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嘉(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8)
?
“氣韻生動”理論在高師藝術理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鄺嘉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衡陽421008)
摘要: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把藝術稱為“氣韻生動”的形式,并以“氣韻生動”作為衡量一切藝術的最高標準。本文在論述“氣韻生動”含義的基礎上,分析了該理論在高師藝術理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藝術;“氣韻生動”;藝術理論教學
南齊時的宮廷畫家和繪畫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繪畫“六法”論,即“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彼麑ⅰ皻忭嵣鷦印绷袨椤傲ā敝祝阉鳛槔L畫藝術總的要求和根本目標。從那時起,“氣韻生動”在被用于衡量繪畫品質的同時,也成為書法、音樂、舞蹈、文學等領域的藝術精髓。中國傳統(tǒng)藝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成為藝術教育借鑒的源泉。怎樣吸收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來促進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是當代每一位高師藝術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課題。
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核心、內在的精神內涵是“氣”,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氣韻生動”置于繪畫“六法”之首。
(一)“氣”的解釋
關于氣的字形,古代中國最早是以象形字而存在。氣是一種客觀存在,看不見,摸不著,如同天上的云彩。后來,哲學家和藝術家通過氣的字形的解釋,將“氣”的概念總結出來,把氣當成一種氣體或者是液體、固體。春秋戰(zhàn)國時期,關于“氣”的哲學范疇,原本指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物之宗?!兜赖陆洝分欣献诱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這是老子哲學中的宇宙起源論。對“氣”的解釋,老子也認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構成其他物質和生命的最基礎的物質元素。
到漢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王充提出著名的“元氣論”。認為一切的存在的物質都是以氣為根本基礎的,包括人的性格,物質的特點等,都與“氣”的本源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韻”的解釋
“韻”字最早指的是音樂中的韻律。在漢代,東漢文藝家蔡翼撰寫的《彈琴賦》最具代表性,其中提到“繁弦既抑,雅韻乃揚”的說法。此外,劉勰的《文心雕龍·聲律》中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庇纱丝梢?,關于韻的解釋都指向一種和諧的旋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主流以人物畫為主。因此,“韻”又擴展到對人的氣質之美、形體之美的描述、欣賞。在繪畫中所描寫的人物形態(tài)如果能流露出與眾不同氣質,能有令人想象的空間,那么我們就認為這幅作品具有了韻味。
(三)“生動”的解釋
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疤烊撕弦弧钡乃枷刖褪前讶说纳钪孢@個大生命貫通。在中國古代畫家和繪畫理論家的觀念中,繪畫的實質是一種對形而上的追求,而不是對外物的一種簡單的模仿或再現。因此,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家所應在畫面上表現的不單單是“形”或“象”,而更應當是隱含在形象之內并使形象充滿生命力的東西。
總之,只有“氣”、“韻”兼具,藝術的生命特征和美學意味才能夠真正凸顯出來。有“氣”而無“韻”則顯得粗野,沒有內涵;而有“韻”而無“氣”則顯得柔弱無力,缺乏生氣。因此,藝術家要想創(chuàng)造出“氣韻生動”的藝術形式,首當其沖的要有“氣”,然后是讓“氣”轉化為“韻”。
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氣韻生動”理論依然是當今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欣賞時的審美追求。在今天高師的藝術理論教學中,我們可以以“氣韻生動”理論指導我們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今藝術教育工作者應透徹地理解“氣韻生動”的精神內涵
“氣韻”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最重要的審美品格,與中國道家哲學觀念和思想文化分不開的。老莊道家思想把“道”理解為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認為萬事萬物的運行皆出于“道”。對于藝術家而言,通過創(chuàng)作具體可感的物品來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活力,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因此,在藝術理論教學中,我們在讓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不單單要欣賞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象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且還要理解作品的藝術形式及與“道”的本體之氣貫通起來。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所追求得形而上的品格。
(二)在教學中不要采取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藝術理論教學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直覺和悟性為原則。在“氣韻生動”的精神內涵中,“氣”是實有和虛無的統(tǒng)一,虛無需要依靠具體可感的物象表現出來,并且感性之物象愈真,虛境之意象愈廣?!皻狻迸c“韻”是相輔相成的,有實境之氣才有虛境之韻,先有氣后有韻,氣盛才韻足。實境之氣興盛,虛境之韻才悠長。
總之,虛境是要依靠實境營造出來的。在藝術理論教學中,我們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直覺和對作品意境的理解。因為藝術直覺與藝術家的原有經驗有關,經過后天的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直覺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這一點對于藝術理論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直接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氣韻生動是一個整體性,作為一種評價標準,大大豐富了藝術理論的美學意蘊。因此,在倡導藝術教學理念時,我們不要割裂了氣韻的統(tǒng)一體。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直接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是藝術知識技能教學。
在經濟、藝術全球化的今天,高師藝術教育已經陷入“技藝”化的教學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不僅高校藝術教育如此,學校之外的社會藝術教育呈現出唯技能化、特長化的現狀。由于社會上各種選秀、造星運動的風行,不少選秀者迅速成名。這種現象深深觸動了許多家長和青少年內心對成功的熱望。在這種純粹功利目的驅動下,孩子們過早地步入了片面的、職業(yè)化的藝術教育之列。
總而言之,藝術理論教學不能割裂“氣”與“韻”的統(tǒng)一。因為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要想用藝術形式表達生命情感,就必須恰當、自如地運用藝術形式。沒有一定的藝術形式技能,生命情感的表達不可能實現。因此,藝術教育與藝術技能的學習應當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并彼此融合、相互補充,這樣才能對我國當前的藝術理論教學乃至整個藝術教育的改革會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155 -01
作者簡介:鄺嘉(1980—),男(漢族),湖南婁底人,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主攻民族音樂文化與藝術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