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
摘 要:針對濱州市高中物理教研活動中兩節(jié)“摩擦力”觀摩課,從課題引入、規(guī)律探究、課堂小結等方面進行對比,思考不同處理方法的優(yōu)劣,交流由此引發(fā)的對高效課堂的思考。
關鍵詞:同課異構;摩擦力;摩擦力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0-0075-3
1 對比課題引入——高效課堂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
課堂導入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課堂導入可以吸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標。
張老師采用“奪尺比賽”這一學生活動引入新課:請一位身體強壯的男同學和一位小巧玲瓏的女同學分別用自己的中指和食指夾緊一把尺子的兩端,其他手指并攏,用力向后拉。男同學那一端的尺子上涂抹了一薄層潔面乳,結果女同學取勝。然后,讓該男同學分析失敗的原因,由此引出摩擦力。
而筆者先在課件上打出問題:前兩節(jié)課,我們從哪些方面研究了重力和彈力?請學生思考回答后進行概括——定義、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再進一步指出這節(jié)課我們也將沿著這條思路開啟對摩擦力的研究之旅。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正確把握和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我國的初高中物理采用“螺旋式課程”設計,初高中課程中的許多“知識群”(如:力、熱、電等)[1]相同,只是高中課程對相應的概念、規(guī)律進行了拓展和加深。張老師授課時,學生對“奪尺比賽”的游戲并不感到新奇有趣,因為在初中摩擦力的學習中,很多同學都做過這個游戲,自然知道尺子上的“奧秘”,因此這樣的設計是不適切的。筆者認為高中物理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從形象思維上升到邏輯思維,提高思維的深度,能對所學內容進行概括提升。學習就是研究,研究先要明確研究內容,因此,做為該課題的引入,可以從明確研究內容入手,通過提問、學生間補充回答及師生共同概括,學生會對性質力的研究思路有一個系統的認識。這樣的處理看似平淡,卻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
2 對比規(guī)律探究——高效課堂要讓學生有充分的體驗與深入的思考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能計算摩擦力的大小,判斷摩擦力的方向。而難點在于理解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的關系以及對摩擦力大小規(guī)律的探究。
2.1 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筆者與張老師都用條刷作為器材探究摩擦力的方向,但是有著不同的教學設計。
張老師將條刷放在桌面的木板上,進行演示實驗。(見表1)
而筆者則采用了“邊教邊實驗”的教學形式,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兩把條刷,先通過演示在手臂上推條刷,明確了刷毛彎曲方向與摩擦力方向的關系,然后提出問題,請學生設計實驗,演示并說明問題。(見表2)
物理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真實有效地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進行觀察,并引發(fā)對物理規(guī)律的深入思考。從教學形式上看,筆者采用“邊教邊實驗”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并從近處觀察實驗現象,在增強實驗的直觀性方面比“演示實驗”效果好;從教學設計上看,張老師親自演示了實驗的整個過程,觀察指導語也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學生的觀察與思考都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筆者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表述觀察到的現象,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而得出基本規(guī)律。然后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器材,變演示實驗為隨堂實驗,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展示對問題的思考,并進行概括總結。這樣,學生的動手操作更普遍,印象更深刻,思考更深入,學習效果更好。
2.2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
(1)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筆者和張老師都采用了教材中的實驗方案:用“記憶彈簧秤”(指針滑槽內卡著小紙團)緩慢拉動靜止的木塊直至木塊運動,讓學生觀察彈簧秤示數的變化。張老師逐步指導學生進行每一步操作,同時總結出結論。筆者在介紹了“記憶彈簧秤”的特點之后,在課件上展示了實驗的操作規(guī)范和三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操作并做出總結。(見表3)
(2)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
張老師直接展示并介紹了實驗儀器之后,就開始介紹實驗方案,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把實驗步驟和數據處理方法也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思路清晰,講解到位,順利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是,整個過程中教師的鋪墊太多,沒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
筆者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實驗器材,先讓學生猜想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再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分組設計實驗方法,并嘗試操作,檢驗方案的可行性。然后,進行小組間方案的展示與交流,分析各自的優(yōu)點與不足,確定最佳方案后再進行分組實驗。在數據收集處理過程中,也讓學生自己設計數據記錄表格,并獨立處理數據。完成之后,各小組用投影儀展示數據處理結果并概括得出結論。
筆者以上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科學分析的能力,合理選擇和使用儀器的能力,正確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綜合處理數據和分析誤差的能力,反思操作過程進行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同學間相互協同、互幫互學的能力[2]。
3 對比課堂總結——高效課堂要顯化科學方法教育
張老師在課堂總結時,又復述了一遍本節(jié)課的知識,強調了知識要點。筆者則先請幾位同學談了談這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同學們也主要是從知識層面來說的。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回顧了幾個重要的探究過程,并進一步指出了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我們運用的科學方法:在探究摩擦力方向和摩擦力大小的過程中我們都采用了實驗歸納法。具體實驗中,用毛刷刷毛的彎曲方向表示摩擦力的方向,體現了“放大法”的應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時,運用了“控制變量法”;數據處理過程中,采用了“圖像法”。
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3]物理學上的任何重大進展,都是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的。引導學生重視并掌握科學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有著非同尋常的教育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物理教材的編寫,對物理知識采用了顯化處理,而對物理科學方法采用了隱處理,即不明文寫出,這就造成了物理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困難。因此,只有顯化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筆者在設計本節(jié)課的規(guī)律探究時以“實驗歸納法”為核心。實驗歸納法的基礎是實驗,因此,筆者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實驗材料和科學的引導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踐,通過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來感悟物理學的奧妙,并在總結部分通過回顧進一步顯化了科學方法教育。
筆者通過對兩堂課的對比分析,深切感受到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不同的教學設計會讓學生經歷不同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我們要構建出互動、和諧、體驗式的高效課堂,就要在認真研究學生物理學習的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豐富、適切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并顯化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方法教育,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潛能開發(fā)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鄭軍,余國祥.物理課程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76.
[2]唐一鳴.物理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103.
[3]喬際平,邢紅軍.物理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95.
物理教學探討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