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語文的多元化
王麗琴
對于初中生而言,語文的學習是小學語文與高中語文學習的過渡性階段。因而,初中語文教學十分重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用新要求,無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因此,要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的教學活動中增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而有效幫助初中生提升語文成績。
初中是學生學習的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學生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極其重要的時期。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課堂教學以老師為主體,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對語文課程沒有興趣,上課時無法與老師進行有效互動,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較低。而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普遍采用的是死記硬背的方法。
(一)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方案
教師想要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首先需要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方案。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認真的研究,同時依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設計。教師還需要依據(jù)所教授的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盡可能使用最簡單、便捷的方法來達到最佳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除此之外,為了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保證教學方案的多元化,教師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與分析,并從中總結(jié)出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使得初中生從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知識技能等多個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傷仲永》時,由于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因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枯燥、無聊,對課文沒有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分析與理解,將其翻譯成白話文,而后安排學生依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其改編、排演成課本劇。學生們通過簡單的表演,對課文有了更為深刻的見解,再讓學生來大膽發(fā)表新的見解,甚至是對出現(xiàn)的對立情況進行辯論等,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就將講一節(jié)普通的文言文課文的教學轉(zhuǎn)變成了一場學生參與度極高的語文學習活動,通過教師對學生多元化角度分析、思考問題的引導,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特別是這篇課文所講述的先天才智與后天努力之間的關系,不僅為學生們進行辯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素材,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們的思想態(tài)度,進而達到了多元化的教學目的。
(二)利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常情況下,初中階段學生們的思維極其活躍,因此就可以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一特點,激發(fā)學生們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配合開展,才能夠選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學生們的情緒及聽講情況,通過對學生提出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來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進行相關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討論,進而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其環(huán)境相對自由,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就會有所提高,能夠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在組內(nèi)對課文中的內(nèi)容進行探討,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形式的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意識,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活躍、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落實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提升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
(三)選擇恰當時機進行針對性教育
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學習。同時教師還需要依據(jù)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xiàn)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教育,進而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聽課情況、課堂發(fā)言情況等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進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還可以就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讓全班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與糾正,結(jié)合適當?shù)慕虒W情境,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融會貫通。
例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魚”與“熊掌”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同時在學生發(fā)言時進行觀察,了解學生的不同看法,而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期,因而在語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多元化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成績,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看待問題的高度與廣度。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初中生的思維辯證能力,逐步提升初中生的語文知識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 2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