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宇 莊嚴
摘 要: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意義被動句和“被”字句的問題一直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容易混淆和泛化。被動標記的使用與否與漢語“被”字句的結構特點以及語義表達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漢語“被”字句具有特殊性,語用功能較為特殊,留學生在習得“被”字句時最容易犯、也最難改正的錯誤都與語用功能有關。文章離析了“被”字句、被動句的概念, 并指出這兩個概念所反映的是語法結構在句法表層上的不同聚合關系,同時也分析了留學生在習得被動句式時容易發(fā)生的偏誤,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歸類。
關鍵詞:被動句 偏誤分析 教學手段 教學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40-01
一、被動句式的教學難點
在語法研究中,被動句式和標記性“被”字句一直都是研究重點,許多學者一般會把被動句和“被”字句統(tǒng)一定義為受事主語句,將它們的主語認定是受事。事實上雙方雖然在概念和意義上存在著相互交叉的現(xiàn)象,但不能一概而論。
1.被動句與“被”字句的異同
1.1 被動句和被字句相同點: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認可被動句式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式,主語統(tǒng)一是受事。
含有顯性語法標記介詞“被”的句子稱為“被”字句;被動句是意義上表示被動。兩者的相同點是表示被動意義,“被”字句的主要作用是標記被動,體現(xiàn)被動意義。
綜上所述,被動句和被字句的相同點就是兩者都有表達被動之意。
1.2 被動句與“被“字句的差異:被動句分為有形式標志和無形式標志兩種,被動句可以有相對應的形式標記,也可以不采用形式標記,因而不等同于“被”字句,如:
①碗被打碎了。
② 碗打碎了。
上面這兩種句式,都可以表示被動的意義,被動句式的標記詞不只有“被”字,“讓、給、叫、為”等詞都可以表示被動意義。
有關“被”字句的主語問題,其一般情況下是需要確指或者已知的信息,主語通常表受事但也有其他一些情況:
他被這天曬死了。(表施事)
廣場都被老人們擺滿了餐具。(表處所)
車子被他騎壞了。(表工具)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被動句不等同于被字句,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兩者之間的不同使得留學生在習得被動句式時經(jīng)常發(fā)生偏誤。
2.對外漢語教學中被動句式的難點
表示“遭受”類的動詞和“被”字句是教學過程中容易混淆的難點。如:
她被那貓嚇傻了。
*她受到那貓嚇傻了。
其次,有些動詞在“被”字句中是必須要帶上補語的,否則這些句子就不能成立,相反,在表示“遭受”類的動詞后面,同樣的動詞必須要單獨出現(xiàn),如:
小時候又矮又胖,常常挨打挨罵。
*小時候又矮又胖,常常被打被罵。
從上面的例句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遭受”類動詞主要是用來表示被動地接受某個動作,而“被”字句則不僅可以表示被動接受幾個連續(xù)的動作,還可以表示受事收到施事動作的影響后所產(chǎn)生的變化。
表“遭受”類動詞能夠和“使”字、“有”字兼語句構成套句。被字句則不能這樣搭配,被字句只能和“有”字兼語句構成套句,但使用頻率比“遭受”類的動詞要低很多。例如:
這次火山爆發(fā),使大片的土地遭受了破壞。
*這次火山爆發(fā),使大片莊稼被破壞。
3.留學生被動句式習得偏誤分析
3.1在學習以“被”為形式標記的被動句以后,留學生通常會將其無限度泛化, 會用“被”字句去表達所有的被動觀念,無形中導致意義被動句的使用范圍的縮小。
* 文章被我寫好了。
有時,留學生會在“被”字的后面,不管其有無施事,都要加一個施事, 如在選詞成句的隨堂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如“ 那個小孩兒被揍了”,可是不少學生寫成:
* 那個被小孩兒揍了。
還有學生在選詞成句的隨堂練習中,對于“桌子擦干凈了”這個句子,總是要把主語的施事加進去, 如:
* 桌子被她擦干凈了。
3.2還有被動句式在語用方面上的偏誤,也就是在語言交際運用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偏誤現(xiàn)象,如:
A.可能補語無法用在被字句中謂語動詞的后面,不管是肯定式還是否定式,可能補語都只能表示謂語產(chǎn)生某種結果的可能性。如:
①我的房間被她收拾得干凈。
*我的房間能被收拾干凈嗎?
B.被字句的謂語動詞一般都不帶賓語,留學生卻經(jīng)常無意間造出這樣的句子:
①媽媽被老師告訴了他的成績。
C.漢語中有些動詞如:上當、挨罵、受傷、受騙、入迷等詞語本身就已經(jīng)包含著被動的意義,因此不能用于被字句中。如:
①我昨天又被老師上當了。
3.3缺少“被”或者謂語動詞后缺少補語。
①*從她錄用的那天起,從來沒有做錯一件事。
從她被錄用的那天起,從來沒有做錯一件事。
3.4留學生有時會在運用被動句式過程中誤加一些詞語,造成被動句式的誤用,如:
①*而且六七歲的小孩子一定需要被父母照顧。
而且六七歲的小孩子一定需要父母照顧。
二、被動句式教學的幾個建議
通過對被動句式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被動句應用過程中,發(fā)生了留學生用主動句、賓語前置句等句式代替“被”字句的情況, 但未出現(xiàn)用“被”字句代替其它被動意義句式的情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留學生在初級學習階段不具備自動輸出“被”字句意識。
第二、除“被”字句,將其他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式轉換成主動句的比例都高于被動句。
第三、留學生在應用被動句式時會發(fā)生習慣性的偏誤,不注重語法規(guī)則限制,有時還會過度泛化語法規(guī)則造成語言系統(tǒng)僵化。
第四、留學生被動句式的運用過程中習慣于語義表達而忽視了其語法功能性。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39-44
[2]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88-90
[3]吳門吉、周小兵,意義被動句與“被”字句習得難度比較[J] ,世界漢語教學,2005.1:18-27。
[4]陸慶和,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200-202
[5]宋玉柱,處所主語“被”字句[J] . 天津師大學報, 1990.1:23-26
[6]呂叔湘, 漫談語法研究[J],1999,轉引自馬慶株語法研究入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09-113
[7]趙清,對被動句的再認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3.3:24-30。
[8]趙金銘,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三個階段及其教學主旨[J],世界漢語教學,1996.3:30-45。
[9]呂文華,“被”字句中的幾組語義關系[J],世界漢語教學, 199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