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香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作為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地學習數(shù)學,需要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結合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這節(jié)課,談幾點自己的見解。
比一比是重要的思維活動,也是常用的學習方法,是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它為今后的數(shù)學學習作思想方法上的準備。教師教學時利用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教學融會貫通起來,突出比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一、自主和合作探索比長短
教師先設計懸念:你想怎么比兩根跳繩哪根長?然后提供學習材料請同桌兩人先試著比一比,在自主和合作探索中摸索出要比較兩個事物的長短,要把兩個事物的一端對齊,再拉直比較另一端。(要把這兩根繩拉直,一端對齊著平放。)學生在一次次的摸索中自己得到比較的方式。這樣的教學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學生初步學會了基本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如我們認為有效的學習策略是指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又如,比兩個小朋友誰長得高:請同桌一人拿一個的小朋友圖片,進行比較。然后請同學展示:兩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著背,頭高的那位比頭矮的高。也可以,頭頂對齊,腳長的比腳短的高。正如《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了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不深的情況,轉變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師生和生生的互動,能讓課堂成為學生本位學習的自由搖籃。
二、展示和生活實踐比輕重
新課標強調數(shù)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從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數(shù)學活動中去。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良性互動的教學載體,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教師說:請孩子們注意了,老師請大家觀看一段動畫片,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老師用課件操作)?柿子說:我比你重。石榴說:我比你重。在爭執(zhí)不休的情況下,天平支架說話了:讓我當裁判。于是柿子和石榴跳到天平支架兩端,出現(xiàn)了傾斜情況。教師把生活中的天平支架判斷輕重的方式借助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孩子輕松地接受新知識。
多媒體展示的比輕重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問題。教師為了把抽象事物具體化,還特意設計了生活常識?!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它不僅要考慮數(shù)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請看一段教學片段:
教師:老師帶來兩位新朋友。(出示實物:柿子和石榴)你們喜歡它們嗎?
教師:它們要請你們判斷出誰比誰重,誰比誰輕。誰愿意試著說說看。
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跑到講臺說:讓我試一試。(于是,從老師手上先拿柿子在手心掂量了一下,又從老師手上取來石榴掂量了一下。然后自信地說)我覺得柿子比石榴重。
教師:你的手都可以當秤用了,太厲害了。誰還想試一試。
(教師又請了一個學生上臺掂量了兩個物品。)
教師:除了用手掂量,你們還有什么好辦法嗎?
一個學生自告奮勇地說:我經常吃柿子和石榴。我發(fā)現(xiàn)柿子的水分比石榴的水分多。所以柿子比石榴重,石榴比柿子輕。
教師風趣地說:你吃得有價值,善于觀察。教師又說:看你們這么厲害,老師也請來一位助手來幫同學們準確判斷輕重。(出示天平支架)誰愿意來用這個判斷輕重。(教師請兩位同學上臺操作,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天平的變化:兩個孩子分別把柿子和石榴放在兩端,位置交換再重新放一次。)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柿子一端往往下沉,石榴一端往上翹!
……
教師一步一步地把比較方法從生活運用到數(shù)學中。真正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說的:“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鄙畛WR調動了孩子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三、抽象和遷移推理比變式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從具體到抽象,推理等比較方法才能體現(xiàn)當下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思想。在教學“想想做做”第1題時,教師放手讓學生思考并操作比兩枝、三枝鉛筆長短的方法,教師又在此基礎上,請孩子們閉上眼睛回想:你剛才是怎么比三枝鉛筆的。學生從具體的比較操作到閉眼回想操作過程,在抽象中內化了比較方法。(先取其中的兩個比,再和第三個比。)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觀察圖畫中的和生活中的事物,尋找比的對象,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例題在比較跳繩的長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輕重之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嗎?”情境圖為學生預留了許多比長短、輕重的內容,教師請孩子們自己尋找說給同桌聽,看誰說得多。如:石榴樹和柿子樹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兩條石子路的長短……第2題左邊一題,僅看圖中兩人的腳和頭,身高似乎一樣。教師要引導孩子說出:如果傷員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這就是簡單的推理。另外,學生還能受到愛心教育。右邊一題,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里既不能畫“√”,也不能畫“○”。學生可以體會高與矮是相對的。第3題比路的遠近是比長短的變式,通過直路近、彎路遠,滲透兩點間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的思想。第4題右邊一題中,天平支架平衡表示1個紅蘿卜和3根胡蘿卜同樣重,如何得出1個紅蘿卜比1根胡蘿卜重的結論時,教師引導孩子進行簡單的推理。教師引導孩子們閉眼想象:1個紅蘿卜和3根胡蘿卜同樣重,把胡蘿卜先拿走一個,再拿走一個,從而感受到天平支架會發(fā)生傾斜。教師告訴孩子們:當我們遇到數(shù)學問題時,要合理運用自己的想象。
教學中教師運用“學本教育”思想,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有效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的會學能力,以點帶面,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進而提高數(shù)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