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莉
摘 要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形式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和網絡成癮進行調查,同時探討了主觀幸福感與網絡成癮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網絡成癮呈負相關。
關鍵詞 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 網絡成癮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提到主觀幸福感,每個領域都對它有著獨到的見解和研究,目前,心理學界對于幸福的心理感受大多用SWB(Subjective Well-being)來表示,而對于主觀幸福感的定義,大多數采用的是Diener(1984)的定義,他認為“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的評價”。Diener對主觀幸福感的定義注重個體在幸福意義上的自我評價,凸顯了主觀體驗,將個體的內在需求和價值認知在客觀生活條件下體現(xiàn)出來,并且容易操作,解決了一直以來對幸福感測量的困擾。Diener在對于主觀幸福感定義的基礎上,總結了三個特點,即主觀性,相對穩(wěn)定性,整體性。對于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群體,他們的需求和價值觀可能不一樣,對于幸福感的主觀體驗可能也會有差別,在這里,我們主要針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于網絡成癮的定義,研究者們都是各說紛紜,但是大多數研究者比較認同的一種觀點是“網絡成癮屬于行為成癮的一個子類”。我國臺灣學者周倩(1999)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由重復性地對于網絡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帶來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xiàn)象,對于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Kimberly Youmg將網絡成癮特征總結為四點,分別是:強迫行為、戒斷行為、耐受性、沉迷的后續(xù)困擾。現(xiàn)在的社會由于各種壓力的出現(xiàn),網絡成癮問題也是各界人士所關注的問題,網絡成癮帶來的后果將是不可估量的,比如,生理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家庭和社會問題,這些無疑不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造成影響。
對于主觀幸福感和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也已經有很多研究者涉獵,但大多數對于研究對象沒有很嚴格的劃分,對于年齡層次或者從事職業(yè)沒有進行篩選,對此,本研究將對在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網絡成癮的關系做進一步詳盡的調查和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某高校大學生200名進行研究,抽取文理班級,人數各半。
1.2研究內容
主觀幸福感國外研究較多,但多是針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成年人。幸福感與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對幸福的理解存在差異,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大學生群體自己對幸福體驗的基礎上考慮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用問卷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進行調查,并結合大學生的網絡成癮調查,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如何?
(2)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狀況如何?
(3)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網絡成癮是否相關?
1.3研究工具
采用吉楠編制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問卷》,和楊曉峰編制的《大學生網絡成癮量表》。
1.4研究程序
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法,總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157份,有效問卷137份,有效率為68.5%。數據處理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分析。
2研究結果
2.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人口統(tǒng)計學差異比較
通過1,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科別和年級方面并無差異。在生源地中,只有在人際關系這個維度上有顯著差異,從平均數看,生源地為城鎮(zhèn)(M=11.0217)的子女得分比農村(M=11.8242)的低,但是在總量表中也無差異。在是否獨生中,只有在家庭滿意這個維度上有顯著差異,從平均數來看,獨生子女(M=9.7903)的得分明顯高于農村(M=8.7867)子女,但是在總量表上也并無差異。
2.2大學生網絡成癮人口統(tǒng)計學差異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性別、科別、生源地和年級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對于是否獨生這個變量上在0.05水平上有顯著性差異,并且時間管理維度和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這倆個維度對于是否是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有顯著差異,從均值上看,是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網絡成癮總量表上(M=69.7419)比非獨生子女在網絡成癮總量表上(M=77.6533)的得分低;是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時間管理這個維度上(M=11.0968)比非獨生子女在時間管理這個維度上(M=12.6400)的得分低;是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在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這個維度上(M=15.8065)比非獨生子女在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這個維度上(M=18.1867)的得分也低。
2.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結果與分析
表3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大學生網絡成癮之間有顯著負相關,即主觀幸福感均分越高,網絡成癮均分越低;且大學生網絡成癮量表的時間管理和戒斷性這兩個維度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之間為顯著負相關。表4表明,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的消極情緒、生活滿意、社會性行為、精力以及家庭滿意之間的相關非常顯著,呈負相關。
3討論
3.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人口統(tǒng)計學差異分析
經本研究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性別差異、專業(yè)類別、年級對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的影響。
對于生源地的差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量表在此類別上無顯著差異,但是人際關系在此類別上有顯著差異。其他研究者所得結論也互不一致。張雯、鄭日昌(2004)研究表明,大學生幸福感指數在總分上存在顯著的城鄉(xiāng)差異,城高于鄉(xiāng)。何瑛(2000)的研究表明,城鄉(xiāng)差異對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方面沒有顯著影響。本研究中表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人際關系維度的均值顯著高于來自城里的大學生。我們知道現(xiàn)在城市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比較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再加上城里的鄰里之間交往沒有農村那么親密,從模仿的角度來看,城里的孩子自然而然在人際交往方面要落后于農村的孩子。
對于是否獨生,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此類別上并無顯著差異,但是家庭滿意這個維度對此類別的差異顯著。從獨生子女狀況來比較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的研究數量較少,陳靜、楊宏飛(2003)的研究表明,獨生子女明顯比非獨生子女生活滿意感高。對于本研究,筆者認為,獨生子女可能更容易得到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重視和關愛,可以得到更多的呵護和關注,所以獨生子女在家庭滿意度這個維度上的得分比非獨生子女的要高。
3.2大學生網絡成癮的人口統(tǒng)計學差異分析
在本研究中,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性別上并無差異,在前人的研究中,大多數是男生網絡成癮大于女生,而現(xiàn)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女生上網看視頻、玩游戲、購物越來越是一種趨勢,而男生對于網游更是愛不釋手,所以二者之間并無顯著的差異可言。大學生網絡成癮在科別上也沒有顯著差異,現(xiàn)在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又或者是藝術類,網絡科技如此發(fā)達,對外界的了解和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所以也并不能體現(xiàn)出差異。大學生網絡成癮在生源地類別上也是沒有顯著差異的,這可能由于高中以前,升學壓力太大,凡是能考上大學的中學時都還不怎么上網,到了大學,才真正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網絡,這和生源地的是否有差異無關。大學生網絡成癮在年級上也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只做了大一和大二的調查,樣本量較少,對于這個問題還值得進一步調查。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是否是獨生子女這個類別上的差異顯著,特別是時間管理維度和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這兩個維度在是否獨生類別上的差異顯著,可能由于獨生子女小時候在父母身邊比較嬌慣,凡事都由父母安排,沒有自我管理和控制的意識,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沒有了管教,對于時間的管理和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解決,而非獨生子女,在這一方面可能從小就開始鍛煉,所以沒有什么問題。
3.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和大學生網絡成癮之間的相關呈顯著負相關,即大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大學生網絡成癮程度也越低。
崔麗娟等(2006)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幸福感與非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幸福感有顯著性差異,非網絡成癮青少年比成癮青少年更具有幸福感。嚴標賓、鄭雪(2006)研究表明,青少年網絡行為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負相關,非網絡成癮者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更高,對生活的滿意度評價也更高,但在消極情感上,網絡成癮者有更高的體驗,并且有更高的社交回避和苦惱水平,在積極情感上,兩者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這些結論都與本研究一致。導致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大學生過度使用網絡帶來的消極生活事件頻頻出現(xiàn),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和家長老師容易出現(xiàn)沖突,孤獨、焦慮、抑郁等消極情感體驗增強,以及生活習慣發(fā)生大的改變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降低網絡成癮者的生活幸福感。此外根據有關研究,大學生上網的目的主要是搜索一些對學習和生活有用的信息,利用網絡來作為一種更加便捷的聯(lián)系工具,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覺比較自卑、孤獨、失落等,因而通過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尋求友誼并在網絡游戲等活動中獲得自信,成就和滿足感,或是上網只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網絡體驗高的大學生對網絡給予積極性的評價,他們認為在網絡中能得到更多他人的認同,能有效緩解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焦慮,能在網絡游戲中體會到比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大的成就感等。這說明部分網絡體驗較高的大學生,可能在現(xiàn)實的學習生活中不是那么如意,自我體驗到的幸福感水平不高,因而轉向網絡尋求自信、成就和滿足感。
4結論
經本研究調查,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科別、年級、生源地、是否為獨生子女和每月生活費水平上無顯著差異。但是生源地差異對于人際交往這個維度有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得分均值更高,人際交往質量更好;是否為獨生子女對家庭滿意這個維度的差異顯著,表現(xiàn)為獨生子女家庭滿意度均值更高,更能對家庭感到滿意。
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性別、科別、年級、生源地和和每月生活費水平上無顯著差異,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是否是獨生子女這個類別上的差異顯著,特別是時間管理維度和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這兩個維度在是否獨生類別上的差異顯著,表現(xiàn)為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均值分數更高,時間管理維度和人際健康和學業(yè)問題這兩個維度上的均值分也更高。
大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和大學生網絡成癮之間的相關呈顯著負相關,即大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大學生網絡成癮程度也越低。
參考文獻
[1] 金瑜.心理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章明明.大學生心理沖突與應激水平、主觀幸福感及應付方式關系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29-30.
[3] 朱曉偉.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2006,29 (5):123-126.
[4] 梁寧建,吳明證,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幸福感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6,29(2):294-296.
[5] 崔麗娟.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6,29(1):34-36.
[6] 嚴標賓,鄭雪,等.青少年網絡行為與社會性發(fā)展的關系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6,12(2):168-175.
[7] Griffiths,M.Internet addiction:dose it really exist.In J.Gackenbach,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rapersonal,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J].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8.
[8] 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3):237-244.
[9] Orzack,M.H.Computer and addiction.http://www.computer addiction.`com
[10] Armstrong L.How to beat addiction to cyberspace.http://.netaddiction.com/,2001
[11] Davis RA. Internet addicts think differently:An inventory of online cognitions. http://www. internetaddiction.ca/scale.htm,2001.
[12] Grohol J.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http://psychcentral.com/netaddiction/,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