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男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0)
淺析表演心理在二胡學習與教學中的運用
沈亞男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0)
在當前的二胡學習與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對學生都更多的是偏重于知識的傳授與技巧的訓練,往往忽略了學生在二胡演奏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缺乏對學生表演心理的重視,沒有對學生表演中所出現的心理狀況進行及時的調整,以至于出現臺上臺下不同樣的現象。本文將結合音樂表演心理的特征,淺析表演心理如何在二胡學習與教學中進行。
表演心理;二胡學習與教學;過度緊張;心理特征
音樂既是時間藝術、聽覺藝術,同時也是一種表演的藝術,它必須通過包括人的歌唱或器樂演奏,以及指揮等在內的多種藝術手段,將樂曲用具體的可感知的音響表現出來,傳給欣賞者,才能實現音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同樣,學習音樂的學生為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必須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完成。表演的過程也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過程,通過對原作者的樂曲進行展示也就是二度創(chuàng)作,體現自己演奏中的個性。但是,做到展現自我個性的同時,要更好的將作品的風格、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表演心態(tài),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表現樂曲,展現自我。然而,這種良好表演心態(tài)的獲得并非容易的事,很多學生雖然有比較好的專業(yè)基礎,獲得了扎實的基本功,但在心理素質方面卻表現的非常軟弱,以致在表演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導致學生出現臺上臺下不同樣的原因有很多,作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音樂教師沒有給出及時的引導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實際的二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學對象的表演心理特征有充分的認識,對學生在表演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歸納總結這些問題在二胡教學計劃中,只有這樣才能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的表演心理進行培養(yǎng),解決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更全面的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更好的詮釋二胡音樂作品。
所謂音樂表演心理,即表演者在表演音樂作品時的心理狀況。音樂表演的成功與否,和表演者的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藝術的二度創(chuàng)作主要是通過音樂表演來實現的,創(chuàng)作者也是通過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表演來完成其創(chuàng)作目的的。所以,音樂表演心理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種與潛意識、情緒等相關的心理反應。二胡演奏者音樂表演心理素質結構可以界定為是以二胡演奏表演藝術活動中演奏者的情感體驗與表達為中心的一種具有與音樂表演心理能力、人格特質以及心理健康等多種音樂表演心理的動態(tài)組合,同時,又具有可教育性和可培養(yǎng)性的特性。作為演奏者要時常面對觀眾,需要不斷登臺表演、參加比賽、演出等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演奏者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緊張的心理變化。因此把表演心理運用到二胡學習與教學中非常有必要的。
影響表演者的音樂表演心理有很多,筆者認為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過度緊張,在表演中過度緊張會出現怯場、遺忘、中斷與錯誤、無法控制、大腦空白等狀況。當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教師應該予以重視,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我們常說的多上臺鍛煉就能解決的問題,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教師與學生都應該做出及時反應。
作為教師,在二胡教學的過程中,要主動的把表演經驗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對表演中常出現的問題多了解并且想辦法克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定期開展小組課、專業(yè)觀摩、實踐演出等形式課程,同時可變換上課的教室,讓學生逐漸適應不同的演奏環(huán)境;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性格特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中,要求學生做到上課回課的狀態(tài)與演出一個樣,每一個表情每一個休止都不能忽略。作為學生,在二胡學習的過程中,要去除雜念,全神貫注于作品,在練琴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每一個記憶內容要仔細認真的去記憶,反復的練習,確保每一次的演奏都是準確的,做到有備無患;在專業(yè)學習中,要掌握正確的左右手技巧,技巧的準確把握是表演的基礎,是克服緊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作為學生,一定要加強自己的練習,在長時間的反復練習中,大腦皮層經常受到按一定順序出現的刺激物的作用,感知與動作反應相互聯系并不斷地相互調節(jié),逐漸形成習慣。我們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雖然影響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再好的練習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有最好的表演狀態(tài),但是沒有足夠的練習,就會就會加劇緊張的情緒;另外,學生可以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進行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鼓勵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曾說過“適當的緊張可以成為我們演奏成功的動力,而過度的緊張則會產生緊張心理,對我們的演奏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庇纱丝梢?,克服過度的緊張心理是二胡演奏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一個好的演奏者需要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要求我們有良好的音樂感、良好的音樂記憶力與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音樂感可以說是有個人的音樂知識、音樂經驗、文化修養(yǎng)、成長經歷、審美趣味甚至個性及生理條件等在長期的積累沉淀后逐步形成的綜合性素質,由于它直接關系到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即我們常說的“二度創(chuàng)作”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拿到一首音樂作品的譜子時,應該先引導學生通過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可以對曲目做出故事性的描繪,以及對曲目背后作曲家的事跡描繪,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讓學生腦海中想象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只有當學生自己對作品理解以后才能更進一步地去體驗,從而進行更好的詮釋。只有將良好的音樂感、良好的音樂記憶與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演奏者有更好的表演狀態(tài)。這也就要求學生在二胡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去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掌握全面的音樂知識,能夠正確的運用技能,做到得心應手,特別是要練就扎實的基本功。
綜上所述,良好的演奏心理對二胡的演奏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以往,我們常把音樂表演的失敗和怯場歸結于音樂表演者的技巧不夠成熟或者舞臺經驗不夠豐富,于是很多演奏者就拼命的練習,然而這也并未解決心理上的問題,表演中的緊張心理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關鍵是我們自己怎樣去面對、調節(jié)。音樂表演中心理過度緊張是一種心理障礙,又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表現,它既可以調節(jié),也可以轉化,通過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將其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會使表演者的技能有更超常的發(fā)揮。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演奏方面的教授,更要注重對學生演奏心理的培養(yǎng),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計劃,使學生能夠盡早克服心理緊張帶來的負面影響。將二胡演奏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沈亞男(1992-),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表演與教學方向。
G642
A
1672-5832(2016)12-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