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連
[摘 要]體育課程作為學生整個課程設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學生身心意識地成長有著重要價值。要想真正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益,就必須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關鍵詞]兒童心理 小學體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3-065
體育課程作為學生整個課程設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學生身心成長有著重要價值。但遺憾的是,當下體育教學存在著內容無序、方法刻板的弊端。筆者認為,要想真正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益,就必須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構建和諧關系,讓學生敢于嘗試
由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很多時候需要在室外進行,存在天氣、學生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對體育課堂教學的組織有著更高的要求。但很多體育教師總是習慣性地運用自己的強硬態(tài)度試圖控制、管制學生。這樣的方式對于民主、平等學習氛圍的營造是不夠科學的。體育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品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教學“跨越式跳高”內容時,很多學生對傳統(tǒng)教學中的“斜線助跑”較為懼怕。此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與此同時,教師可將“斜線助跑”改成“弧線助跑”,并為學生進行示范。
整個過程中,教師以自己的語言鼓勵、動作示范、善意微笑等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了親切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動作要領,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合理運用媒介,讓學生想象創(chuàng)編
所謂媒介,就是介于教師、學生以及學習內容之間的一種可以依托的中介物質。小學階段的體育內容非常豐富,體育活動的方式也可謂多種多樣。教師要從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實際教學內容入手,通過合理地選擇媒介,為學生的體育學習創(chuàng)設平臺。
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跳繩練習”一段時間后,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跳繩動作,不少學生也嘗試了“雙飛”跳繩。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則緊扣這根小小的“跳繩”,要求學生或個人探究、或小組合作,在原有跳繩的基礎上自行想象、創(chuàng)造,對跳繩的動作與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思考,創(chuàng)編一些自己想象發(fā)明的跳繩方式。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學視為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引領學生在媒介的運用下,不斷地深入活動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能的激發(fā)奠定了基礎。
三、科學整合內容,讓學生學會反思
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教師始終無法脫離講授、示范、練習的基本模式。這一方式雖然有助于知識的傳授,但對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卻有著較大的影響。原本深受學生喜愛的體育課,卻顯得死氣沉沉。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方法,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帶著學生走向教材,達成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后滾翻”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前滾翻時的動作要領,而后根據(jù)掌握的動作技巧,自主嘗試進行后滾翻。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嘗試進行總結,將自己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理由呈現(xiàn)出來。教師以此為基礎進行總結,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迅速掌握要領。
在這一案例中,緊扣新舊知識之間的鏈接,引領學生從已經掌握的知識與動作要領出發(fā),找準新內容與已經掌握知識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自主地思考、練習與總結,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效益。
四、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享受愉悅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圍繞著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如果教師一味地采取嚴肅而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體育教學,會嚴重影響學生參與學習的態(tài)度。鑒于此,教師就應該深入課堂教學的所有細節(jié)之中,將自己轉化為一名學生,與學生一起參與活動、參與訓練,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者與陪伴者。
例如,在進行“螞蟻運球”這個游戲時,不少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有的怕臟了手,有的怕由于自己動作不標準,被別人笑話,情緒消極。此時,教師積極地示范、有效地參與,放松了學生的身心、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氣氛,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縱觀整個過程,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學生一起參與,一起活動,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保持了學生良好而健康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體育教學應該努力規(guī)避結構化、模式化的限制,從學生內在的認知需要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出發(fā),改變學生的認知心境,喚醒學生的內在意識,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完善。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