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澤
【摘 要】網絡圍觀是脫胎于中國傳統(tǒng)圍觀文化的一種新媒體現(xiàn)象,其積極性在于網絡圍觀能夠使現(xiàn)實社會圍觀中的“看客”轉化為切實參與的“公民”,這對于喚起民眾的公民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但它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其尋釁滋事的網絡工具。發(fā)揮網絡圍觀的積極作用,需要政府、民眾以及媒體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圍觀 積極作用
一、新媒體時代的圍觀文化
中國的圍觀文化可謂歷史悠久。街頭巷尾、鬧市胡同,發(fā)生點新鮮事兒,必然引來圍觀者無數(shù)。圍觀者們看得耐心,看得仔細,但無論發(fā)生什么事,只要無關自身利益,其必然是時刻保持著看客的自覺,斷不插手。新媒體時代,信息更新更加迅速,傳播更為快捷,交流更為順暢,相伴網絡普及而產生的網絡圍觀現(xiàn)象不斷擴大,形成了獨具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網絡圍觀文化。與現(xiàn)實社會圍觀行為不同的是,現(xiàn)實社會圍觀者往往“觀而不語”,漠視對待,而網絡圍觀卻能實現(xiàn)一種不在場的參與。在心理學上,與圍觀者的漠視行為相對應的另一種行為叫利他行為。施瓦茨等人認為人在緊急狀態(tài)下產生行為的心理過程大致如下:注意→動機→評估→防衛(wèi)→行為[1],這一過程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防衛(wèi)階段。任何個體都有防衛(wèi)機制,在采取行為前,個體的防衛(wèi)機制會發(fā)生作用,若防衛(wèi)機制作用過大,否認了上述前三個階段做出的決定則會產生漠視行為;只有防衛(wèi)機制失去作用時才會產生利他行為,對他人施以援手?,F(xiàn)實社會圍觀者在這一復雜的心理活動下,往往被防衛(wèi)機制擊敗,采取漠視行為。然而網絡圍觀者不在現(xiàn)場,不面臨上述“緊急狀態(tài)”,不必經歷復雜的心理過程去判斷是否做出行為,因此網絡圍觀的人群更容易主動參與。
二、網絡圍觀現(xiàn)象與意義
據新華網統(tǒng)計,截至2012年6月,中國網民人數(shù)已達5.38億。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新媒體強勢崛起,在此背景下,網絡圍觀這一新生兒在人們的生活中已越來越活躍。眾多網民借助微博、微信、論壇、虛擬社區(qū)等渠道將一些地區(qū)性、局部性或偶然性的事件反復討論,廣泛轉發(fā),變成全民公共話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民間輿論場”。網絡圍觀已經成為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公共媒介之外的另一種社會輿論[2]?!皣^改變中國”,我們看到了網絡圍觀對于輿論監(jiān)督和喚起公民意識的重大意義。
網絡圍觀具有輿論監(jiān)督功能。盡管社會各界對網絡圍觀的意義眾說紛紜,但對圍觀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卻存在共識。“網絡圍觀行為,可以稱為一種新型的‘輿論監(jiān)督——網絡圍觀的本質就是公共權力和民意之間的一種平等的互動過程。”[3]這一論述恰當?shù)馗爬司W絡圍觀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網絡圍觀喚起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4]。我國公民意識不強,如今網絡圍觀這一新的社會輿論表達方式的形成,對于喚起公民意識,促進公民參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發(fā)揮網絡圍觀的積極作用
網絡圍觀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功能,喚起公民意識的積極面,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引發(fā)惡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發(fā)揮作用,來促進網絡圍觀發(fā)揮其正面功能,將其建設成為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陣地和重要載體。
(一)網民需要理性圍觀,冷靜思考,熱情發(fā)聲
如今很多人都熱衷于將事件“曝到網上去”,所以每天網絡事件層出不窮。在面對眾多的網絡新聞時,網民應當摒棄“事不關己”的漠視心態(tài),明確作為社會一分子的責任,理性參與。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網絡圍觀的各方言論就像一鍋大雜燴,五味雜陳,千頭萬緒,網民需要分辨出這些言論背后的真實意圖和利益代表,堅持從群眾、社會的利益點出發(fā),保持冷靜的思考和科學的分析,從而發(fā)出理性的聲音。
(二)政府要高度重視網絡圍觀的意義,加強管理,積極引導
首先要承認網絡圍觀潛在的積極意義。網絡圍觀可以看作是一場網絡群眾集會,與物理世界的集會、游行、示威一樣是民意的一種表達方式[5],并且這種表達未經過濾,參考價值更高。其次,加強網絡圍觀的管理。政府加強網絡圍觀的管理必須建立在提高網民素質和網站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尤其要提高網民素質,網民素質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使網絡圍觀完全成為理性的圍觀、正面的圍觀。同時,除權威之外的一些在網絡中發(fā)表獨具趣味性、說服力和影響力的言論者,他們也成為網絡輿論的引領者,因此要對這些輿論引領者進行培養(yǎng),使其在圍觀行為中發(fā)揮導向作用。
(三)網絡媒體要謹守職業(yè)道德
網絡媒體在網絡圍觀活動中能夠起到發(fā)起、推動的作用,作為公共傳媒,對網絡圍觀的發(fā)展方向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規(guī)范網絡圍觀行為,需要媒體謹守職業(yè)道德。首先,媒體必須堅守真實、準確、客觀的報道原則;其次,在報道題材的選取上,切忌為了吸引注意力,選取甚至制造一些嘩眾取寵的噱頭,以獻媚炒作、“三俗”博眼球等方式來追求影響力;最后,網絡媒體要對議題進行審慎管理,平衡爭議性話題。
【參考文獻】
[1]時蓉華.新編社會心理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2]彭昊.論網絡圍觀的倫理意蘊[J].網絡財富,2009(21).
[3]喬莉萍,劉慧卿.如何使網絡圍觀現(xiàn)象發(fā)揮積極效應[J].傳媒觀察,2011(08):11-13.
[4]鄧亦林.網絡圍觀:新公共領域中社會輿論的延伸[J].領導科學,2011(36):7-8.
[5]張淑華.網絡圍觀: 新媒體時代的“另類”公民政治參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