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疑古思潮”與“二重證據(jù)法”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影響

        2016-11-12 06:10:12嚴薇
        樂府新聲 2016年3期
        關鍵詞:證據(jù)法古史音樂史

        嚴薇

        試論“疑古思潮”與“二重證據(jù)法”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影響

        嚴薇[1]

        中國古代音樂史建立在音樂和歷史這兩大學科之上,屬于音樂和歷史的交叉學科。了解我國歷史學領域的學術思想,借鑒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對我們而言是很有必要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史學界提出了“信古、疑古、釋古”三階段說和“二重證據(jù)法”,引起了學術爭論。這場史學界的交鋒給今天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帶來哪些影響,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疑古思潮/二重證據(jù)法

        人類都有了解自己過去的渴望和訴求,對遙遠的古代社會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各種事物的起源充滿了好奇,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有著探究和求索的沖動。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輝煌文明的國家,那些已經(jīng)湮沒在時間長河中的歷史,有著更多值得去記憶和回味的故事,探索和討論的問題。歷史像一個充滿神奇魔力的水晶球,展示著這個星球的滄海桑田,見證了無數(shù)王朝的興衰更替,上演著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同時也吸引著無數(shù)學者為之傾注畢生心血。

        20世紀是一個風云變幻的世紀,這一百年里,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重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經(jīng)歷了曲折、轉(zhuǎn)型。20世紀20年代,王國維提出了古史研究的“二重證據(jù)法”。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學者展開了一場古史討論,討論內(nèi)容于1926年集結(jié)為《古史辨》第一冊。30年代,馮友蘭提出了“信古、疑古、釋古”三階段說。這是上個世紀我國學術界頗有影響的學術爭鳴,也是中國史學界真正以現(xiàn)代意義上的歷史學目光審視中國歷史之后做出的回應和反饋,對今天的歷史學研究仍有指導意義。第一部中國古代音樂史專著恰巧也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這場史學界的交鋒給今天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帶來哪些影響,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史”與“樂”

        “歷史”一詞最初僅以“史”代表,“歷”和“史”并不連用。而兩字連用的出現(xiàn)頻率少之又少,很難封其蹤跡于典籍之中。《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jīng)略,雖有馀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保?][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簡體字本前四史)》,中華書局2005年。這樣的例子極為難得。明萬歷年間,袁了凡作《歷史綱鑒補》一書,遂使“歷史”出現(xiàn)于書名中,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日本人約在明末獲得《歷史綱鑒補》,并將其帶回東瀛進行翻刻,使此書廣為流傳。后來日本更新學制,教育機構(gòu)選用“歷史”作為科目名稱,“歷史”一詞大盛。清末民初,我國的學界先驅(qū)在學術名稱方面多受日本影響,如皮錫瑞、章炳麟、夏曾佑等史學前輩著書立論、傳布新學時,凡涉及史學,都喜用“歷史”。“歷史”一詞始為大家所熟悉。其實“史”前加“歷”字是指經(jīng)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jīng)歷的一段時間?!皻v史”就是“歷代之史”,通俗而論,歷史即為故事,科學地講,歷史指按照時間順序串起來的古代發(fā)生過的事情。傅斯年說:史學就是史料學。筆者認為,史學兼有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兩種性質(zhì),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復原歷史原貌、追求歷史真實之時,需要求真的客觀嚴謹?shù)目茖W精神;講述歷史故事,分析人物思想,判斷事物的存在意義、價值之時,又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

        中國古代音樂史建立在音樂和歷史這兩大學科之上,屬于音樂和歷史的交叉學科。“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顯示出歷史研究的特點和音樂研究的特點,以及兩者研究相結(jié)合的特點。”“學習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基礎則是中國古代歷史和音樂。”[4]鄭祖襄《中國音樂通史:第一篇中國古代音樂》,中央音樂學院教材(內(nèi)部教材)。因此,從事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工作的學者除了具備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如基礎樂理、作曲技法,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基本理論之外,還必須充分掌握中國古代歷史、古代文化各方面的知識,以及文獻學、古代漢語、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應具有歷史學和音樂學兩種不同的觀察視角。我國古代向無專門的音樂史門類,記錄音樂史的任務均由史官擔任。這意味著我國古代的音樂史實、史料同其他歷史文獻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了解整個歷史學領域的學術思想,借鑒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對我們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二、“疑古思潮”與“古史辨派”

        我國古代,經(jīng)學是整個學問的核心。自漢至唐,“經(jīng)”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很高,遠勝于“四書”。古人認為,圣人說的話不如圣人編的書,四書的地位甚至不如“傳”——對經(jīng)的解釋。據(jù)樸學大師章太炎考證,“經(jīng)”、“傳”、“書”的書籍制式不同,就竹簡長度而言,“經(jīng)”為二尺四寸,“傳”為一尺二寸,《論語》僅為八寸。清代史學大師章學誠在其代表作《文史通義》內(nèi)篇一《易教上》第一句就提出“六經(jīng)皆史”,這也是全書的首句。古人對“經(jīng)學”及“史學”的重視可見一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人們認為所有事物都是越古越好。傳說中的上古三代乃是人類歷史上的黃金盛世,而當下的現(xiàn)實社會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之相比,因此人類能夠取法的只有圣賢存在的那個“三代時期”。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隨著時勢改變、西學興起、科舉廢除、學堂成立,新的學科取代了經(jīng)學。這一情勢下,人們對古代的認識發(fā)生了改變,逐漸打破了對“古代”偶像似的崇拜,開始接受世界新的知識??涤袨榈摹缎聦W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當時的知識界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兩書宣稱,經(jīng)書中的很大一部分不是真正的孔子學說,而是新莽時期由劉歆偽造的。如前所述,過去人們對古代的認識主要依靠經(jīng)書得來,而王莽作為“以鄉(xiāng)愿竊天位”的“逆臣賊子”,歷來被封建儒士所否定。把經(jīng)學視作王莽“新學”,無疑等于將其徹底否定,如此一來,中國人傳統(tǒng)的“古代觀”被徹底顛覆了。其后,對古代懷疑的風氣越來越盛,這一風氣在古代研究方面產(chǎn)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胡適及其弟子顧頡剛先生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古史辨派,提出了古史是由層累造成的觀點。一般認為,1926年6月出版的《古史辨》第一冊,是現(xiàn)代疑古思潮與“古史辨派”形成的標志。顧頡剛在《古史辨》第一冊自序中提到:“上古史方面怎樣辧呢?三皇五帝的系統(tǒng),當然是推翻的了??脊艑W上的中國上古史,現(xiàn)在剛才動頭,遠不能得到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思索了好久,以為只有把詩書和論語中的上古史傳說整理出來,草成一篇最早的上古史的傳說為宜。我便把這三部書中的古史觀念比較看著,忽然發(fā)見了一個大疑竇,——堯舜禹的地位的問題!……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農(nóng)之后,堯舜又成了晚輩,更不必說禹了。我就建立了一個假設: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fā)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tǒng)恰是一個反背?!保?]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樸社,志成印書館1926,第51-52頁?!霸谘芯可希扰靼琢斯糯氖穼?,然后再考各種書籍的時代和地域,考明之后便在里面抽出那時那地的傳說中的古史,加以系統(tǒng)的整理;更研究了考古學去審定實物,研究了民俗學去認識傳說中的古史的意義。這確是一條最切實的道路,必須把這條道路按步就班地走完了之后,始可把我的研究古史的責任脫卸?!保?]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樸社,志成印書館1926年,第60頁。

        李學勤先生則這樣概括:“他們認為中國古代有關伏羲、神農(nóng)、炎帝、黃帝、堯、舜、禹、湯等的傳說,時代出現(xiàn)的越晚,內(nèi)容就越豐富,就如同民間故事一樣。顧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開山鼻祖,在研究孟姜女的故事、妙峰山的崇拜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把民俗學的觀點運用到古史研究上,認為中國古代的傳說是越來越多,越造越古,越傳越復雜,所以中國人對古代的看法是歷代人不斷地造偽的結(jié)果?!保?]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古史辨》是一部理性考辨古史的文集,不但開創(chuàng)了科學考辨古史的運動,也開創(chuàng)了一種自由批評史學的風氣,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首先,它打破了“古代就是黃金時代”的固有傳統(tǒng)觀念,指出并不是古代所有的一切都是進步的、美好的,也存在很多問題。顧先生提出的“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觀點對廓清兩千年來籠罩在古史研究領域的種種迷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古史辨派反對盲從經(jīng)說、篤信傳統(tǒng)的思想權威,要求推翻一切偶像,打破一切迷信,使當時國人固步自封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其次,這股疑古思潮為建立新的古代觀開辟了道路,現(xiàn)代考古學于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建立,并被國人接受。最重要、最值得肯定的一點當屬,古史辨派以“疑古辨?zhèn)巍薄嵤虑笫堑膽B(tài)度,對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獻進行了重新審查,在古籍整理方面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績。這點在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的自序中體現(xiàn)得很明顯:“其二,是辨證偽古史方面?!保?]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樸社,志成印書館1926年,第58頁?!拔覍τ谶@項研究有一個清楚的自覺,就是:我們要辨明偽古史必須先認識真古史。”[5]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樸社,志成印書館1926年,第60頁。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更是充分強調(diào)了這一點,“真正的史學家,對于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即直信其票面價值的?!晒乓慌傻娜耍鞯墓し蚣词菍彶槭妨?。”[6]羅根澤《古史辨:第六冊》,章錫琛,開明書店1938年。

        然而,疑古思潮也起到了不小的副作用。疑古派在質(zhì)疑古史時,往往“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對古代的否定常常過了頭。如果懷疑和否定一切的古書和古史,那么中國上古時代就無信史可講,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就蕩然無存了,這相當于完全摧毀了中華文明的根基。當然,起初康有為從反對古文經(jīng)書是劉歆偽造,到全盤接受這一觀點,甚至做得更為激進,其出發(fā)點更多的是政治目的,而不是學術。他只有利用孔教的外衣來摧毀儒士們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信仰,沖決國人幾千年來深信不疑的思想網(wǎng)羅,才能使他的維新變法的新主張被接受。一位北大哲學系教授曾這樣評價古史辨派:疑古派是民族自尊心極度喪失的產(chǎn)物,它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如果說它給我們留下些什么,那就只有教訓。此話不無道理,晚清思想家馮桂芬曾總結(jié)出中國五不如夷,即“船堅炮利不如夷,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可見當時的中國人已經(jīng)自卑到了何種境地。

        筆者認為,即使疑古之風的出發(fā)點、指導思想偏離了學術本體,摻雜了一些政治因素,疑古派“打破一切”的行為過于偏激,對史學研究起到了副作用,但依然給我們留下了可貴的經(jīng)驗和財富。在顧先生眼中,歷史不是教條、不是信仰,僅是客觀的、曾經(jīng)的存在??甲C歷史不為政治、不為致用,只是科學的、求真的工作。疑古思潮徹底更新了國人固有的史學觀念,使中國史學有可能“斬除思想上的荊棘,打破了長期以來被俸若經(jīng)典而不可觸動的圣賢之言,為重建可信的中國古史開辟了道路,促使中國史學走出舊史學的窠臼,邁出了建立科學的歷史學實實在在的一步。”[7]轉(zhuǎn)引自張越《對信古、疑古、釋古說的重新認識》,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看,胡適提出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以及精密求真的態(tài)度,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文獻時必須具備的。馮友蘭先生曾道,如果我們對史料“不加以審查而即直信其票面價值”,那就只能距離真相越來越遠。甄別審查史料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曲譜等音樂文獻還是文字史料,都不能盲從、輕信,需耐心細致考察其版本、來源、流傳情況,再對文獻本身進行校勘、分析,完成這一系列工作之后,史料才能被使用。

        三、“二重證據(jù)法”與“多重證據(jù)法”

        20世紀20年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提出了古史研究的“二重證據(jù)法”。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研究古代器物和文字的風尚,但這并不等于我國很早便有考古學學科,“因為現(xiàn)代考古學的基本概念是由田野考古發(fā)掘技術、層位學、類型學等理論和方法構(gòu)成的,它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科學工作方法,而這一套理論和方法,直到20世紀20年代五四運動后為中國學者掌握運用。”[1]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發(fā)掘,始于1926年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的發(fā)掘,由清華學校李濟主持??脊艑W家李濟為清華大學研究院特別講師,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共同執(zhí)教。隨著現(xiàn)代考古學在中國大地上真正系統(tǒng)地展開,許多歷史謎題找到了答案。王國維先生在清華研究院成立之時,就在《清華周刊》發(fā)表了《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fā)現(xiàn)之學問》,指出歷代學術史上新的潮流的產(chǎn)生常常是由于新發(fā)現(xiàn)引起的。隨后,他在《古史新證》提出:“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保?]王國維《古史新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岸刈C據(jù)法”,即用“紙上”之文獻資料與“地下”之考古文物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考證客觀的歷史存在。王國維先生強調(diào),二重證據(jù)法比單一的古文獻更具有超越性。由于第二重證據(jù)直接出土,未經(jīng)后人篡改,它便可以糾正第一重證據(jù)即傳世文獻的傳統(tǒng)成見。甚至有人說,怎樣多的猜想也抵不過地下挖出來一個象樣的東西。

        當時的“最近二三十年”有四大發(fā)現(xiàn),其中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改變了人們對古代,特別是商代的看法,使東周以上無信史的理論不攻自破,“二重證據(jù)法”就是王國維先生根據(jù)甲骨文字的釋讀成果而提出的。自王國維之后,第二重證據(jù)從甲骨文延展到金文、簡帛等材料,如20世紀90年代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收集的共約1200余支楚國竹簡,簡稱上博簡?!岸刈C據(jù)法”突出了考古研究同歷史研究密切結(jié)合的特點,這既是中國考古學的特色,也體現(xiàn)了我國重視史學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

        “二重證據(jù)法”對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劃時代的意義,“音樂考古”成為古代音樂史研究領域的新秀。在以往的經(jīng)驗中,因考古文物的匱乏或?qū)σ魳肺奈锏牟簧踔匾?,中國音樂史研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從文字到文字,從史料到史料。由于缺乏有力的實物證明,極易產(chǎn)生文字理解的偏差,加之古代文獻多有記載語焉不詳,或前后矛盾、互相抵啎之處,不能盡信,這就為再現(xiàn)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原貌設置了重重障礙。而考古學的新發(fā)現(xiàn),為古代音樂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jù),打破了過往從文獻到文獻的單一研究模式,開啟了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嶄新時代。“第一,如果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相符,則大大提高了該則記載的可信程度,考古文物也成為文獻記載的有力依托;第二,如果出土文物與文獻所言相左,則對此段記載需持審慎態(tài)度,重新考慮其真?zhèn)危坏谌?,音樂文物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會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對其遺漏部分給予補充。如此,憑著科學的方法和嚴謹?shù)膽B(tài)度,則許多消逝的音樂史實則有可能重見天日?!保?]陳四?!丁岸刈C據(jù)法”演繹下的音樂研究——評王子初先生〈中國音樂考古學〉》,黃鐘2005年。音樂考古以嶄新的角度對音樂現(xiàn)象進行闡述,以文物考證歷史、印證文獻,充分體現(xiàn)了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jù)法”的真諦。賈湖骨笛、河姆渡遺址、曾侯乙墓、洛莊漢墓等一系列重大的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古代音樂可考的記錄,一次又一次給世人帶來驚喜。

        近來,有些學者在“二重證據(jù)法”的基礎上繼續(xù)延伸擴展,使王國維這一史學方法的維度和廣度進一步擴充,如葉舒憲教授提出了“四重證據(jù)的立體釋古方法”。他認為第一重證據(jù),基本上是在傳世文獻范圍以內(nèi)進行考證,也就是民國以前學者所采用傳統(tǒng)方法。傳世文獻又分正史、雜史、野史,以及一些筆記等。第二重證據(jù),在20世紀20年代由王國維提出,指在殷墟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第三重證據(jù),來自于其他民族的口傳神話、民俗。禮失而求諸野,在古人那里早有先例。但由于古代講究夷夏之防,決不能用四夷,即南蠻北狄的東西來證華夏,加之清代學者考據(jù)學家法的諸多限制,使得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資源未被重視和利用,從而限制了學人的視野。第三重證據(jù)正是吸納了人類學的方法,主要取自沒有文字記載的民族、部落。第四重證據(jù),就是考古發(fā)掘出的實物,除了正式的考古發(fā)掘之外,還包括傳世收藏,及陳列或保存于博物館中的文物。葉氏將第四重證據(jù)提升為考察我們失落的文化記憶的主要途徑,他認為,只要發(fā)掘?qū)嵨锏哪甏_定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就是比文字更加珍貴的證據(jù)和研究線索,它的力量就超過前幾重。由于文字記載會受制于掌握文字書寫權利的人,其內(nèi)容不能偏信,是以非文字的材料更珍貴,它沒有偏見,不會被篡改,被發(fā)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代表的是哪一個年代就是哪一個年代。[4]參考葉舒憲《四重證據(jù)的立體釋古方法——〈熊圖騰〉與文化尋根》,華夏文化論壇2010年。

        如前所述,葉教授所講的“第四重證據(jù)”實際就是王國維“第二重證據(jù)”的延伸,筆者認為可把他們歸為一類。其所指的“第三重證據(jù)”可能更會引起音樂學界尤其民族音樂學者的共鳴。民族音樂學正是“試圖根據(jù)某一民族文化或地區(qū)性文化的歷史、地理、人種、語言、社會制度、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況,來看它們?nèi)绾斡绊懺撁褡?、該地區(qū)的音樂,又怎樣產(chǎn)生出獨特的音樂審美標準,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huán)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規(guī)律,這就是民族音樂學。換言之,民族音樂學是研究音樂及其所處文化環(huán)境共生關系的科學?!保?]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修訂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他們從現(xiàn)存各個民族的音樂現(xiàn)象入手,在對其音樂形態(tài)特征,以及相關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進行考察的同時,也會對研究對象初始、前期階段的音樂歷史進行考察,在總結(jié)出該音樂現(xiàn)象生存現(xiàn)狀、傳承情況的同時,也會試圖“構(gòu)擬”出人類社會群體昔日所經(jīng)歷過的某些音樂歷史現(xiàn)象。人類昔日的音樂形態(tài)也許會隨著時光的逝去被歷史湮沒、無法完整重現(xiàn),但絕不會完全消失、灰飛煙滅,其中的某些音樂要素會被后世的音樂形態(tài)繼承、吸收,如同遺傳基因一般,一代代流傳下來。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尋找現(xiàn)存的音樂現(xiàn)象中的古代基因,進而逆向考察,構(gòu)擬出歷史的原貌。

        四、評述與小結(jié)

        中國古代音樂史自近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至今,歷史不到百年,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借鑒其他學科尤其是歷史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經(jīng)驗,對于我們研究中國音樂史裨益良多。

        馮友蘭先生在《古史辨》第六冊序中這樣寫到:“我曾說過中國現(xiàn)在之史學界有三種趨勢,即信古,疑古,及釋古。就中信古一派,與其說是一種趨勢,毋寧說是一種抱殘守缺的人的殘馀勢力,大概不久即要消滅;即不消滅,對于中國將來的史學也是沒有什么影響的。真正的史學家,對于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即直信其票面價值的。

        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審查史料。釋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將史料融會貫通。就整個的史學說,一個歷史的完成,必須經(jīng)過審查史料及融會貫通兩階段,而且必須到融會貫通的階段,歷史方能完成。但就一個歷史家的工作說,他盡可只作此兩階段中之任何階段,或任何階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種的學問,對于一個人,都是太大了。一個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須如此。由此觀點看,無論疑古釋古,都是中國史學所需要的,這其間無所謂孰輕孰重?!保?]羅根澤《古史辨:第六冊》,章錫琛,開明書店1938年。

        信古、疑古、釋古派之名由此而生,暫且不論如此分類是否恰當,他們能否被稱為“派”,單就其研究方法,及“疑古派”甄別文獻資料時字字必校、事事必考的求真態(tài)度,便給予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領域的學者很多啟發(fā),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傅斯年提出一個口號:“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二重證據(jù)法”及多重證據(jù)法在專注于文獻的同時,還強調(diào)關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動手收集材料。中國古代音樂的發(fā)展與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民族、風俗等融為一體,同時又受到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以及地理等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這使得一種音樂文化現(xiàn)象折射和反應出幾種文化氣質(zhì)。因而,在進行研究時,有必要與兄弟學科展開廣泛而緊密的配合,力求互相引證、互相補充。

        多重證據(jù)法拓寬了史學研究的視野,豐富了史學研究的材料,但是,筆者仍有一絲擔憂:如果過度期待和依賴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就會喪失史學自身研究的主動性,使研究的進程變得被動起來。因此,我們還需在本學科中尋找解題的關鍵,立足本學科是前提,是基礎,是根本;開闊視野、廣泛吸納其它學科的成果是錦上添花的方法和手段。換言之,史學研究是基本功,是必需的學術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再“動手動腳找東西”,即與考古學甚至民俗學的成果互相印證。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面對這樣紛繁復雜的音樂現(xiàn)象,不僅需要音樂史學者對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融會貫通,更需要具備一種置身其外的客觀態(tài)度和揮灑自如的宏觀調(diào)控能力。面對祖先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chǎn),不僅需要一種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去分析、解讀,更需具備清醒的頭腦,真正認識史學研究工作的意義和奮斗目標。

        楊蔭瀏先生曾說,中國古代音樂史是啞巴音樂史。的確,從事中國古代音樂研究,更多的是與古代文獻打交道,往往不經(jīng)意間便與音樂本體漸行漸遠。楊先生此言不僅直指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難,亦對今后學科的發(fā)展提出了希望。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歸根結(jié)底研究的是音樂的歷史,重心和落腳點應放在“音樂”。文末,筆者謹以楊先生之言鞭策、勉勵自己,如何使中國的古代音樂變得不僅“有色”而且“有聲”,將成為我輩后學努力奮斗的目標!

        (責任編輯高倩)

        J616.22

        A

        1001-5736(2016)03-0059-5

        [1]作者簡介:嚴薇(1979~)女,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講師。

        猜你喜歡
        證據(jù)法古史音樂史
        普通法系證據(jù)法的五個基本謬誤
        消費導刊(2021年9期)2021-07-12 15:09:55
        從“二重證據(jù)法”到“史料實證”——歷史教學中學生實證思維和求真意識的培養(yǎng)
        近年出土戰(zhàn)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研究
        ——評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
        人民音樂(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音樂史的研究使命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6:29
        淺析音樂考古學在音樂史研究的作用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
        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之我見
        青年文學家(2017年6期)2017-03-31 10:01:57
        “視角轉(zhuǎn)換與史實重建——第二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關于刑事證據(jù)法的價值結(jié)構(gòu)應用研究
        法制博覽(2016年28期)2016-02-02 15:47:58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天堂av在线美女免费|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 亚洲巨乳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观看播放器|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无码 | 国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国产av综合av|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米奇小说| 黄 色 人 成 网 站 免 费| 熟女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国语淫秽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久久国产A√无码专区亚洲|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中文| 国产av一级黄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AV永久天堂网| 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色哟哟最新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影院软件介绍| 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经典视频| 麻豆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精品国产迪丽热巴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亚洲熟女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亚洲饱满人妻视频| 国内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免费看的片|