)落實到位,體育骨干培養(yǎng)有特點,場地器材準備用心,自制教具有特點;有的語言表達清晰,教態(tài)自然,有親和力,示范動作到位。
1.正確認識、理解和運用公開課
公開課是來源于常態(tài)課,服務于常態(tài)課,最終促進常態(tài)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公開課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收獲;應該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客觀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師生的真實水平;應該具備教學研究的價值,對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yè)成長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應該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讓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防止人為夸大“公開課”的功利作用,將“公開課”演化成“表演課”,甚至出現“公開課”作假的現象。
2.拓寬學習形式提高理論素質
年輕教師要不斷通過在業(yè)務素養(yǎng)上查找、瞄準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自覺加強教育教學理論自學或網絡學習,研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撰寫讀書心得;認真鉆研教材,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術,研究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依據教材來確定教學任務,不斷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多聽教學專題講座和參加教學研討會,加強經驗總結交流,做好“教例研究”及成果轉化,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積極參加教科研工作,申報校級以上課題研究,每學期結合教學實踐撰寫教學總結、“調查研究”論文,加強反思并尋找策略,爭取在校級或區(qū)級刊物上發(fā)表交流。
3.組織常規(gu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是通過老教師的帶教指導,使青年教師盡快熟悉教材,熟悉教學業(yè)務,正確選用講解、示范、練習等各種教學手段,熟練運用教學語言組織教學或采用非語言手段組織教學,如用目光、手勢、表情、體態(tài)等來組織教學,控制教學秩序和節(jié)奏;二是發(fā)揮教研組、備課組的作用,共同研究、探討教學策略,能者為師,形成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使青年教師增強研究意識;三是激發(fā)年輕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維。打破長期以來教研活動中老教師“說”、年輕教師“聽”的格局,充分發(fā)揮年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解除體制機制對年輕教師思想的束縛,讓年輕教師擔當教研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展“我與名師同上一節(jié)課”的教研活動,在每個年級開展名教師上示范課、骨干教師上研討課、年輕教師上觀摩課的活動。統(tǒng)一制訂了“以發(fā)展上肢力量、心肺耐力為主”為教學目標,但上課教師可以自己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每位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專長,積極準備,認真專研,同堂競技,教學效果良好。年輕教師也從名教師、骨干教師那里學到很多教學技巧和方法,老教師也從年輕教師那里感受到創(chuàng)新和改革。
4.主動開展公開教學
年輕教師應認真參與每一次教學活動,敢于接受各種教學任務,積極吸收成功的公開課教學經驗,思考各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得失,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的具體情況,綜合地選擇和運用講解、示范、練習等各種教學手段,以公開課的標準要求上好每一堂常態(tài)教學課,并主動邀請老教師看課、評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在不斷的備課、上課、評課、反思、改進的過程中磨合,才能有實質上的突破?!袄蠋煛本驮谏磉叄平M同備課組同事就是最好的“老師”,一堂簡單的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包羅著諸多知識面與知識點,這和教學質量的高低存在最直接的關系,從每一堂體育教學課去研習嘗試,可以看老教師是如何準備的,看老教師是如何在教學中講解的,再對比自己的課堂教學,再思考、修改。不斷地重復,教學能力、教學質量必然會提升。筆者所在學校的年輕教師工作后,要完成上崗課、轉正課、“青藍工程”評比課、科組組織的調研課、學校開放日接待課,還要參加各類各級體育公開課評比活動。每一次這樣的教學活動,都要按照上課要求認真準備。自己先構思好教學設計,說課給結對的師傅聽,并做好修改;請備課組同事看課并積極改進。在參評前還要請科組教師集體看課、評課,提出改進意見。只有經過這樣反復磨課,才能更好地提高個人教學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