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能秀(福建三明寧化東風小學,福建 寧化 365400)
?
習作,生活寫真的舞臺
廖能秀
(福建三明寧化東風小學,福建 寧化 365400)
摘要:針對當前小學生習作脫離生活,無病呻吟的現(xiàn)狀,文章指出了體驗生活,挖掘?qū)懽魉夭牡膸讞l途徑,提出了描繪生活,提升寫作技巧的幾個策略。本文對于提升小學生作文指導教學質(zhì)量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深入生活;觀察;體驗;積累;表達
如今,幾乎每個小學生的案頭都擺著幾本關于作文訓練的書,可現(xiàn)在的學生對作文的害怕一點也沒減,一聽說布置作文,他們就叫苦連天、唉聲嘆氣。作文課上,有時老師講得口干舌燥、滿頭大汗,有些學生仍是抓耳撓腮,面紅耳赤,咬著桿子,憋了半天都寫不出幾句話來,真可謂是習作難,學生怕,老師煩。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作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束縛的影響。作文命題都是教材或教師預先設定的,作文教學時只是指導學生圍繞確定的中心去尋找或編造生活素材,導致學生在習作時,只是揣摩命題者的心思,任意編造故事,虛構情節(jié)或套用《優(yōu)秀作文大全》之類的現(xiàn)成的素材,去渲染自己內(nèi)心一點兒也沒有的“感動”。
生活是習作不竭的源泉,一節(jié)遠離學生生活的習作課,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寫作就是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觸摸生活、反映生活、提升生活。習作教學要直面生活,去充分挖掘?qū)W生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1.學校生活,豐富多彩的素材寶庫。
學校班級是學生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在這里,學生收獲了成長中的喜悅,也收獲著成長中的迷茫,在與同學、與老師的相處中,上演著一幕幕難忘的畫面,而這些,都是學生不可復制的人生經(jīng)歷。所以,在教學中,組織班級特色活動,讓學生在班級特色活動中加強體驗,此后再引導學生動筆寫作,學生便可“借筆言心”。例如,在這學期組織的“游野豬林”活動中,我有序的帶領同學們觀察、組織趣味活動、拍照、制作音樂相冊等?;貋砗?,以“游野豬林”為話題,讓學生交流游覽中精彩、難忘的畫面,分享游覽中的見聞。真實的生活體驗,必然帶來學生奔溢的情感體驗?!赌愫?,野豬林》、《野豬林的“野”》、《野豬,你在哪里》等一篇篇妙趣橫生的習作讓我忍俊不禁。其次,以“課堂事件”為抓手,也是積累校園素材的一個平臺。“課堂事件”可以是課堂中偶然發(fā)生的,也可以是教師特意策劃的。它是師生共同的經(jīng)歷,具有現(xiàn)場感,可作為教師開展習作指導的契機。比如,一次在上課時,一位學生的奶奶來學校找她的外孫女,在走廊上,用本地方言對她的外孫女說著事,聲音很大,傳進了教室,學生哪還聽我的講課,眼睛全轉(zhuǎn)向了走廊,豎起耳朵津津有味地聽著窗外祖孫倆的方言交談,看到這,我放下了正在預設的課堂,想:現(xiàn)在的孩子從小講著普通話,而本地的方言不會講,甚至聽不懂。方言作為一種文化,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慢慢地消失,作為文化的傳播者,難道不應該做些什么嗎?于是,一節(jié)“我與方言”習作指導課便運境而生。學生在講述自己的方言故事,在用方言的交流中,感受著方言魅力,體悟著方言——故鄉(xiāng)的情懷。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讓學生的習作素材的積累更具有自主性、趣味性、新穎性,學生的表達也成為一種欲望,多一了份樂趣。
2.家庭生活,飽含情感的素材樂園。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中有他們最親的長輩。有對孩子無微不致的關愛,有對孩子殷切的期望,也有盛怒時對孩子的傷害……生活其中,學生品嘗到了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體會到了親情的可貴。這些充滿情感的生活畫面,都是每個學生獨特的寫作素材。因此,在日常中教學中,不但應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來記錄生活點滴、積累素材的習慣,還可通過課堂中的“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去挖掘家庭中發(fā)生的或喜或悲的大事、小事,以強化素材的積累。當然,為了豐富學生的創(chuàng)作資源,也可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家庭活動。比如:“今天我當家”、“快樂超市購”、“廚藝大比拼”……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自然積累了一個個動情的素材。
3.社會生活,新鮮多變的素材源泉。
學生的寫作素材如果只是局限于學校、家庭,顯然是不夠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還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fā)展。我們社會日新月異,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是學生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到社會中去調(diào)查,去實踐,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比如,在《我與方言》的作文指導課中,我首先布置學生去向老一輩的人學講方言——寧化話,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去調(diào)查寧化方言的演變,可以去查閱資料,也可以采訪有關人員。搜集的資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片等多種形式。課堂中,學生的交流非常熱烈,在交流中,學生聊起了在社會中講方言的美妙,聊起了與方言有關的故事,也聊起了社會中方言正在漸行漸遠,一篇篇有深度、有情懷、有故事的文章便躍然紙上。
1.細致觀察,把生活寫具體。
盡管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但是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呢?我想完全放手,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文章肯定是空洞無物。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用眼拍攝,定格美好瞬間”、“及時把握,錄制感人鏡頭”的觀察習慣。就比如特意策劃的“課堂事件”——發(fā)考卷。發(fā)考卷的發(fā)展進程是可控的,可以為學生提供重復觀察、分段觀察的機會。
(1)發(fā)考卷前。引導學生:看到老師手中的試卷,教室里是怎樣的氣氛,同學們的表情怎樣?你的心情如何。
(2)發(fā)考卷時。引導學生:重點觀察成績好的同學和成績差同學的拿到考卷時的表情、動作變化。此時,你在等待中,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當你聽到自己的成績時,你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發(fā)完試卷后。引導學生:當老師要求同學對這次的考試進行反思、交流時,同學們與平時的發(fā)言有什么不同?
通過指導,學生的觀察有了目標,重點,看到的場景也更豐富,學生習作的內(nèi)容自然就更具體了。
2.關注語言,把生活寫優(yōu)美。
習作不僅僅是記錄下生活的印跡,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情感,而這需要筆者有深厚的語言功底。每一位作者只有用心地遣詞造句,記錄的生活才會記憶猶新。那么,怎樣遣詞造句呢?我認為對比訓練是提高學生品味用詞的一種方法。比如:學生定聽到“游野豬林”消息時的反應,我選取了兩句意思相近但表達方式不同的句子,讓學生進行遣詞造句對比。
“耶!耶!耶!”同學們像炸了營叫了起來。
“耶!耶!耶!”同學們叫了起來。
3.走向心靈,抒寫生活之情。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fā)展,是一種享受。真正的寫作是一種有所為的生活,一種從容的心靈體驗和自主的精神歷程?!鄙钪?,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捕捉內(nèi)心那一絲絲的觸角,讓學生明白對于生活中的事件,我們不但要會敘,還得會“議”、會“抒”,而“議、抒”,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標準,重視的應該是學生獨特的感受。如在寫《游野豬林》這篇文章時,有的學生不是去描寫自己冬游時的快樂,而是表達的卻是沒有見到野豬的遺憾,對這次冬游的地點選擇的不滿,以及對“野豬林”這個名字來由的質(zhì)疑……在文章中,你看到的是學生心與物的交響,心與“我”的對話。文章的生活之真,情感之真淋漓盡致。
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作文離不開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體悟生活,參與實踐,抒寫生活,寫真生活,才會讓習作充滿情趣,煥發(fā)生命的絢麗。
參考文獻:
[1]方利民.小學生作文“失真”的透析及矯正[J].語文教學通訊.2010(10):23-26;
[2]周劍波.豐厚習作體驗,促進快樂表達[J].生活教育.2015(09):59-62;
[3]陶玉婷.小學高年級命題作文習作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04、01.
陶行知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景、物,學生只有深入生活觀察、體驗、積累、表達 ,習作才能成為生活寫真的舞臺。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035(2016)02-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