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雨中的樹》是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聯(lián)合推薦的十八大重點獻禮電影,弘揚了主流價值導向,樹立了英模形象。它不僅僅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在影片的敘事表達方面更加凸顯了一股清流的真實美感。文章對我國主旋律電影進行了淺析,用《雨中的樹》與以往主旋律影片進行對比分析,突出《雨中的樹》突破以往“概念化”拍攝敘事手法的模式,最真實地刻畫了影片人物的真情實感。
【關鍵詞】雨中的樹;概念化;主旋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16-01
一、影片拍攝背景與主題
這部由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聯(lián)合推薦的十八大重點獻禮電影《雨中的樹》在中央的支持和幫助下集結了國內優(yōu)秀的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僅僅歷時七八個月便完成了創(chuàng)作和制作。該片是一部弘揚主流價值、弘揚社會正氣的英模主旋律影片,同時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物傳記型題材的電影。與以往的主旋律影片相比,該片無論從思路還是從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影片整體上采用了紀實風格,但卻沒有僅僅流于實錄的生活事跡,創(chuàng)作者在片中自始而終一直在追尋具有“審美性”的寫實主義。在“求真”的紀實層面上不斷探索“求善”的美學品味,深入地思考了十八大之后,國家和民族前行當中所需要呼喚的精神力量和需要倡導的價值取向,因而本片是名副其實弘揚真善美的作品。
二、《雨中的樹》與以往影片敘事方法的比較分析
翻看中國電影史,中國當代電影藝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如焦裕祿、雷鋒、孔繁森、張思德等英模形象,但在如今“意識流”、“后現(xiàn)代主義”、市場經濟和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的浪潮沖擊下的電影界,諸如此類宣揚英模的主旋律電影似乎面臨諸多的困惑,甚至成為商業(yè)電影市場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試問傳遞時代精神、提升全民精神意志和塑造高尚品格的主旋律電影為何在經濟高速運轉、社會高度文明的今天卻一度扮演不受待見的尷尬角色?難道這個時代的人們都不需要精神意志的提升,都不具有高尚的品格?究其原因,一方面緣于主旋律電影自身教化功能和電影體制問題,使其在呈現(xiàn)方式上出現(xiàn)了公式化、類型化的“假”、“大”“空”現(xiàn)象,不免讓觀眾產生排他感、拒絕感等“逆反心理”,甚至長期以來對此類影片存在著一種虛假、厭惡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轉型期主流價值的淡化、商業(yè)電影的叫座,影視創(chuàng)作襲來了一股從“娛樂”到“唯樂”的浪潮,徹底抹殺了觀眾對于此類電影的認同感,使其在今天市場化經濟的境遇中舉步維艱。因此主旋律電影面臨這樣的窘境,歸根結底是中國電影人的責任,更是國有電影制片企業(yè)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十八大的獻禮片,《雨中的樹》必然要為新時期主流道德觀、價值觀樹立新的標桿,在全社會營造精神意境的層面也要達到新的高度,這無疑是對主創(chuàng)人員的一個考驗。要擺脫創(chuàng)作思維上長期制約著主旋律電影的二元對立的單向思維,既要解決好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又要形成一定的商業(yè)回報,電影《雨中的樹》一方面在表現(xiàn)故事人物事跡的過程中突破概念化的情節(jié)設置,精心地安排“紀實”,采用從兒子李東陽的視角尋找父親心靈足跡,為觀眾呈現(xiàn)了李林森平凡、短暫卻又卓越的人生軌跡,讓現(xiàn)實時空和心靈時空亦幻亦真地水乳交融。另一方面奇觀化的視聽貫穿整個電影始末,李林森在宣漢縣五寶鎮(zhèn)抗洪救災的戲份,除了大全景使用特技之外,其余均為實景拍攝。在實際觀影中,淪為澤國的災區(qū)頗有幾分災難大片的氣勢,逼真的效果和緊張的氣氛讓觀影的觀眾不時發(fā)出驚呼。片中劉歡那首插曲《雨中的樹》將整個影片的情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以及結尾小提琴交響演奏或隱或現(xiàn),在李林森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刻,為其卓越的一生謳歌。影片的這些設計帶給了觀眾更多心靈的、情感的、思想的沖擊。尹力導演在一系列制作工藝與細節(jié)上反復思索,下了很大的功夫,最終達到了影片的出色效果。
三、《雨中的樹》突破“概念化”的內設
導演尹力曾經拍攝過《云水謠》、《張思德》與《鐵人》等主旋律影片,這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作品善用雨和水,在《雨中的樹》中他又將雨和樹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寫實”和“寫意”手法的結合,讓觀眾看到了圍繞“樹”的風雨,看到了“樹”的堅挺與堅韌不拔。而李林森這棵“樹”是我們社會當中的參天大樹,這棵大樹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現(xiàn)實土壤里,并在風雨中不斷成長。可以說,尹力在這次主旋律電影中的創(chuàng)新探索是成功的。真正的感動是感而不傷,高明的感動是無需煽情的,影片并沒有對李林森進行人為拔高,而是立足于人性的角度,從李林森的一樁樁、一件件平凡而又偉大的點滴事跡來塑造其形象的,它超越概念化的表達,把主流價值轉化為生動感人的情節(jié)和有生活之感的影像。通過審美的創(chuàng)造,運用很多真實、善意的東西來打動觀眾,實現(xiàn)了與當下觀眾的情感對接,這種對美好人生的追求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廣大觀眾對李林森人格魅力和影片傳播的價值觀的認同。
作者簡介:
尹燁天(1995-),男,重慶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影視傳播、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