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成軍
(甘肅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
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
——以甘肅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
徐亮 成軍
(甘肅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實際,立足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探索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認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應注重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推進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
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理論課所有課程都應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把理論武裝和實踐育人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和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突出了實訓性、實用性和綜合性,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課堂實踐教學。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的主陣地。教師在授課時,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針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加深學生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課堂實踐教學宜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可以辯論演講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方式開展。第二,校內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是指思政理論課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指導學生在上述活動中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協(xié)調與管理,進而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校內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充實學生課外生活,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傳播先進校園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措施。第三,基地教學模式?;亟虒W模式是充分發(fā)掘利用當?shù)貝蹏髁x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考察、調研。充分挖掘和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優(yōu)勢資源,使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結合,可以拓展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視野,豐富其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第四,社會實踐模式。把實踐教學的空間從課堂、校園拓展到社會中去,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切實體驗、錘煉,使其加深對思政理論課的理解;在了解省情、國情、民情的過程中,親身感觸改革開放的成就;向人民群眾學習,和人民群眾建立感情;使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達到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實效。
此外,還應注重與專業(yè)相結合的實踐模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走與專業(yè)實踐結合的路子。一方面,在校內,與實習實訓有機融合。高職院校校內都有自己的實習實訓場所,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與專業(yè)實踐教學有機融合,要在內容上找到交融點,特別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理想、世界觀等,相互推進,共同發(fā)展。讓大學生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去思考、解決問題,并立足職業(yè)行業(yè),奉獻社會,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在校外,和頂崗實習有機結合。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離開學校融入所在企業(yè)。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將校外頂崗實習時期的思想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實踐教學范疇中來,引導學生愛崗敬業(yè),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踐行職業(yè)道德,知行統(tǒng)一,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高職學生向“職業(yè)人”角色的轉變。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涉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平時與假期,受到經費支持、組織形式、安全隱患等因素制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
(一)領導組織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實施和管理難度要大于理論教學,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與配合。高職院校應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直接領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推進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保障。各相關職能部門相應互協(xié)調,配合支持,以推進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
(二)實踐教學管理
思政理論課教學部門必須制定嚴格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規(guī)范管理實踐教學。一是把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單獨安排課時,明確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及實施途徑等。二是要注重全程監(jiān)控,細化考核標準。
(三)經費管理
實踐教學的特殊性決定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應根據(jù)實踐教學項目進行論證,對教育意義大、社會價值高、可行性強、實效性顯著的實踐項目予以立項,并制定經費管理制度,使實踐教學經費的的使用最優(yōu)化、社會效益最大化。
(四)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需要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場所。實踐教學場所主要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等形式。課內主要有專題研討、主題發(fā)言、辯論比賽、影視影像、專家報告等;課外則有勤工助學、學生社團、義務勞動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可以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大型國企、工業(yè)園區(qū)、現(xiàn)代農村、合作企業(yè)為依托,掛牌成立實踐教學基地。
(五)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yǎng)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關鍵靠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一是“走出去”,先讓教師走向社會;二是實施“請進來”,邀請企業(yè)家、專家名人、優(yōu)秀校友等來校舉辦各種主題講座,拓展思政理論課教師的視野。
(一)圣地延安紅色之旅
2010年暑期,甘肅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理論課教研部成立了“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小分隊”,與院團委共同組織了“重走長征路,和諧社會行”實踐調查活動。通過實踐,學生調研長征路上的新農村建設情況,深入了解陜甘地區(qū)改革開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體會當?shù)仫L土民情、民間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狀況。實踐教學活動成果參加了第八屆“挑戰(zhàn)杯”甘肅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得了三等獎的佳績,帶隊老師獲優(yōu)秀指導教師稱號。
(二)暑期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
暑期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重要途徑,對發(fā)揮大學生人才的智力優(yōu)勢,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更多更大貢獻的重要抓手。每年暑期各大中專院校都會有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廣大學生通過調研、宣傳、支教、文藝演出等形式,加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認識到自己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歷史重任,更加熱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三)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2010年9月,學院領導、思政理論課教研部、基礎教學部的教師代表和全院2010級新生代表共50人赴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參加學院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儀式。師生對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以及會寧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歷程感同身受,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愛黨、愛國教育。
(四)甘肅省情教育——參觀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綜合性地方博物館之一,館藏豐富,現(xiàn)有文物約35萬余件。藏品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特別是“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彩陶”、“甘肅古生物化石”、“甘肅佛教藝術展”、“紅色甘肅”等展覽,為學生提供跨時空交流,親密接觸紅色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精華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五)偉大抗震精神教育——參觀蘭州地震博物館
蘭州地震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yè)地震博物館,有許多國內外罕見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學生通過參觀了解了地震及其防護、自救的基本知識,如通過壁畫館繪制的真實地震故事,體會到大自然的破壞力;通過“5·12”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相關介紹,感受到現(xiàn)代社會和我國抗震救災的快速、全面。鮮活的圖片、細致的解說,讓學生看到了廢墟上的生命奇跡,認識到,災難面前,只要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就一定能戰(zhàn)勝災難。
(六)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參觀蘭州國學館
蘭州國學館是依托皋蘭縣文廟古建筑群,經改建、充實而成。館內四十余尊歷代國學代表人物的石雕像,涵蓋了先秦諸子及后世在哲學、醫(yī)學、農學、文物、書畫及科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國學偉人。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居于主導地位,近現(xiàn)代雖有反復,但其對國人的思想影響誰都不能否認。近年來,國學大熱引起公眾對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反思,國學的弘揚對社會的文化傳承、道德遵循都有推動作用。學生參觀后,對國學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國學精華都有了系統(tǒng)了解,幫助他們在傳承民族精神與開拓時代精神中找到連接點,開拓了視野。
(七)走近庭審——感受法律威嚴
思政課教師經常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庭審。在法庭,犯罪嫌疑人家人哭紅的雙眼,悲痛的神情,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教育方式也讓旁聽的同學們能更深一層地體驗到了法庭莊嚴、肅穆的氛圍,感受到了法律的神圣。真實的案例說法,真實的庭審現(xiàn)場,讓學生零距離地接受了一次普法教育。
總之,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認識,創(chuàng)新方法,切實發(fā)揮好主渠道作用,從而培養(yǎng)出合格的文職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晚英,龍衛(wèi)兵.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1).
[2]鄧先奇,段喜春.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J].湖北社會科學,2006,(1).
[3]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條件保障機制探討[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4]黃元全.芻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2-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