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
淺析重構中國道德新秩序的路向選擇
——以梁啟超論公德與私德關系為起點
李 帥
【摘 要】通過分析梁啟超的《新民說》一書發(fā)現,書中講到的公德與私德的關系對中國道德秩序的建構有一定啟示作用。本文從梁啟超論公德與私德關系出發(fā),并結合現代人們道德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對中國道德秩序重新建構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道德觀 公德 私德 道德建設
梁啟超《新民說》一書首次在《論公德》、《論私德》兩篇文章中提出“公、私德”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的關系一直受到哲學界、政治學界乃至社會學界的關注,不同時期皆有學者圍繞“公德”、“私德”的聯(lián)系論述自己的論點。
隨著經濟、政治、社會的現代化發(fā)展,由于國家價值觀與政府的政治宣傳,“公德”一詞已經充斥在我們的身邊各處,中國人的公德觀念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一些新的道德現象引發(fā)中國人對于道德之“私”的思考,中國人的私德價值觀將去向何處,這些思考將會使得中國人在意識形態(tài)上對于中國道德新秩序的重構。
關于公德與私德兩者之間的關系,梁啟超說:“道德之本體一而已,但其發(fā)表于外,則公私之名立焉?!彼J為,公、私德本無分別,他們都是道德的組成部分,只是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判斷。若是一個人對自己不實在,而指望他待人實在,一個人在私人交涉方面都不忠誠,去指望他對群體忠誠,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這個道理再明顯不過了。像今天,學者整天提倡公德,然而公德的效果就是不見提高,這也說明國民的私德很是問題。因此,想要提高國民的道德,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培訓國民的私德觀念。而決心促進新國民早日締造成功的踐行者,首要任務也是必須提升自身的私德。
其實,公德與私德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線,“吾以為公私新舊之界,固不易判明,益不避強生分別,自主觀之動機言之,凡德皆私德也;自客觀影響所及言之,凡德皆公德也?!备鶕@句話的論述,可以得出公德即群體道德,反映出的是團體共同觀念。私德即個體道德,反映出的是個人的精神風貌和主觀判斷。因此,梁啟超提到的“公德”、“私德”只是為便于體驗踐行道德而設立的概念。就普遍意義而言,道德就是道德,不分公德或私德,另外,公德與私德作為道德的組成部分,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方面,私德推之于外即為公德,“公德者私德之推也。”;另一方面,公德內收轉化為私德。因此,只要養(yǎng)成私德,道德修養(yǎng)就進行了一半的過程了。
由于道德現代化進程的發(fā)展速度很快,現代人更是在公德與私德的兩者關系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把公共生活的道德問題認作是公德問題,而把個人生活的道德問題認作是私德問題,從而得出我國社會公德缺乏的結論,提出必需要加強公民的社會公德心建設。實際上,無論是公共生活領域還是個人生活領域的道德,都是屬于政治社會生活領域的道德,他們相互協(xié)進,共同推動著公民道德建設的發(fā)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道德新秩序既要重視公德的建設又要重視私德培養(yǎng)。
另外,公德和私德誰更重要同樣也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黃健中指出:“私德,原也,公德,流也;有私德而無公德,是斷其流也,有功德而無私德,是塞其原也?!绷涡∑揭矎亩呋拥慕嵌染唧w論述了私德與公德的相互關系,指出私德涵養(yǎng)是公德建設的個體基礎,有利于公德水平的提高;而公德建設是私德涵養(yǎng)的社會前提,有利于私德境界的提升和美德的養(yǎng)成。本人認為,私德是對于公德的內在道德制約,而公德是私德的外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兩者體現著社會整體的利益,私德反映了個人對社會道德的認識與心理狀態(tài),是個人內在的道德。公德涉及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念、態(tài)度和期望。公德可以通過日益增長的社會個體道德水準、大眾媒介及教育等手段在全社會范圍廣泛傳播,這樣的話,公德為主,私德相輔,人們就會愈益想要依靠具有普遍性而非個別不完備的價值觀,并會去衡量重構道德秩序的新路向。
在現代社會,“公德”一詞常常被我們掛在嘴邊,相對而言,已經很少聽到“私德”這個詞匯了,私德往往被社會成員延伸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維意識。在社會道德環(huán)境即公德環(huán)境中,依然缺乏一種硬性的規(guī)定來執(zhí)行社會道德的約束力,從而到達一個有序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另外,個人的道德責任感本應與個人的內在德行緊密相關,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通常與其道德責任在現代傳統(tǒng)社會中差別很大。因此,只有公德建設與私德建設不相偏廢,中國道德才會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一)從公德層面加強中國道德秩序
1、構建中國道德規(guī)范體系,建立社會公德契約
通過現實的中國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發(fā)展情況來看,依然需要健全以社會公德契約為總的指導思想,具體道德原則為規(guī)范共同社會意識的體系,旨在針對人們特定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模式規(guī)定。
完備的公德體系應當表現為個體以集體的利益為重,每個個體的利益有需要集體利益來維護,因此社會的整體性和社會中個體的平等性是非常重要的,整體性表現在社會中實行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和具體道德原則都應以全體社會成員為終極服務目標,而平等性表現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比如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地位,個體的行為是否會損害整個社會的利益。
梁啟超的公德思想中有“利群”思想,“而今世哲學家,猶不能謂其非道德。蓋以彼當時之情狀,所以利群者,唯此為宜也。然則道德之精神,未有不自一群之利益而生者?!币源怂枷霝槌霭l(fā)點,個體在社會中既又能夠獲取有利的信息的權利,同樣也有義務為他人提供有利的服務,并且需要為提供的服務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一方面可以讓全社會實現更寬泛的資源共享,另一方面人們之間可以嘗到“利群”的好處。
自由是整個道德體系構建的基礎,本應該是社會最純真的體現,為人類行為提供了充分發(fā)展各種能力的空間,人們可以有足夠的自由度。但是,在實際社會生活中,“自由”常常與道德建設出現許多的矛盾,如個人隱私問題,知識產權的界定問題等等,因此,自由應當在公德的合理范疇內實現,要迎合整個社會群體的基本利益,其次,個人行為的自由是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得以實現的,如果個人自由對他人自由造成損害,這也是對自由本身的一種傷害,是不被允許的,最后,道德行為的自由很大程度上與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的良好認識有關,被認定為自由的往往都是良好的私德意識。
建立社會公德契約,是對個人私德的軟性社會控制,其中必將包含著一些普遍的道德準則,如平等、自由和互惠,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在社會中不同人群的道德價值觀的差異性走向相同的路徑,從而可以避免人們之間道德行為的沖突,這就要求人們彼此間遵守公共契約而放棄一些自己不承認或共同契約不認可的行為方式,達到一元與多元的統(tǒng)一。
2、用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
在多元的社會中,道德約束不能僅靠媒體傳播或是自我對道德的感知,這畢竟只是一種軟性的社會遏制手段,還需靠硬性的法律、法規(guī)手段來支持。對那些缺乏起碼道德責任感或良心磨滅的人來說,“硬約束”的法律和法規(guī)才可以阻止他們損人利己的行為。因此,道德立法就顯得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國為了促進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發(fā)展,已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在立法上取得不少成就,如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xiāng)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zhí)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绷硗?,依法維護婚姻家庭美德?;橐龊图彝ヮI域中的道德規(guī)定,是社會主義道德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建立公共監(jiān)督機制和公共管理組織
在加強公德建設上,除了要達成意識形態(tài)共識和規(guī)約以外,還應建立公共監(jiān)督機制和健全公共管理組織,建立公共監(jiān)督機制和公共管理組織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建立對于不規(guī)范道德行為的監(jiān)督機制,可以保證道德標準和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切實可行;二是建立公共管理組織,可以提高監(jiān)察執(zhí)法隊伍的管理、執(zhí)法水平。
機制與機構的相攜并存,可以對新構建的道德新秩序未來所要面臨的問題與困境進行預防和遏制,所以它的性質應該是具有預見性的而不僅僅是防范性的,如此就可以促進道德新秩序的順利發(fā)展。
(二)從私德層面加強個人的道德律己意識
私德建設是個人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的關鍵是做到律己,在沒有任何外在監(jiān)督和控制下,也能遵守公德規(guī)范,恪守道德準則,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和一貫性,養(yǎng)成習慣,形成自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僅要持守于人前,更要律己在人后,做到內外一致,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表里不一就是虛偽,虛偽的道德,最終會讓人喪失自我,喪失一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屬性已變得日趨開放和自由,人們已經慢慢地意識到對自己道德水平的提升,這就為律己階段提供了機會,當社會中的個人對內心道德有深刻責任感和義務感時,當個人在實踐中打造自身道德規(guī)范,增強其道德行為的自律性時,社會道德所具有的外在性、他律性就被拋棄了,道德發(fā)展也隨之由他律階段提升為律己階段。
公德是外在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但它能夠體現社會的整體利益,而私德則始終與個人的道德認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相關,反映出個人對公德的認識和心理,是個人內隱德行。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只有內化為個人的德行才可以發(fā)揮功能。因此,在我國,不能單方面強調“公德”或者“私德”,而應是相輔相攜,共同發(fā)展,這樣才能為我國的現代化各項事業(yè)與社會和諧提供道德支持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6.
[2]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474~2476.
[3]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63.
[4]黃健中.比較倫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91.
[5]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與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J].社會科學,2002(02).
[6]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20.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