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虎,金友林
(上海市崇明縣青少年業(yè)余體育學校,上海 202150)
少兒中長跑運動員同步訓練模式探索
金 虎,金友林
(上海市崇明縣青少年業(yè)余體育學校,上海 202150)
分析業(yè)余體校少兒中長跑運動員訓練情況,認為“大鍋煮”訓練是導致業(yè)余體校中長跑訓練成才率普遍不高的原因。探索少兒中長跑運動員同步訓練模式,并對同步訓練模式中運動員分組的標準和依據、有氧耐力的訓練方法、強度訓練及身體素質訓練的安排、休息方式等進行論述。
少兒中長跑運動員;同步訓練模式;探索
目前在我國業(yè)余體校開展的中長跑業(yè)余訓練中,普遍存在運動員不分年齡、性別、訓練年限等現象,所有運動員一起訓練,導致成才率普遍不高,進而影響我國業(yè)余中長跑運動的順利開展和訓練水平的提升。解決、協(xié)調好訓練中的集體同步性與個體差異之間的矛盾,是廣大教練員組織訓練活動中的最大難題。因此,業(yè)余體校教練員組織訓練工作能力是評價其業(yè)務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如果教練員能合理、科學地把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運動水平和層次的運動員有機地融合起來,使所有運動員都能井然有序地參與到訓練中,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并且使每位隊員的潛力都能得到有效開發(fā),無疑會大大提高訓練的效率和運動員的成才率。筆者長期從事業(yè)余體校中長跑訓練工作,逐步摸索出一種能使不同年齡少年兒童中長跑運動員同步訓練的方法,希望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幫助。
目前,我國很多業(yè)余體校的中長跑業(yè)余訓練都是一名教練帶整支隊伍,少則幾名,多則二三十甚至五六十名隊員。為了項目的覆蓋(800~5 000 m)、梯隊的銜接(12~17歲),運動員的年齡跨度有五六個年齡段。同時,運動訓練活動受場地、器材、時間、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及作息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和制約。因此,我國業(yè)余體校的訓練活動中普遍存在所有運動員一起“大鍋煮”式的訓練。然而運動員在年齡、性別、訓練年限、運動能力、身體素質、思維活動、訓練動機、意志品質、訓練態(tài)度、訓練情緒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導致教練員常常是顧大就顧不了小,顧強就顧不了弱,致使訓練場面參差不齊、七零八落,甚至亂作一團。很多時候,教練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苦于沒有好的解決辦法,長期承受很大的身心壓力,這也是基層教練員辛苦的一個原因。面對這種訓練狀況,教練員訓練工作的通常做法是抓重點運動員訓練,對其給予重點關注和較高的期望,忽視甚至是放棄非重點隊員的練習?,F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教練員對運動員的期望和信心,不能局限于重點隊員,而應更多地幫助和關心非重點隊員,否則,低期望導致隊員低成就的惡性循環(huán)將造成更多的低水平運動員,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整支隊伍中重點隊員越來越少,集體的凝聚力和訓練風氣也會逐步向不好的方向演變??梢?,在我國業(yè)余體校中長跑訓練活動中,普遍存在訓練成才率不高的現象。這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筆者常年面對和組織多個年齡段的少年兒童訓練,也曾體驗和感受過訓練中顧此失彼和力不從心。歷經了困惑、苦惱和無奈后,在學習和借鑒他人訓練長處的基礎上,逐步摸索出一種能使不同年齡少年兒童中長跑運動員同步訓練的方法,自稱為“火車頭”不?!败囅洹彪S時帶的組合練習模式。該訓練模式的最顯著功能就在于“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大小融合、強弱互補”,訓練中容易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和進取的氛圍,同時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和集體的約束力。
2.1 運動員分組的標準和依據
根據運動訓練學中的區(qū)別對待原則,綜合考慮和分析全體運動員的年齡、性別、運動能力等因素,主要是以運動能力的標準把運動員預先分成若干小組(完全可以把水平低或素質差的男隊員和水平高或素質強的女隊員分為同組,或者是年齡稍小的男隊員和年齡稍大的女隊員劃為同組。如14~15歲的男隊員和16~17歲的女隊員同組)。例如:把實力最強的幾名隊員編為A組,其他按運動水平依次編為B、C、D等各種組別,尤其要把新招收的小隊員另編一組,特殊對待和悉心保護,以免發(fā)生運動損傷和過度訓練等情況。通常把主力隊員編在A組,作為“火車頭”,用它去帶動不同“車箱”的訓練。
2.2 有氧耐力的訓練方法
少兒階段正是中長跑運動員打基礎的訓練階段,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耐力跑是常用的手段。例如6 000 m場地持續(xù)跑,每圈要求1 min45 s內完成。A組隊員連續(xù)跑15圈;B組隊員可以每跟跑4圈,間歇1圈(累計跑4 800 m);C組同學可以每跟跑2圈,間歇1圈(累計跑4 000 m);D組同學可以每跟跑1圈,間歇1圈 (累計跑3 200 m)。這樣可使不同組別的隊員以同樣的速度同步跑完不同距離的訓練。不僅減少了重復訓練的時間和麻煩,也使不同水平的運動員保持一樣的技術風格,使不同水平的運動員收獲到完成訓練任務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從而達到了良好的訓練效果。
2.3 強度訓練的安排
進行強度訓練時,也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例如:跑2 000 m的段落,強度要求每400 m用時1 min20 s,A組連續(xù)跑2 000 m;B組可以連續(xù)跟跑4圈(1 600 m),或者跟跑2圈,間歇1圈(2+2);C組可以連續(xù)跟跑3圈(1 200 m),或者每跟跑1圈,間歇1圈(1+1+1);D組可以每跟跑半圈(200 m),間歇400 m,下一圈再跟跑200 m,變成了200 m×4的間歇跑。又如:400 m的重復跑訓練,強度要求每400 m用時1 min10 s,A組跑1圈(400 m);B組跟跑300 m;C組跟跑200 m;D組跟跑100~150 m,然后再重復跑下一組。這樣的組合要根據賽前不同階段的需要確定跑的距離、強度、負荷次數及組數,切不可脫離比賽任務的實際情況,采用千篇一律的練習法。
2.4 身體素質訓練的安排
在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時,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例如:仰臥兩頭起、俯臥背起、俯臥撐和立臥撐等練習,A組要求連續(xù)做50次;B組可以連續(xù)做40次;C組可以連續(xù)做20次、間歇10次的時間后再做20次;D組可采用做10次休息10次的時間安排。在跳繩中,A組要求連續(xù)做5 min;B組可以連續(xù)做4 min;C組可以連續(xù)做2 min,間歇1 min后再跳2 min;D組可每跳1 min休息1 min,即在5 min的時間里有3 min是跳繩、2 min的休息時間。
2.5 “火車頭”不?!败囅洹彪S時帶的組合練習模式的休息方式
采用該方式進行訓練時,除了“火車頭”的休息時間很少外,其他“車廂”都有一定的休息時間,特別是運動能力較低的“車廂”休息的時間會更多些。在休息時間里,通常要求“車廂”們進行深呼吸式小范圍的慢速放松式折返跑、技術訓練、壓腿等有利于緩解疲勞、改進技術和發(fā)展柔韌性的練習。待“車頭”跑過來的時候,再迅速、有序地融入其中。
2.6 “火車頭”不?!败囅洹彪S時帶的組合練習模式的拓展和延伸
該方法不僅適用于兒童少年的業(yè)余中長跑訓練,對專業(yè)的中長跑訓練和其他一些體能主導類競速項目練習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采用持續(xù)法發(fā)展運動員有氧耐力的過程中,可以把運動水平差一些或發(fā)展?jié)摿τ邢薜哪羞\動員與較高運動水平的女運動員同組,讓男隊員充當該節(jié)“車廂”的掌舵者,起到引帶和控制的作用。再如進行速度訓練時,可采用依次讓距離的方式進行,如“車頭”跑100 m,B組“車廂”則跑95 m,C組“車廂”跑90 m。以此類推,起點不同,力爭同時到達終點。確定讓多少米的距離要隨跑的距離而定,教練員要在訓練實踐中逐步摸索和總結。在訓練的過程中每節(jié)“車廂”自然成為一個整體(集體),每名隊員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同時也代表了該節(jié)“車廂”。因此,教練員可以利用少年兒童十分看重集體榮譽感的心理特點,巧妙地組織和安排不同“車廂”在訓練、學習、紀律等方面的競賽,以期在獲得訓練的趣味性、競爭性和同步性的同時,也能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fā)展。
在訓練實踐活動中,沒有完美的和萬能的訓練方式及手段,任何訓練方式和手段都有其優(yōu)點和不足。教練員的執(zhí)教藝術就在于充分利用該手段優(yōu)點的同時,利用其他手段來彌補該手段的不足。因此,在訓練實踐中,需做到根據所帶隊員的年齡和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多種組合形式,不斷磨合和調整,使之達到最佳訓練效果。這就要求每位教練員開動腦筋,精心設計,科學安排,認真實施,組織好訓練工作。
[1]樓靜,張根生,陳春枝,等.田徑運動員賽前訓練期身體機能評定及營養(yǎng)恢復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6):770-772
[2]郭經宙,韓克平,任保國.對世界中長跑訓練方法的比較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2(1): 50-53
[3]岳新坡,惠振宇,李興艷.二十年來中長跑運動技術與訓練理論的創(chuàng)新[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