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雪珂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
疫苗接種過程中偶合癥的法律救濟研究
靳雪珂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廣東 廣州510000)
摘要:近年來由于疫苗接種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層出不窮,其中不乏致殘、致死等嚴重的病例,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組織的專家調查診斷報告結論中將其原因大都歸結為偶合癥。但這不在國家補償政策范圍內,這就導致這部分患者家庭無法得到及時的救助和補償?,F(xiàn)結合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相關法律問題,設計出針對我國疫苗接種過程中偶合癥這一不良反應的法律救濟措施。
關鍵詞:偶合癥;異常反應;法律救濟
一、我國疫苗的現(xiàn)有制度概述
在我國,疫苗是指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fā)生、流行,用于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類預防性生物制品。主要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guī)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guī)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zhí)行國家免疫規(guī)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wèi)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者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
正是因為這兩類疫苗的接種目的、提供主體以及費用承擔等方面不同,兩者在法律關系的性質和責任承擔的認定方面也存有差異。第一類疫苗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主要是一種行政法律關系,對于此類疫苗接種過程中引發(fā)的異常反應所造成的損失是有國家賠償作為保障的。而第二類疫苗,即自費疫苗,是根據(jù)接種者自身情況以及各地區(qū)不同狀況及經(jīng)濟情況而定,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也主要為民事法律關系,其所產(chǎn)生的糾紛也可歸于普通的醫(yī)療糾紛。但不論是哪一類疫苗,其在認定責任承擔的前提都是疫苗接種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屬于預防接種的異常反應。而事實上,這兩種疫苗在對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界定中均排除了“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接種后偶合發(fā)病”這種情形。
而由國務院頒布的,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四十一條“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中第4款明確列明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情形之一包括:“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偶合發(fā)病”。該條例中的這一規(guī)定,意味著疫苗接種過程中因為偶合癥致殘、致死的病患喪失了法律上救濟的途徑和機會。
二、疫苗接種過程中偶合癥的損害賠償救濟途徑的構建
近年來由疫苗接種致死引發(fā)的信任危機正呈愈演愈烈之勢。這一趨勢的結果不僅造成了許多家庭的悲劇,也使得社會公眾對疫苗接種的安全性產(chǎn)生了質疑,進而導致“疫苗猶豫”現(xiàn)象。同時隨著我國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發(fā)生的偶合率越大。因此,系統(tǒng)構建偶合癥的損害賠償救濟途徑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早在1979年英國就制定了《疫苗損害賠償法案》,美國在1986年制定了《國家兒童疫苗損害法案》,日本在1976年制定的《預防接種法》當中也對損害補償問題作了較詳細的規(guī)定。并且,這些法律均未將“偶合癥”單獨列為免責項目。對此,本人較為認同部分西方國家對待“偶合癥”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
本人結合國內已有法律和國外經(jīng)驗,針對疫苗接種過程中偶合癥的損害賠償救濟途徑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設想:
(一)制定專門的疫苗接種法案。
首先,一方面現(xiàn)階段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及異常反應鑒定等均采用條例的形式進行規(guī)范,法律位階層次較低,對于疫苗安全性的保護力度不夠;其次,另一方面,要擴大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的適用范圍,將“偶合癥”納入其中,使疫苗接種者所承擔的風險降到最低。最后,建立一部專門的疫苗預防接種相關的法律有利于全面規(guī)范和監(jiān)管疫苗接種的全過程,詳細專篇制定出疫苗接種損害賠償措施,充分保障接種者實現(xiàn)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獲得有效的權利救濟。
(二)設立專門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機構。
目前,依據(jù)《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辦法》第五條、第六條的相關規(guī)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由設區(qū)的市級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醫(yī)學會負責”、“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醫(yī)學會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專家?guī)欤瑸槭〖?、設區(qū)的市級醫(yī)學會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提供專家?!边@樣做就違背了“自己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這一基本的自然公正原則,無法真正的做到公平、公正,也就無法保證其鑒定結果的權威性。且這些專家?guī)斐蓡T實行聘用制,聘期為四年,然而過于頻繁的人員變換不利于保持類似案件鑒定結果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因此,由衛(wèi)生部建立統(tǒng)一的全國范圍內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專門鑒定機構,并由其通過全國性疫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專家?guī)觳捎秒S機抽取的方式統(tǒng)一遴選部門專家組成專家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公平、公正。
(三)建立專項疫苗損害賠償基金。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與每年預防接種大約10億劑次的疫苗接種人數(shù)相比,因偶合癥等異常反應造成的致殘、致死情形的機率很低,總人數(shù)仍為極少數(shù)群體,因此國家有能力也有義務建立專門的疫苗接種損害賠償基金庫,對疫苗接種受害者給予及時、有效的救助。另外,還要制定全國統(tǒng)一的損害賠償標準,避免不同地區(qū)制定的賠償數(shù)額差距過于懸殊。
疫苗接種的安全性問題,關乎一國民生大計,關乎社會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的信賴,因此,“偶合癥”作為疫苗接種最重要的安全性問題之一,其法律救濟的完善,將有利于社會公眾重拾對我國疫苗接種制度的信心,從而有序開展接下來的疫苗接種工作,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1]《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34號),2005年6月1日.
[2]劉大衛(wèi):《接種疫苗 如何預防偶合癥》,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guī)劃中心主任醫(yī)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網(wǎng),2010年9月21日.
[3]疾病預防與控制: “預防接種后偶合癥與疫苗本身無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網(wǎng),2010年03月26日.
[4]《疫苗損害賠償應立法》,北京日報,2014年1月3日.
[5]劉洪華:《我國疫苗傷害救濟的路徑選擇和制度構想》,《法學評論》(雙月刊),2015年第1期.
[6]程躍華,劉子鋒,曹培杰:《預防接種不良后果的法律救濟》,《醫(yī)學與法學》,2015年第7卷第2期.
[7]孫煜華:《論疫苗接種致害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分配》,《河北法學》,2015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57-01
作者簡介:靳雪珂(1992—),女,漢,河北高陽,研究生,廣東財經(jīng)大學,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