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深圳大學 廣東 深圳 518000)
淺談實踐理性批判之道德律令
張 慧
(深圳大學 廣東 深圳 518000)
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jīng)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內(nèi)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對于道德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康德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中闡述了他的道德律,他認為道德不是立足經(jīng)驗的而是立足超驗的。康德對道德律的極其重視,因此研究道德律非常重要。道德律令有三條原則即:普遍化原則,人是目的原則以及自律原則。
康德;實踐批判;道德律
康德認為人們在閑談中,更多的是對一個人行動的道德價值聊得比較來勁,文章中說道:“但是在一切說閑話當中,沒有什么比關于某一個人的品格應當有之確定的這個那個行動的道德價值的閑話,更多地激起那些在其他所有的玄想那里馬上會感到無聊的人士的參與,并把某種生氣帶入社交中來的了”。但是在參與中,人們往往對別人的行為比較苛刻,“把一切有可能使意圖的純潔性、因而使意圖中德行的程度遭到貶低或哪怕只是變得可疑的東西想出來?!边@透露出人的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對一個人的行為有一個道德標準。
康德以一種嚴格的邏輯思維闡述了他舉得這四種例子,都是通俗易懂,在我們國家,我們經(jīng)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處世的道德原則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由于通俗,大家也就忽略了最原始的根據(jù),康德稱之為先天根據(jù)。通俗的表達往往給人一種隨便的感覺,不正式,為了嚴謹,有一個確定的理性原則做裁定,康德就提出了一個理性的道德律,你必須要這樣行動,即你的行為準則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
康德的道德律是無條件的,是絕對的,有條件的命令按照情況是可以改變的,那就不具有普遍性了,康德認為每個人可以憑借自己的理性進行理解,比如說“不要騙人”,如果人人都騙人,那么大家就會互相不信任,那騙不騙人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就不在會有人騙人,“騙人”這個普遍法則就自我取消了。
康德的道德律令是一種直接命令我們?nèi)プ瞿呈拢灰阉斪鬟_到另一個目的的條件的絕對命令。“它不問行動的實質(zhì),也不問行動的后果,只問行動所遵循的形式和原則;行動之所以本質(zhì)上是好的,就在于用心好?!备苯拥卣f,道德律令命令我們采取行動做某事,并非因為它能夠給我們帶來好處,這時候,行動只是達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只有外在價值,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好的,這時候,行動不是或不僅僅是達到其他更高目的的手段,行動本身就是最高目的,即有內(nèi)在價值。具體的康德提出的道德律令有三條原則即:普遍化原則,人是目的原則以及自律原則。絕對命令就是普遍性原則,他要將人的主觀準則轉(zhuǎn)變?yōu)橐环N普遍的法則,但是這種轉(zhuǎn)化的過程是依賴人的意志發(fā)生的,人的意志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身看成是最終的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規(guī)律的立法者很明顯是人類自身,人類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自己執(zhí)法,也就形成了自律一說。
2.1 普遍化原則
“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康德認為,主體行為的準則是否能成為道德行為的依據(jù),在于這條準則必須能成為普遍的立法形式。普遍化原則是純粹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也是道德原理的絕對命令。
2.2 人是目的的原則
“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手段。”康德講的人是目的有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個是:人是作為目的而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不是手段,即把自己當做目的而非手段。第二個是每個人再把自己當做目的的同時還要把別的人也當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2.3 自律原則
“作為自己和全部普遍實踐理性相協(xié)調(diào)的最高條件,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這一理念這就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己為自己立法?!钡赖侣扇绾文荏w現(xiàn)出人的目的那,康德就提出了自律原則,自律是相對于他律而言的,他律主要指的是意志是由環(huán)境、神意決定的,而人作為理智世界的一名成員,應該服從的是理性的規(guī)律而不是自然和經(jīng)驗的規(guī)律。
一個原理既有可取之處,也有來自各方的批判,對于康德的道德律令亦是如此,叔本華對道德律令的產(chǎn)生表現(xiàn)出了質(zhì)疑,他認為康德只是僅僅把道德律令當做前提,而沒有對其本身進行深入的認識和思考,只是一味的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也就是一個人對著道德律令進行自我反思,反思對要做的行為進行檢驗,是不是向善的,是不是道德的。這一點是靠不住的,因為動機是比較復雜的,有許多潛意識或無意識的不確定的因素在里面,可能并沒有你內(nèi)心單純想的那樣,所以說是該檢驗哪一個方面的動機那?是你感覺到的動機還是背后感覺不到的那?一般如果一個人認可了自己的動機,人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動,即使是不好的行為,他也可能會做出來。
康德認為道德律令就是自己的行為,主觀的準則已經(jīng)是普遍客觀的法則了,我認為是不太對的,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都不同,你這樣想問題,那別人也許是那樣想問題,不可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強加給世界而認為這就是客觀法則,都應該如此像我一樣。沒有人與生俱來便擁有道德律令,空洞的道德律令必將被填充以各種民族各種團體以及各種個人的主觀準則或客觀法則,這就有點可笑了。
康德的道德律令的意蘊就是:要這樣的行為,使你意志的規(guī)范始終能夠成為普遍立法的原則。在前面我也說了,通俗講就是我國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點對當代人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不要強迫別人去做你不想做的事,這件事對你有危險,你不想去做,反而推到別人身上,難道這件事就對別人沒有危險了嗎?因此我們要換位思考,再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的情況下不要傷害別人的利益,更不能以傷害別人的利益達從而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前段時間央視主持人畢福劍由于在飯桌上的即興表演被拍下傳到網(wǎng)上的這個事件,對于拍視頻并傳到網(wǎng)上的這個人,他的行為是要受到道德譴責的,他沒有做到康德所講的道德律令,不利于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
康德的道德律令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心的道德修養(yǎng),強條德行的力量,對于我們當今社會的道德建設起著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加當今社會的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zhì),構(gòu)建和諧社會。
[1] [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2]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商務印書館.1959年
[3] 韓秋紅.康德的道德律令及啟示.長白論叢.1997年第3期
[4] 馬和平.康德“道德律”之試新——康德《實踐理性批判》讀后.黑龍江史志.2008年
張慧(1990.05-),女,漢族,研究生在讀,碩士,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B21
A
1672-5832(2016)1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